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元素与油画艺术创作研究

作者: 吴玉婷

食物元素与油画艺术创作研究0

在油画艺术创作领域,食物既是创作者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绘画元素,在卡拉瓦乔、塞尚、夏尔丹等油画家的画作中均可找到各种食物元素。同时,食物元素在不同创作者画笔下也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含义,有的食物承载着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及思想情感,有的象征着祥和、美好,有的象征着物欲和贪婪。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多是以食物元素为依托,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景象、精神文明特征等,油画艺术创作中的食物元素也因此成为人们探究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元素。本文将从食物元素与西方油画艺术的联系切入,针对食物元素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意义进行研究分析。

一、食物元素与西方油画艺术的联系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史中主要的一种主体绘画方式,在发展演变中很大程度受到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食物元素与西方油画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油画工具与餐具的关系

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一般左手持调色盘,右手拿画笔。与此相似,西方人在用餐时,通常左手持叉,右手拿刀,相互协作。对于油画创作者而言,这种持握方式可以帮助其更灵活地调配颜色并进行创作,也可以更好地掌控画笔的方向和力度;对于用餐而言,则可帮助人们更便捷地切割食物,防止食物残渣把手弄脏。同时,西方人吃饭、喝汤大多喜欢用盘子,装盘子的方式也与油画创作中往调色盘中挤颜料存在一定相似性,讲究对各种食物进行分盘摆放。此外,油画创作中还会用到各种油画刀,包括用于调色盘的、用于调颜料的以及用于作画的,有的油画刀甚至与吃饭用的餐刀基本相同。

(二)油画与西方食物的关系

西方人在日常饮食中对黄油、奶酪偏爱有加,而为食物涂抹黄油、奶酪的动作,也雷同于油画创作中的创作技法。奶酪作为西方人日常饮食中十分常见的食物,品种和风味多样、丰富,基本是每个西方家庭的必备食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日常的传统食品成为烙印于西方艺术创作者血液中的一种独特印记,一种可调动感官体验、带来灵感的物质。

(三)油画与酒的关系

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曾言:“艺术与酒是自由人类最高级的乐趣。”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的艺术作品,为人类带来了十足的精神享受。以油画为例,画家通过对线条的建构、色彩的表现传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观者则通过画面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以产生心灵层面的情感共鸣。而艺术创作者大多爱酒,如毕加索、夏卡尔等将自身作品作为酒标设计的重要元素,很好地完成了对酒瓶的修饰。法国油画家帕赫也十分爱酒、懂酒,他曾言:“作画和酿酒的精神是相通的,酿酒师在他的领域里也是艺术家。酿酒如同作画,都是将制作技能和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色彩和创意,表达了一种境界和品味。”

(四)油画与饮食生活的关系

食物元素在油画艺术创作中不单单是一种表现题材,更是画家情感与审美表现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世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首先,油画艺术创作受到了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比如卡拉瓦乔的作品《水果篮》和塞尚的作品《苹果》,展现了食物在油画中扮演角色的发展历程,即由起初的对真实的追求,转变成一种对形式感的探索。其次,‌饮食题材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逐步提升‌。食物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逐步上升至精神层面,体现了艺术创作者的生活态度及思想情感的转变。最后,‌饮食文化推动了油画艺术创作的长足发展。例如,西方油画中常采用的葡萄酒等食物元素,它们不仅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独特体现,还警醒人们要感恩自然、敬畏自然‌。

二、食物元素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实践

(一)为绘画提供叙事素材

在油画艺术创作中,食物元素常被用于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节叙述或人物背景介绍。它们或是用作背景,装饰于人物身处的背景环境;或是作为辅助元素,目的是营造独特的画面意境。例如,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侧重于展现荷兰城市居民对优雅、舒适气氛,清新、洁净环境的偏好,赋予稀松平常的家庭琐事以诗情画意。在代表作《倒牛奶的女仆》中,维米尔为我们描绘了17世纪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女仆手持罐子中流淌下来的牛奶,还是放置于桌角的面包,无不给人一种静谧、祥和之感。画面中的食物元素不仅展现出纯粹、质朴的诗意,还直观地向观者阐释了女仆正忙碌制备食物的动态场景。

维米尔以食物为依托描绘的这种生活场景,能够很好地使人们产生代入感,获得美的体验。不过相较而言,艺术创作者们更偏向于通过食品描绘人们的用餐活动,如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画室中的午餐》,莫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午餐》等。图尼埃的代表作《聚餐》也对人们的用餐活动进行了描绘:几位青年围坐餐桌边,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面包、甜点,还有一整只火鸡,画面左下方的青年手持装满红酒的高脚杯,整体画面无不让人领略到用餐人员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弗里恩特的作品《节俭的一餐》与以上画作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聚餐人员同样围坐于餐桌旁,但他们的桌子上没有火鸡、面包,仅有玉米渣窝头,寥寥的饮食揭示了其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困难。通过对比不同的用餐场景,一方面向观者展现了多样的生活画面,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物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揭示一些生命问题

