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及提升方法探究
作者: 解晓雪 冯盛烨
科学的理化检测工作直接关系着食品生产的规范性以及公众健康,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检测设备和试剂的可靠性,以及样本的处理与保存方法等。本文分析了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提出了完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实验设备的精细管理、科学处理检测样本等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以供检测机构参考。
一、提升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的意义
食品理化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食品样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分析,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主要包括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等方面的测量。实践证明,提升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维护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通过确保理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有效识别食品中的有害成分、污染物和不合规添加剂,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保护公众的饮食安全。通过对食品开展精准的理化分析,还可有效追踪和评估食品安全现状,迅速识别和确认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消费者免受不安全食品的侵害,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信任,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提升行业合规性
食品理化检验可确保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满足行业监管要求。通过定期检测,企业能及时发现不合规之处,避免因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而面临罚款或产品召回风险。此外,通过实施严格的理化检验程序,企业还可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
二、食品理化检验检测的流程
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使用各种仪器及设备,最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需根据检测项目目标和标准采用恰当的方法,常见的食品理化检验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四类。一是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适用于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定量检测;液相色谱法(HPLC)适用于非挥发性和热敏性物质的分析,已被广泛用于分离和鉴定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农药残留物。二是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用于测定食品中颜色和浓度相关的物质;红外光谱(IR)用于分析食品中功能团和分子结构;质谱法(MS)则用于高灵敏度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三是纳米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纳米传感器,提高对食品中微量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四是微生物检测方法。该技术包括细菌培养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旨在检测食品样本中微生物污染和病原体的存在。
在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多种科学仪器和实验技术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检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常用的分析工具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质谱仪、核磁共振分析仪等,主要用于物质的识别和定量。此外,样品预处理、试剂配置、量度标定等实验操作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食品检测的最后一步是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旨在阐释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度,常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其中,描述性统计用于数据的初步分析,如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推断统计通常采用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用于分析数据的显著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会建立对照图谱进行鉴别,用已知物质的标准图谱为基准,与实验样品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另外,鉴别技术通过对比已知物质的光谱或指纹谱,可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识别,判断样品是否含有特定成分或污染物。
三、影响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的因素
(一)人员因素
食品检验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若检测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或未能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合规行为,进而导致分析数据不准确。比如,检验人员未按既定操作流程和正确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开展工作,便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二)设备因素
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检测离不开各种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精准度也是影响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检测人员在操作仪器前需要合理校正仪器,检查仪器设置参数,若检测人员忽视了这一环节,便会影响仪器的响应速度,导致检验结果有误。另外,部分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清洗,若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设备中存在残留的样品或污染物,影响后续实验的准确性。
(三)环境因素
实验室环境的卫生情况、温湿度、空气质量、病虫害防治等也会对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产生影响。例如,在高温或高湿环境下,某些样品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再如,实验室空气中的尘埃和腐蚀性气体不仅影响实验仪器设备系统的灵活性,还会与液体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实验数据错误,甚至生成新的有毒有害物质。
四、提高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的方法
(一)不断完善质量管控体系
要想保证食品理化检验检测的精确度,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控体系,包括质量管控指南、执行流程和操作文件,以明确各环节所需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同时,还要清晰划分相关机构和个人的责任范围,特别是在组建专门负责食品质量管控的团队或指派特定人员时,必须明确其角色和权限,清晰界定管理者与检测员的责任分工,以确保检测流程既高效又准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套质量管控体系,检验机构要定期组织评估与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补上漏洞。
(二)加大检验人员的培训力度
食品检验工作的专业性极强,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机构应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为其提供一系列全面且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化学与物理检测技术及操作流程、最新的检验技术和标准等,确保检验人员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与设备使用技巧,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此外,检验机构还应建立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督促检验人员不断提升知识与技能。
(三)加强仪器设备的维管力度
确保检验设备与试剂的有效性,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检验机构应有关于每台检测仪器的详细操作手册,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悉规程,降低因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同时,检验机构也应建立定期维护计划,对仪器进行校验和保养,及时发现并修复故障,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此外,还应注意试剂的保质期和配制要求,定期检查存储条件,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配制后的试剂应根据其特性选择适当的保存条件,以防失效。
(四)做好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记录所有测量数据,包括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等,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数据处理时,应遵循有效数字保留与修约原则,确保最终结果符合科学计算的标准。另外,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通过多次平行试验获取更可靠的统计数据,降低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若平行实验数据差异较大,建议增加实验次数,以验证结果的真实性,也可通过空白试验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
(五)改善实验室检测环境
在检测过程中,实验室的温度、通风、辐射和灰尘等环境要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检验部门应注重实验室检测环境管理,严格按照食品检验检测相关要求调节环境条件,消除可能干扰检验结果的隐患。5S科学管理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环境管理方法,要求实验室环境保持宽敞、明亮和整洁。此外,食品检验检测的规章制度及标识警示应张贴齐全,检验检测所用的台面应保持干净、无杂质,以确保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各尽其责,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物品。
综上,在食品理化检验检测领域,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多样且复杂,包括样品采集与处理的规范性、检测设备的精度与稳定性、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标准化程度、环境条件的控制,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任何环节的疏漏均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提高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样品管理、设备维护、方法选择、环境控制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解晓雪(2000-),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卫生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