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醪酒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刍议

作者: 刘璐 蒙本曼

松树四季常绿,不仅观赏价值极高,还承载着健康长寿、坚韧不拔和高尚人格的象征意义。松醪酒是用松的花、叶等酿制而成的酒,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明清,其饮法繁多、功效显著,在历代医书典籍和诗词作品中均有记载,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本文主要对松醪酒的历史沿革、药用功效及文化内涵进行了综述。

一、松醪酒的历史沿革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出土的殷商卜辞中记载了多个与酒有关的名称,其中就有“鬯”字。鬯为香酒,以秬(黑黍)为原料,添加郁金草酿制而成,常用于敬神、祭祀等重大典礼。汉郑玄注的《周礼·春官》记载:“筑郁金煮之,以和鬯酒。”郁金,又称温郁金,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可见商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用谷物和药材酿制药酒的方法。

尽管先秦典籍中对松的记载有很多,可是人们何时开始用松料酿酒的确切起源却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仍可根据这些记载推断出松醪酒出现的大致时期。

(一)始于汉朝

据多方考证,西汉贾谊常饮松醪酒。贾谊故居管理处负责人推测,来自北方的贾谊任长沙太傅,“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于是用松膏酿制了一种药酒来抵御湿气。杜牧的《送薛种游湖南》言:“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清代重修贾谊祠的官员夏献云和林传甲也认为,松醪为太傅所饮之酒。

“松醪”二字最早出现在西晋陆机所作的诗中。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书堂刻本《补注杜工部诗史》卷十一《同元使君舂陵行》注释:“苏曰陆士衡有客篇:瓦罍酌松醪,呼儿具纸笔。”意思是陆机用瓦罍装满松醪来招待客人。

虽然此时“松醪”这一统称并未广泛使用,但已经出现了松脂酒、松节酒、松叶酒。《五符经》中有松脂酒的两种酿法,实证性较强的本草学著作《肘后备急方》记载了主治历节风痛的松节酒,这一药方被后世改进后使用,流传甚广。此外,南北朝诗《赠周处士》云:“方欣松叶酒,自和游仙吟。”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松醪在道教人士中受到了一定推崇。

(二)盛行于唐宋明清

唐代时期,道教兴盛,在魏晋服食之术和前人的影响下,道士们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在饮食养生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不少道士便选取松为原料酿酒。岑参诗云:“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诗中所述的李道士日常所饮之酒正是松花酒。

唐朝许多知名的好酒,大多以“春”为名称,例如,裴铏《传奇》记载了湘尉郑德璘“长挈松醪春”。可见,“松醪春”是唐朝时的名酒。

松醪酒的产地十分广泛,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物产资源关系密切。松醪酒的原料为山中常见的松树,获取比较容易,于是当地居民大量酿造和储存,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松醪。有诗云:“山中无酒禁,户户有松醪。”

虽然各地都有松醪,但到了宋代,河北定州地区的松醪却逐渐脱颖而出,这主要归功于北宋苏轼的“名人效应”与“商业价值”。“公帅定武,饬厨传,断松节以酿酒。”苏轼在担任定州知州期间,根据当地的酿酒工艺,以松节为原料,亲自酿制了松醪酒,并为此酒作《中山松醪赋》。定州在古代被称为“中山”,因此这种酒也被称为“中山松醪酒”。

松醪酒由松节、松脂与黍麦一起发酵合酿而成,酒味甘且余而小苦,独具风味。苏轼在将《中山松醪赋》赠予程辅提刑的信中提到了自己所酿的松醪酒,“绝奇,色、香、味皆疑于官法矣”,说明其与官府酿的酒有所不同。

在苏东坡的名人效应下,定州松醪酒名声大噪,得到了广泛传播。明王立道在《泉释》中写到宴席上的酒有很多,“则有宜城竹叶、中山松醪、河东桑落……”,其味道堪比神泉,香气超越了玉膏。

清初,魏裔介行至中山,言“此地松醪虽可饮”,乾隆皇帝甚至题诗“洞庭春及定州醪”。在清代时,定州的松醪酒已非常有名,乾隆皇帝又称它为“定州醪”。

(三)民国期间逐渐式微

近代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市场上洋酒、蒸馏酒盛行,传统发酵酒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松醪酒也随之衰退。民国《定县志》卷二记载:“定所产有黄酒、老酒、枣酒、波皮酒等。波皮即东坡所谓松醪也。”民国期间还有专门生产该酒的“永泰昌”商号。

1915年,中山松醪酒同贵州茅台酒一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可惜的是,在日军侵华期间,酒厂于战火之中被摧毁。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松醪酒又得以重见天日,市场上出现了“松醪春”“中山松醪酒”等品牌,产地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

二、松醪酒的分类及功效

松具有药用价值,在古时松醪酒常被当作药酒。由于酿制方法和选材、用量的不同,松醪酒的功效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松醪酒包括以下五种。