“虚空派”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特别是16-17世纪尼德兰地区的独特绘画风格,其追求表达的是在绝对死亡面前,任意浮华的人生享乐均是虚无的。正因如此,这一绘画流派在对外部事物进行描绘时,总是展现出一种阴暗的视角。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一大成就在于对静物画予以了独立,在那一时期新教改革不断深入、艺术市场不断趋向于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食物元素在静物画中的运用展现出十分深厚的内涵,其中不乏一些附带“虚空”含义,反映了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分析。

荷兰著名的“虚空派”静物画家科莱斯早期秉持的绘画理念主要侧重于展现健康、正向的生活态度,依托精湛、娴熟的绘画技法实现了对静物的生动描绘,后期的绘画方向却发生了极大转变,侧重于展现一种虚无、昏暗的人生态度,比如象征美好转瞬即逝的气泡美酒,象征时间飞逝的水果、花朵,象征生命消亡的死去的牡蛎、螃蟹等。这些食物在灰暗的画面中,让观者形成对生命问题的深思,警醒人们韶光易逝,生命是脆弱的,一味追求物质、欢愉终将陷入空幻的境地,切勿让灵魂迷失于金钱、欲望之中。

(三)用作光与色的有力载体

19世纪60-70年代,印象主义画派在法国兴起。在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画家摆脱了古典主义绘画模式的束缚,构建起一种全新的色彩观念及绘画表现形式,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创新发展。画家们通过对光与色的独到探索和研究,推进了富于转变的光与色的充分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画面的视觉表达效果。而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元素成为画家进行色彩表现的有力载体,不管是熟食还是鲜食,均可让画面在色彩表现上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一些色彩明亮的水果,更赢得了画家们的一致推崇。各种食物元素绚丽多姿的色彩在画家们的笔下得到了充分展现,很好地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用色灰暗与局限性问题。

例如,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代表作《南部水果》很好地展现了食物元素用作光与色有力载体的作用,画面中紫亮的茄子、明亮的西红柿、粗糙的石榴以及朴素的胡椒等绚丽多姿的食物,如同画家的一个个试装模特,有的散落于水果上,有的堆积于水果上,展现了一种不突兀的明暗变化,环境色、固有色与光源色互为影响,继而创造出一种色彩斑斓但不失和谐的画面效果。又如,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静物画《苹果和葡萄》同样对水果的绚丽色彩进行了精准呈现,颜色、质感各异的水果在阳光照射下展现出各不相同的颜色变化,画家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更好地完成了对画面颜色、光影的精妙构建。总体而言,画家基于对阳光透过各种新鲜水果时的特性的精准把握,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扭转了古典主义的审美取向。

(四)建立形式感的有力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有的表现了突出的体积感,有的形体或方或圆,或者互为融合。正因如此,食物元素成为油画艺术创作建立形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曾言:“想以一个苹果震惊整个巴黎”,而他也真的做到了。苹果在塞尚作品中反复出现,画家对苹果的特殊偏好,就如同莫奈之于睡莲、梵高之于向日葵、德加之于芭蕾女演员。塞尚依托苹果这一食物元素,探究提出静物画这一新型构成方法。苹果具有红色、黄色、绿色及多样化但又相对统一的颜色特点,为画家围绕色彩、明暗开展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苹果形体圆中有方,表现出突出的空间感、体积感,且很容易进行排列组合,为画家围绕画面构成、形式感开展探索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塞尚并不局限于对某个单一苹果的表现,而是讲究围绕苹果这一物象进行不断的复刻和创新,并在该种相近的形象中探寻细微的不同。塞尚通过对大量苹果的各种组合排列建构起一个全新的整体,进而让画作形成协调统一、稳固坚实的表现效果。基于此,苹果不再仅仅作为一种食物元素出现于画家画笔下,而是以几何形态的形式转变为画面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塞尚以苹果为素材的油画作品主要包括《有苹果的静物》《一篮苹果》《苹果篮子》《厨房的桌子》《苹果与蛋糕》等。依托食物元素探究新型绘画表现手法及构成形式的画家还有毕加索、高更、费尔南多等。

综上所述,食物元素与油画艺术创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展现出高度的应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食物元素所拥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进步推动了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使公众的饮食质量获得了大幅提升,食物对人的意义不再只是满足物质需求,而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如何在现代油画艺术创作中有效融入食物元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吴玉婷(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造型语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