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 陈凤真 赵贵红 刘建 王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对于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而言,改造教师队伍无疑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竞争力、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然而,目前来看,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高等院校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很多高校引进了大量学术型人才,这些新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但是应用能力差、实践经验少,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虽然属于“双师型”,但其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应用高度仍然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亟需探索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缺乏明确标准
目前,我国对“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导致高校在实际引才过程中存在标准过低、重“双证”轻“双能”的现象。一方面,有些学科的老教师虽然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但并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创新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大多注重学历,新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是综合教学素质不高,缺乏技能实践经验,不具备技能类课程的教学能力。以上两种情况导致高校内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
(二)管理方式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制定了各自的“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但在“双师型”教师的后续管理方面仍有不足,缺乏科学性。比如,“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方法、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没有明确的规定,评价体系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大多以科研成果如论文质量和数量、申请项目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将实践技能作为次要指标,甚至不作为考核指标,影响了“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校企合作不紧密
由于缺乏资金,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仅限于开展教学研讨会、讲座论坛等,缺乏提升实践能力或技能的途径。虽然很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相关的产业学院,但是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本校特色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如制定统一、明确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为“双师型”队伍人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要统一且严格,不能只注重职业资格证,应重点考察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学校要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让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每学期主动到企业或相关单位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培训锻炼。学校还应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奖励、经济补偿,以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例如,菏泽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到相关食品企业锻炼至少半年,学校则会为这些教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这种方式大大激励了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技术型、应用型教师队伍,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赢。四是高校要合理开展绩效考核与奖励分配,不能采用唯论文、唯项目的考核指标,而应按照专业与岗位的特点分类考核,进而激励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
(二)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
虽然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等院校拥有一批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他们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短板,如不会利用网络查询行业前沿知识等;引进的年轻教师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实践能力不高等问题。为了弥补新老教师的短板,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高校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地方产业向高质量、应用型升级。为此,学校可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产业学院,如菏泽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山东大树集团共建了大健康产业学院,已经成为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是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着重培养既具备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高超职业技能、能承担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校可根据开设的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由高等学校的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担任培训教师,培训对象包括高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
以菏泽学院为例,该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培训基地,如与山东大树集团共建了山东省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与山东哈维药业有限公司及山东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分别共建了“双师型”教学实践基地,与多家企业共创了2个省级平台(山东省植物基蛋白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3个市级平台(菏泽市重点实验室、菏泽市工程研究中心、菏泽市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基地与平台的建立,加强了食品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不仅解决了菏泽学院食品专业教师缺乏社会资源的难题,也增强了专业教师与企业间的相关合作。教师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及时了解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最新市场需求,从而在授课时将生产与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菏泽学院食品专业还选择部分优秀企业人员作为导师,他们将技能实操、工程实践、真实任务、真实岗位、真实场景、真实流程、真实操作等带入实践教学,为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是名师名匠引领成长。高校可以在教学名师、技能专家、教学团队、“双师型”工作室、“双师型”虚拟工作室等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下,为教师搭建实践探索与成果转化的平台,让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缘结构、年龄、职称均合理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比如,菏泽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了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汇聚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这种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模式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综上,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完成应用型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高校应在拓展教师引进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等途径,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具地方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G2023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2368164638);菏泽市天然产物功能性食品与生殖营养重点实验室(2022);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38);菏泽市技术创新中心(2023)。
作者简介:陈凤真(198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