浅谈网络舆论对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作者: 傅燕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及民众表达食品安全事件观点的主要平台。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焦点,负面舆情牵动了群众对整个食品行业的重视与担忧,也给食品添加剂行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结合当前舆情热点问题,分析了网络舆论对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作用和管理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精、胶基果糖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以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包括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添加剂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若按照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等。
(二)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添加剂已进入到粮油、肉禽、果蔬加工等各领域,在饮料、冷食、调料、酿造、甜食、面食、乳品、营养保健品等现代食品生产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六大方面。
一是增加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如果泥、果酱等产品,其水分含量高,易发酵霉变,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货架期,并可防止食物中毒。二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比如,我国的面粉面筋力较差,添加强筋剂可增强面团的筋力,延长面团的稳定时间。三是提高食品的品质质量,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比如,某些软糖在贮藏期间水分会损失,进而导致干缩、变硬,适当添加水分保持剂可延迟因水分损失产生的质变。可以说,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会有果冻、软糖之类的产品。四是有利于生产的机械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比如,葡萄糖酸-δ-内酯作为豆腐的凝固剂,有利于豆腐的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五是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比如,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很容易发生脂肪酸败变质,抗氧化剂便能够防止或延缓食品油脂成分的氧化变质,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六是满足特殊人群的膳食需求。比如,糖尿病患者不能食用蔗糖,添加甜味剂即可满足患者对甜味的需求。
(三)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现状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除保证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应保证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新品种许可、食品添加剂评估、生产以及标准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审批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添加剂生产、流通的监督管理,省市县级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督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二、网络舆论对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影响
(一)误导消费者认知,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2021年底至2022年期间, 视频博主辛某、刘某通过发布“一勺三花淡奶开水变羊汤”“糖水加香精合成蜂蜜”“各类添加剂合成奶茶”“明胶片混合糖浆制作即食燕窝”等系列视频,在抖音收获了近900万粉丝,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等网络用语也迅速走红,备受广大网友关注。视频中暗指食品工业使用各类“添加剂”合成食材,将食品添加剂一度推向风口浪尖。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和热议话题,一定程度上让大众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恐慌和抵触情绪,片面认为食品添加剂仅用于食品的伪造和掺假,否定了其在现代食品加工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我国法律法规明文禁止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但短视频夸张的表现形式和网络舆论导向导致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甚至将食品添加剂与早年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混为一谈,误导消费者谈“添”色变,不利于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
(二)大肆宣传“零添加”,制约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
据相关报道,2022年9月下旬,有网友质疑海天酱油疑似在国内和国外采用双重生产标准,并晒出了相关图片。其中,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仅有水、大豆、小麦等天然原料,以及食盐、砂糖等调味剂,而在国内销售的部分海天酱油产品则多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食品添加剂。报道一出立即引发网友关注,海天味业就“双标”事件也作出三次公开回应。随着“双标”事件的进一步发酵,不少网友开始将目光聚焦于食品添加剂,“零添加”酱油、“零添加”果汁、“零添加”酸奶悄然走热,侧面折射出普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仍然存疑,也进一步助推了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开始大肆宣传“零添加”。
站在科学的角度,“零添加”并不等于更安全、更健康,如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变质或含有较高的盐和糖,从而带来健康风险。况且,当前的“零添加”产品也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支持,是各企业自行定义的一种宣传方式。随着“零添加”宣传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扰乱了食品市场秩序,并阻碍了食品添加剂产业的正常发展。
(三)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引导食品添加剂“天然化、健康化”发展
2023年6月29日,路透社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称,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癌症研究机构IARC预计7月将把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2023年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公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类致癌物)之列,但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可放心食用。6月29日至7月18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网范围共监测到与“阿斯巴甜被指可能致癌”相关的信息28.07万条,相关内容阅读量超2.9亿,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参与报道。元气森林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则对外表示,2022年11月,奈雪的茶已经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由此可见,基于日益健康的消费理念,阿斯巴甜“致癌”风波使得甜味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较于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合成代糖,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糖醇类代糖和以甜菊糖、罗汉果糖为代表的天然代糖,因为纯天然、无人工污染的属性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甜味剂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引导其走向“天然化、健康化”。
三、促进食品添加剂产业
规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针对网络舆论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慌,政府和行业应当加强公众科普,正确引导消费者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必要性。比如,通过“食育工程”活动、行业风险交流、媒体宣导等多渠道、多形式,向公众普及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使他们正确了解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标准和监管体系,从而消除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问题。
(二)规范食品添加剂企业管理,提高行业的科研创新能力
食品添加剂企业应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自身规范管理,根据生产经营现状制定相应的过程管理标准,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应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合规性管理,避免发生因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有误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日益变化,营养保健、绿色健康食品已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倒逼食品添加剂行业要重视技术创新,研发添加剂新品种,引导食品添加剂产业朝着天然无毒、营养功能性、复配制剂化等方向发展。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多举措严厉打击“两超一非”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格落实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规范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针对粉丝、糕点、调味品、水产品、腌卤制品等易被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重点品种,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对超市、商场、餐饮店和从事腌卤、糕点等现做现卖的食品经营户深入开展现场检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多举措严厉打击“两超一非”违法行为。
(四)履行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正确引导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主要的公共舆论场,对社会生活和环境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食品安全而言,一方面,网络媒体为全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一些不实的信息大范围快速传播,引发不必要的负面舆情。针对这种情况,网络媒体应坚守担当,在新闻传播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以博取大众眼球、迎合民众情绪、牟取经济效益为目的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表达有失偏颇的观点,要正确引导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发挥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