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
作者: 安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要求,持续强化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健康工作,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主题,重点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修订履行食品安全标准、保障公众饮食营养健康的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最严谨的标准”要求,请问在落实要求方面,如何能够既保证安全又促进发展呢?
田建新:落实“最严谨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既要统筹发展,也要统筹安全,打造严谨、系统、先进的食品标准体系,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发展。
在保障安全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健康优先,因为安全是标准的首要任务。我国现行标准有161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了全部340多种食物种类,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从婴幼儿到老年全人群。可以说,我国的标准既和国际接轨,又适应我国的国情和风险防控需要,可以有效保障大家的饮食安全。比如,我们要制定标准控制食物中的某个污染物,既要考虑人群对这种食品消费量的大小,也要考虑食物中污染物污染的可能性大小,最后综合确定这个指标,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个原则。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标准下,相关的健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管控。
在促进发展方面,标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去年我们在修订乳粉和调制乳粉标准时,对“牦牛乳粉、骆驼乳粉、马乳粉”等特色乳粉制定了标准指标,使特色乳品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标准的依据。再如,2021年修订婴儿、较大婴儿和幼儿的配方食品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段、2段和3段配方粉,将胆碱、硒、锰等可选择添加成分升级为必须添加,帮助需要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比较全面均衡地获得营养的支持。据了解,目前相关的企业已经全部按照新国标完成了产品的升级迭代,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300多亿元。
在地方标准方面,地方有一些区域性特色食品原料,如果没有标准,就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在农贸市场里销售;如果要进行深度加工,做成包装食品,就需要有标准的依据,这就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比如广西的金花茶、广东新会的柑皮等,目前各省一共制定了这类地方标准100多个。有了标准以后,这些产品就可以从地方走向全国。比如广东新会陈皮,2018年制定地方标准以后,几年间产值就增加到100多亿元。
在国际标准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担任了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也是国际食品法典亚洲区域协调委员会的主持国。我们主动引领和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国际标准提供中国信息、中国依据,比如牵头制定了粽子、饺子亚洲区域的标准。另外,在制定有关国际标准时,我国的监测数据和科学意见得到采纳,为最终标准的制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有营养学家一直倡导要多吃大豆制品,多吃大豆对健康有什么好处?
丁钢强:大豆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豆浆、豆腐、腐乳等都是我们常吃的大豆制品。提起豆,有人会说自己家里就有豆子,也经常吃,但实际上,有可能你吃的并不是真正的大豆。因为大豆的家族成员中只有三类,就是黄豆、黑豆和青豆,其他的豆类则归为杂豆,包括红豆、绿豆、芸豆、蚕豆。大豆和杂豆在营养学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杂豆的淀粉含量很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部分代替主食;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与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接近,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大豆的三大成员,黄豆、黑豆和青豆在营养成分上差异不大,相互之间可以替代,但是大豆和杂豆不能互相替代。
大豆及其制品除了提供优质蛋白质以外,还提供其他的营养素,比如其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占85%),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尤其在中国居民饮食当中,我们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不够的。大豆及其制品也含有比较丰富的钙、钾、维生素E等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大豆及其制品中还含有比较多的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如大豆异黄酮能支持心脏和骨骼的健康,减轻女性更年期的症状,降低罹患一些癌症的风险。大豆也是皂苷和植物固醇的良好来源,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总之,大豆及其制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营养的“六边形战士”,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好处,还可以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期后的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风险,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肌肉衰减。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三分之二的居民没有达到大豆及其制品的推荐摄入量,也就是说没有吃够。所以,我们建议居民要多吃大豆及其制品,优化膳食结构。
记者:请问在科普宣传中为何常提“减油”?具体减的是什么油?
李宁:科普中经常提到的“减油”只是通俗的说法,主要说的是减少总脂肪。只不过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烹调油是脂肪的主要来源,基本上贡献了我们每天摄入脂肪的一半以上,所以常用“油”来代替“脂肪”,“减油”其实指的是减总脂肪,当然重点是减少烹调油。
脂肪是机体重要的必需营养素,也是产能营养素,不仅为人体提供能量,也提供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这些必需脂肪酸是人体活动必须的,但是体内又不能合成,所以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然而,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对健康是有害的。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过量摄入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可以导致肥胖和很多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脂肪摄入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该在50-70克,但实际上,我国居民脂肪的摄入量有点偏高。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们的人均脂肪摄入量达到了每天79.1克。此外,我国居民烹调油的摄入量也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5-30克,但实际上达到了43.2克,远远高出推荐量的1/3。所以,我们一直呼吁饮食要“减油”,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健康“加油”。
记者:奶和奶制品中富含营养成分,很多专家建议多喝奶,这里的“多”是否有具体的标准?
杨月欣:这里的“多”确实是有具体标准的,一般来说,7岁以上的人群可以喝300-500毫升,再结合其他膳食,便能够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当然也包括优质的蛋白。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喝得更多一点,因为他们更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
目前来看,我们的奶类摄入量还是不够的,该如何“多”喝呢?一是要把奶和奶制品融入一日三餐,变成膳食的一个必需部分,比如早餐喝一杯牛奶或者吃点奶酪。二是加强频率,比如早晨吃了,晚上还可以再喝一点奶,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每天300毫升的需求。
记者:民以食为天,现在大家更关注食物的营养健康。请问在引导大家吃得更营养方面,卫生健康部门有哪些措施?
