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李思雯

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0

食品专业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专业,负责培养掌握食品安全技术的专业人才。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技术、道德、法律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因此,在食品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是公共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学生可以在掌握食品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同时,逐步理解食品安全背后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促使其更全面地认识自身职业的社会意义,在无形中塑造作为食品从业者的责任意识。

在课程实践中,通过引入法律法规、探讨社会热点以及深入剖析相关案例,可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课堂上探讨食品安全事故时,教师可分析真实的企业案例,揭示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伤害,让学生意识到食品从业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履行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在职业生涯中能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真正成为在专业领域内推动积极变革的关键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食品行业紧密关联公众健康,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容有失。在食品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借助课程思政,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帮助其在未来职业道路上具备清晰的道德判断力和坚定的责任理念。

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案例讨论,通过真实场景让学生直面各种道德困境。例如,某些企业为节省成本选择不安全的生产方式,从短期看可能获得经济利益,但长期来看,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会使企业品牌和信誉一落千丈,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的坚守比眼前的经济利益更重要,从而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当面对经济效益和道德标准的冲突时,能做出符合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选择。

在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还要培养其对行业操守的尊重和敬畏感,帮助学生将行业操守内化为自身职业信念,形成稳定且深刻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态度。

二、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思政内容

教师在食品专业教学中,可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引导三方面入手,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法规背后的道德和社会意义。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对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作详细梳理,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各环节的有关法律规定。例如,在教授食品添加剂课程时,教师不应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讲解,而应补充国家标准与法规,详述可使用的添加剂类别、添加量的具体限制,以及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食品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关法律要求,将合规意识深植于脑中。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思政内容更为立体、生动,教师可以引入某起食品安全事故,分析其适用的法律法规,逐步拆解案例中各种行为的法律责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企业在生产决策中的各个角色,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合法合规框架下确保食品安全。单纯的法律条文往往晦涩、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科普视频,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涉及的法律要点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形成深刻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引导方面,讲解法律法规时应适时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法律背后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探索。例如,提出“食品企业在生产环节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意义何在?”“作为未来的食品从业者,如何看待法律对自身行为的约束?”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条文束缚,深刻反思法律与道德、企业责任与社会公众利益间的关系。

(二)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食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单靠理论灌输远远不够,实践活动才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亲身经历、切身观察,学生可深入感受真实的生产场景,理解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间的紧密联系。

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那些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企业,让学生参观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包装的每一个生产步骤。同时,也可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质控专家在现场详细解释各环节的安全控制要点,展示如何依据国家标准实施操作。这样的场景体验,远比课堂上的单调讲解更为生动、直观。

教师还可与检测机构或实验室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在操作过程中,即使是一点纰漏也可能会对食品质量造成影响,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认真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从业者肩负的责任。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让理论具象化,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逐步熟悉食品行业的技术标准。

安排学生参与各类有关食品安全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一个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良好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易理解的科普手册、宣传单页或展板,将复杂的食品安全知识以直观形式呈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技能,还加深了作为食品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上述这些实践活动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社会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学校应主动联络食品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学习,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学校也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管理者进校开设讲座、举办研讨会,分享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食品安全法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如此一来,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三)结合食品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思政讨论

在食品专业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行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食品行业热点事件频出,为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而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将这些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与激烈辩论,形成对食品安全的立体化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从食品行业动态出发,将那些话题性强、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如某品牌食品曝出的质量危机、对食品添加剂的争议、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这些问题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兴趣,提升讨论热度和参与度。

在组织专题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性查阅资料,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各方立场。比如,对于某起食品安全事故,教师可首先简述事故发生经过,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包括事故诱因、企业和政府的应对策略、媒体的报道角度,以及社会公众的反馈等。通过多角度的信息积累,学生能窥见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立场,从而对事件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辩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多个阵营。例如,围绕“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一话题,将学生分为支持方与反对方,让他们从技术安全、伦理问题、经济效益等维度展开辩论。在双方的交锋过程中,学生能在信息对立中逐渐澄清自身观点,深化对相关技术和社会背景的理解,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的能力。

除了课堂上的激烈讨论,教师还可设置更为开放的课题,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特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开展专题研究。教师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自选一个感兴趣的食品安全热点深入调研,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指明研究方向,并适时提出针对性建议。这种自主性学习模式可让课程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延伸至更广泛的范围,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专业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关键路径。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组织实地考察活动、结合行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形成对食品安全的深刻理解和严肃态度。未来,食品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需不断深化和创新,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食品行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者简介:李思雯(1995-),女,汉族,河南鹤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