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 罗真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0

我国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之中,不仅包括传统烹饪技艺,还涵盖相关的风俗、礼仪和社会价值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许多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本文探讨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的保护措施,以期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地貌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各地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川菜、鲁菜、粤菜等丰富的饮食派系,并留存下很多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寄寓着独特的历史印记,展现着人们的生活哲学、审美风格与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地方性饮食文化在商业化与标准化的浪潮冲击下日渐边缘化或同质化,传统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在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下不断消弭。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通过强化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阻止这一发展趋势,让各地守护好自己的饮食文化,增强世界文化体系的多元性,使全球文化在差异中共生共融。

(二)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无形资源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力量,其与军事、经济力量不同,影响深远且更具隐蔽性。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而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性,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有效媒介之一。因此,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形象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展。

与艺术、音乐等文化形式相比,饮食文化的亲和力和传播力更为显著,不仅易于被他国人民所接受,甚至可以跨越民族、宗教等障碍得到广泛传播。比如麻辣的川菜、精致的粤菜,还有丰富多样的中国小吃,普遍在全球餐饮市场受到了欢迎,中餐出海步伐越来越大。这种国际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扩展中国餐饮产业的版图,还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在公共外交中,饮食文化常常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和作用。在外交活动中,饮食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文化象征,其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例如,通过美食节、饮食文化推广活动等形式,我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丰富的饮食文化,吸引大量的国际关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二、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策略

(一)通过教育普及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教育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门应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中设置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述烹饪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安排学生参观传统菜系的制作过程,使学生触及饮食类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脉络,并切身体会其中的魅力,建立起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认同和传承保护欲望。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在传承保护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系统化地传授中餐传统技艺;还可定期举办烹饪比赛、技艺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传承下去。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公众教育平台也是推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社区可组织定期的讲座、研讨会或者公众体验日,让人们重新认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全社会传承保护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掌握着古老、优秀的饮食技艺,承载着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和创意智慧。可惜的是,许多技艺传承人正逐渐老去,接棒者却寥寥无几,加剧了断层风险,因此亟需完善传承人的培养与支持机制。

首先,传承人身份的认定必须标准化、系统化。政府与文化部门有必要建立清晰的标准与程序,确保那些具备独特技艺且愿意传承的学习者能够获得传承人的正式身份认定。需要明确的是,为遴选符合要求的传承人,政府要建立严格的筛选与登记制度,为这些拥有珍贵技艺的人颁发必要的官方资质认定。与此同时,政府应对所有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内容、传承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更新。

其次,经济支持是确保传承人专注于技艺传承的有效手段。由于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很多传承人尤其是年长者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定期补贴或一次性资助,以减轻他们的生计压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技艺的教学和传承中。除此之外,文化机构可建立传承人资助项目,鼓励他们开设技艺培训班、进行技艺展示或参加技艺交流活动,拓展其技艺的传播范围,进而提升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最后,加强对濒临失传技艺的重点扶持。现如今,很多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临失传的境遇,若无法继续传承下去,对国家来说将是一大损失,因此,国家应为那些掌握濒临失传技艺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可建立“师徒制”传承模式,将老一辈传承人与有志学习的年轻人配对,确保技艺在代际间顺利传递。地方文化部门要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促成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

(三)利用现代科技记录与传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动能,可以拓展传播途径,更精准、全面地保存这些古老的技艺,让其一代代地传下去。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记录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声音采集设备以及3D扫描等技术,可细致入微地捕捉每一个制作步骤、每一个烹饪细节,通过慢动作回放,学习者可以清晰观察关键技艺的细节,逐步理解其中的奥秘。同时,3D扫描技术还能将那些珍贵的传统器具、餐具进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另一方面,现代数字技术可对大量视频、图片、音频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和存储,即使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有些技艺濒临失传,这些数字化档案依然能够完整保留,从而为学习者提供重要素材。例如,人工智能(AI)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能对各地的传统饮食技艺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与差异,为研究人员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为这些资料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通过建立专门的线上平台,将各类饮食文化的教程、背景资料以多语言形式呈现,用户只需点击一下,便可沉浸在丰富的饮食文化世界中。

同时,社交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承人可以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其技艺。这种形式打破了过去技艺传承的圈子限制,使得更多人可以即时参与互动,从而增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促进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结合

某些地区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一种标志性符号,将这些特色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可以提升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政府部门可以在旅游景点附近建设以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或展示馆,系统化地展示当地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历史与发展脉络。旅游公司在做旅游规划时,不仅要合理设置景点与线路,更要深入挖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背后的故事,让游客不仅仅是食客,还能成为文化的见证者。例如,组织厨艺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自尝试制作传统菜肴,感受到刀工、火候等技艺的复杂性;举办以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节,集中展示地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的精髓并进行技艺表演。通过这种深度的互动形式,可以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参与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中,产业链的整合非常重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单一存在于餐桌上,从食材的种植、加工到烹饪工具的制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将这些上下游产业整合,能为游客提供完整的“从农场到餐桌”体验链。例如,组织游客参观当地的食材种植园,亲身感受食材的生长过程,随后再到传统厨房中亲手参与食材的烹饪制作。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的塑造与建设同样重要。通过品牌化运作,地方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从区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成为各国食客喜爱的对象。政府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标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总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维系文化多样性与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亦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采取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培养与支持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记录与传播相关文化、促进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等方式,可以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罗真(1990-),女,回族,河南郑州人,实验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艺术、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振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