田建新:为了保障大家吃得更营养,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做宣传,告诉大家怎么吃得更科学;二是促供应,保障市面上有大家所需要的营养健康食品。
在需求侧方面,主要是引导大家树立健康饮食的消费需求。比如,去年我们组织专家做了居民食物消费量的测算,对照健康标准推荐的需要量,看看我们的实际摄入量。结果显示,居民的烹调油摄入过多,超过1/3;大豆、奶类、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明显不足,不到推荐量的一半;禽肉、水产和蛋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根据这个明显超得多、缺得多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调整食物饮食结构的优先方向——减油、增豆、加奶,部署了专项宣传,并且发布了30条核心信息,通过各个网站和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报道,引导大家的消费观念。
在供给侧方面,主要是推动社会生产提供更多我们需要的营养产品和服务。按照国际通行的“营养引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原则,我们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加强标准的引领。通过制定标准,比如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营养强化剂、老年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营养化转型,从“生产什么群众就买什么、吃什么”,转向“群众吃什么、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主动优化食品供给。二是与农业农村部门协作推进“双蛋白工程”,包括优质的植物蛋白如大豆、优质的动物蛋白如牛奶,指导各地建设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品。三是适应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肥胖等营养相关慢性疾病人群的需要,编制食养指南以及运动和饮食营养建议,发挥食药物质的传统食养作用,帮助指导群众防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四是抓营养健康环境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在单位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带头开展反食物浪费、促营养健康专项行动,在全社会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培育营养指导员,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开展营养指导。
营养是大家的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动员相关社会部门、单位以及家庭和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共建共享,以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记者:有些人不喜欢喝牛奶,有些人认为空腹不能喝牛奶,有些人说糖尿病人不建议喝牛奶。针对这些情况或观点,有何改善的建议?
杨月欣:喝奶的习惯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如果空腹喝奶的时候有一些感觉,比如胀气、肚子不舒服,可以先吃一些主食再喝牛奶,可能会很好地消除这些现象。因为有的人是乳糖不耐受,有的人是奶类不耐受,如果加上一些主食,可能会很好地缓解这样的症状。另外,少量多次也可以减缓这样的症状。当然,喝酸奶也是可以的,因为酸奶经过了发酵,很多乳糖、蛋白等得到了分解,会对消化吸收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中的菌类也会帮助促进消化吸收。
奶类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好的营养食物,其本身对于血糖的升高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在挑选时确实有一些注意事项。一方面,如果患有糖尿病,并且可能还有血脂高,这时就要选择一些低脂或者脱脂的牛奶,在选择奶粉的时候也要注意看标签中脂肪的含量,从而帮助这类人群控制整体血糖。另一方面,很多乳饮料可能会添加一些额外的糖,比如巧克力味的牛奶或者其他味道的牛奶,糖尿病患者要仔细去甄别,不要选择含糖量高的产品。
总之,奶类对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而言是必需的、非常好的天然食物,多吃是非常有益的。
记者:请问,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减油”的实用妙招呢?
李宁:在家庭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到“减油”:一是选用合适的控油器具控制烹调油的用量,比如带刻度的油壶、不粘锅等。二是多选择少用油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煮、炖、拌等,煎、炸用油量比较大,不建议家庭经常使用。三是选择合适的烹调用油,因为不同的烹调用油脂肪酸组成不一样,营养特点也不一样。比如,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油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摄入饱和脂肪不利于健康,因此家庭日常烹饪不建议经常选用动物油。另外,不同品种的植物油的脂肪酸构成也不一样,比如橄榄油、山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的亚油酸含量比较高,亚麻籽油的α-亚麻酸含量比较高,亚油酸、α-亚麻酸都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不同油的营养特点不一样,建议家庭烹饪用油要经常更换品种,以保证营养和脂肪酸摄入平衡。
在外出就餐和点外卖环节,也要有控油意识,避免摄入更多的油。比如,点菜时可以多点一些少油的菜品,我们也鼓励、倡导、建议餐饮业多推出一些低油的菜品,兼顾风味和健康双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点外卖时,也可以备注一下“控油”或“少油”。
记者:刚才说到,大豆对健康的好处有很多,但是有的人认为大豆会引起性早熟,对于痛风、“三高”患者也不是特别友好。请问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科学地认识大豆的营养价值呢?
丁钢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将多吃大豆及其制品作为核心的推荐之一,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对大豆过敏的话,所有人都可以吃,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特别推荐。第一类是畜肉吃得比较多的人群,用大豆及其制品代替部分畜肉,既能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又可以减少因为吃了太多畜肉而引起的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癌等健康风险。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的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要多吃一些细软的食品,而大豆制品的口感非常细软,容易消化和吸收。另外,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常吃可以延缓老年人经常出现的肌肉衰减的情况。第三类是素食人群,他们的日常饮食中缺少动物性食物,往往会造成蛋白质和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发酵的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有利于红细胞的发育成熟,预防和改善贫血,所以素食人群应多吃豆制品。对于“全素人群”,即不吃肉、不吃蛋、不喝奶的人群,建议每天摄入50-80克大豆或者相当量的大豆制品。对于“蛋奶素食人群”,即不吃肉但是吃蛋喝奶的人群,建议每天摄入25-60克大豆或者相当量的大豆制品。除了每天要吃大豆及其制品以外,素食人群还应当注意摄入适量的发酵豆制品,如发酵豆、酸豆汁以及豆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