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儿童营养教育
作者: 江琳
饮食文化渗透于饮食生活和饮食行为的方方面面,对儿童营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西方饮食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教师应以健康为标尺,立足饮食观念、膳食结构、进食方式、食物伦理观,建构科学的儿童营养教育体系,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风貌。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器具、技术等物质要素,也包括丰富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要素。
其实,从使用火种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便随之产生,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以中国人的进食工具为例,虽然筷子是我们的主要进食工具,但其实,餐叉的使用历史也很悠久。由于餐桌上使用餐叉颇有刀光剑影的意味,这与中国文化的中庸平和思想精髓不符,因而被隐喻着“和合”理念的筷子所取代。之后,使用筷子有了更多约定俗成的礼仪和规定,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凡饮食,举匙必用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童蒙须知》)。
此外,中国把“色、香、味、形”作为衡量美食的标准,且以“重味”为核心。这是因为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谷物味道单一,需将其调味烹煮以丰富滋味,从而使饮食更具有吸引力。而在西方,人们高度的理性思维决定了其更重视餐饮中食物的搭配与精确计算,强调将营养作为衡量美食的重要评判手段。
从古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来文化一直是兼收并蓄。例如,在唐代,受开放政策影响,权贵阶层流行胡饼、毕罗、搭纳、音部斗等胡食,丰富了唐代的饮食文化。名字中带有“胡”“番”“洋”等字的食物,如胡豆(蚕豆)、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瓜(黄瓜)、番茄、番瓜、番薯、洋葱等,其实都是从域外传入中国。到了清朝末,西方饮食文化大量进入中国,并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如西餐在中国迅速传播。
二、中西饮食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儿童营养教育
在中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背景下,儿童营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与改变,教师应基于这种变化,引导儿童正确看待中西方饮食文化,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一)注重“美”与追求营养:为儿童确立正确的饮食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以“重味”为核心,追求“美”的表达,强调色、香、味、形。追求美不仅是要求美食、美器、美的环境,还从味觉、视觉、嗅觉、视觉、触觉等方面对食物有着高度统一的要求。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偏重理性的饮食观念,强调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关注每天摄取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含量,而对味与美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对于儿童来说,感觉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在选择食物时,亮眼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中国饮食文化以“重味”为核心,有利于激发儿童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同时也能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不过,我们摄入食物的最基本要求是摄取其中的营养素,为身体活动提供能量,尤其对于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儿童而言,营养的摄入更加重要。因此,儿童饮食教育应确立营养为先的饮食理念,在满足这一前提下兼重美感,确保儿童营养充足和平衡。
(二)以植物食品为主与以动物食品为主:让儿童适应平衡的膳食模式
中国饮食由主食和副食两部分构成,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素问》),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且最全面的居民膳食指南,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膳食平衡模式,也是国人一直传承的基本饮食习惯。
欧美发达国家以动物食品为主,习惯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谷物摄入量较少,这种饮食习惯容易引发“三高”及肥胖症状。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转变,增加了动物性食品,畜禽鱼类增多,五谷根茎类和蔬菜类的摄入比例则降低,这种改变导致“三高”、肥胖等人群越来越多。反观西方,则开始践行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在开展儿童营养教育的过程中,应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施行“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传统饮食模式,注重培养幼儿养成平衡的膳食行为和习惯。其中,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22)》《学龄儿童膳食宝塔(2022)》结合中国儿童膳食实际情况,把儿童所需的每一类食物及具体数量以儿童易于理解的算盘和宝塔形象呈现了出来,教师可以此为依据,在营养教育中引导儿童平衡膳食。
(三)会食与分餐:培养儿童卫生的进食方式
自古以来,中餐多采用会食制,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合”理念,主要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增情助兴的作用。虽然会食制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建立联系、融洽感情,但却存在不卫生的问题。西方则多采用分食制,反映了西方人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由的理念。
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分餐制越来越普遍。针对“中餐如果分割开来是否会影响美观”的问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荣光指出,中国的分餐制与西方的分餐制本质不同,在改革过程中仍会保留传统文化元素,且食物选择、烹饪方式、餐具排布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从而保证分餐制是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分餐。
由此可见,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式分餐制,不但不会弱化中餐文化,反而更加卫生、安全。为此,在儿童营养教育中应渗透现代分餐制思想,引导儿童采用健康、卫生的进食方式。
(四)无所不吃与有选择的吃:培养儿童的食物伦理观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资源丰富,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原材料多样化、博食的特点,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无一不可入馔。据调查,中国人食用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国家多6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儿童配餐时,多样化是一个基本原则,能有效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
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和西方生态保护思潮的发展,国人饮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食物伦理。《庄子》记载,牛分为两类,一类是“牺牛”,专门养来献祭;另一类是“耕牛”,为耕地所用,不允许杀食。这种饮食理念与现代的食物伦理原则一致,且更为合理、超前。
在儿童营养教育中,应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中优秀、先进的部分,同时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培养幼儿认识并初步养成食物伦理观,这不仅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五)过于追求象征意义与按需供给: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在饮食观念上,中国饮食文化重视象征意义,追求心理满足。比如,传统饮食观念里,丰盛的宴席代表着财富和地位,剩余的“余”和“富裕”“余裕”同音,表示年年有余,寓意吉祥。基于这一观念,中国人宴请宾客时往往准备很多菜肴,品种要多、数量要足,菜肴远超实际需要量,宴席结束后还有许多剩余的食物。而西方的菜品则相对简单化,只包括主菜和辅菜,追求的是本味和饱腹。
当前,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剩饭剩菜、偏食挑食的现象,这些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过于追求象征意义和心理满足的观念以及成人铺张浪费的做法不无关联。不过,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国人的饮食观念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取得了一定成效,节约光荣的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儿童期是价值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儿童营养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儿童深刻理解食物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在日常饮食中,要改变固有观念,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爱惜食物,按需所取、适量取食,不铺张浪费,养成文明饮食行为。
三、儿童营养教育应融合多元文化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中,食物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有的被赋予传说或美好祝愿,有的用以纪念历史人物,寄托追思。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冬至的饺子和汤圆等,象征着团圆、美满等寓意。
但是在现代,儿童对食物蕴含的丰富内涵知之甚少,有的儿童只笼统地知道一些传统节日里的代表性食物,对节日的由来和意义、食物背后的文化寓意缺少明晰的认知。教师应重视饮食的文化意蕴,在儿童营养教育中拓宽内涵,使儿童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升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
在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美式汉堡、墨西哥卷饼、意大利面条、法式蜗牛等西式美食,让儿童了解更多元的饮食文化,发现各国饮食的异与同,进而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营养认知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2019SJA0539)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江琳(1974-),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