(一)松花酒

松花酒属于浸泡类,以春三月、五六寸如鼠尾的松花最好,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细剉一升,用绢袋盛,浸于酒中”。明《月令采奇》中提到了松花酒方的功效,“一服三合,三服九服成仙”,说法虽有一定夸大,但适度、适量饮用松花酒确实可以为人体带来一些益处。明《本草纲目》中就有一方治头旋脑肿:“三月收松花并苔,五六寸如鼠尾者,蒸切一升,以生绢囊贮,浸三升酒中五日。空心暖饮五合。”

(二)松脂酒

松脂酒的延年作用源于魏晋时期人们服食松脂追求长寿的风气。西晋《五符经》卷中言,松脂酒“顿服三升,令人延年。”“顿服”就是直接服用,并未进行过滤;此处的“三升”和现代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汉唐时期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此外,唐《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松膏酒可治肝虚寒或高风眼泪等杂病,宋《太平圣惠方》则记载了松脂酒可治风湿性疾病或其他相关病症。

(三)松叶酒

松叶酒能够治疗因风邪引起的疾病,特别是对那些脚部软弱、受到十二种风痹困扰而不能行走的症状,颇有疗效。松叶酒的制作方法如下:“松叶六十斤,㕮咀之,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饙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得此力者甚众。”

松叶酒的制法及其功效最早记录于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上述方是医书中记载次数最多的松叶酒方,《外台秘要》《普济方》《奇效良方》《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方法、用量皆相同,只是表述略有不同。

(四)松节酒

《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中有一松节酒方:“主历节风,四肢疼痛如解落”,即用二十斤松节浸泡在五斗酒中,二书所记的浸泡时间不同,应和季节有关。宋《太平圣惠方》中又记载,松节和另外11种中药浸酒,能够“治脚气,筋挛拘急,四肢掣痛,或至软脚”。此外,松节煎酒还治反胃吐食、颠扶伤损。

(五)松液酒

松液酒又称松根酒,选取松根津液酿制而成。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提到了松根酒的功效和制法:“松根酒,治风,壮筋骨。以松树下撅坑置瓮,取松根津液酿酒。”《本草纲目》也言:“松液酒,治一切风痹脚气。于大松下掘坑,置瓮承取其津液,一斤酿糯米五斗,取酒饮之。”

三、松醪酒的文化内涵

松醪酒不仅是一种佳酿,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符号,其文化内涵体现在精神、物质和行为三个层面。

(一)精神层面

松醪酒的兴起,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俞为洁认为,松树被道教视为重要的可服食品之一,有助于人“成仙”,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松醪等以松为原料制成的饮品。诗词中言:“亲庭药裹应常问,仙馆松醪得共携”“道人家住梅花村,窗下松醪满石樽”等。由此可见,松醪酒体现了道教的自然观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诗人常借松醪酒抒怀古之情,在唐朝时甚至成了诗人践行送别与抒怀才不遇的“道具”。比如,戎昱《送张秀才之长沙》:“松醪能醉客,慎勿滞湘潭。”清代诗人钱大昕《定州道中》:“雪浪斋中秀色参,松醪自酿最清甘。”

在书法作品中,苏轼为此酒撰写了《中山松醪赋》,明代张孝思言其“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该赋被历代书画家所喜爱与珍藏,乾隆皇帝多次临摹,现真迹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二)物质层面

松醪在唐代被视为养生酒,常见的有松花酒、松胶酒等,主治风湿疼痛。尤其是用松节、松叶酿制而成的酒,除风湿、治脚气、壮筋骨等效果更佳。北宋晁补之:“公帅定武……断松节以酿酒,云饮之愈风扶衰”。“愈风”即治疗风湿疼痛,“扶衰”即延缓生命衰老。南宋刘宰《漫塘集》卷六:“去岁一士友见教,造松醪,饮之可治风湿脚气,造成香味颇胜。”

此外,古人对酒和美食的搭配十分讲究,在品尝松醪时,往往喜欢配以螃蟹等海鲜,“鲈鱼斫鲙松醪酒”“庖蛙煎鳝荐松醪”等诗句便可为证。

(三)行为层面

在社会交往中,酒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人常用松醪酒招待客人,以表达好客之情,如“松醪椒醑满金杯,嘉客良朋逐夜来”。清程晋芳邀友人小饮,“韭芽细煮松醪熟,可少同心话岁阑”,与友人共同品尝如此佳酿,纵情畅叙,可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

由于松树象征着长寿,松醪酒也被视为延年益寿的养生酒,所以在祝寿时常送松醪酒,以表达对寿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桂蠹冰盘爽,松醪寿斝添”“孙曾竞进松醪斝,满注擎将柏叶杯”等诗句便可为证。

雍乾年间,京都还有守岁饮松醪的习俗。清人潘荣陛的风俗志书《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篇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在守岁时,人们畅饮松醪祈求健康长寿,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刘璐(1998-),女,汉族,河北定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蒙本曼(1971-),男,壮族,广西环江人,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性知识、文化遗产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