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药膳翻译实践研究

作者: 张小未

跨文化交际下的药膳翻译实践研究0

跨文化交际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药膳是将药物与食材相结合,经烹饪制成的具有特定医疗或保健功能的食品,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与养生智慧,是中医理论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药膳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药食同源”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则详尽列举了诸多药食两用的植物。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生动地翻译药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间所开展的交流互动活动,其核心理论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沟通模式。鉴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个体在理解同一事物时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观点,甚至导致误解与冲突的产生。因此,跨文化交际理论专注于探究这些差异,并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进而消除隔阂、促进彼此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文化冰山”概念占据重要地位,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的显性层面,包括语言、服饰、饮食等,易于被人们所察觉和理解;文化的隐性层面,包括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等,则潜藏于“冰山”之下,难以被直观认识到却对个体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化的显性层面,更要深入探究其隐性层面,以充分理解对方。比如,语文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最直接的沟通媒介,不仅包含词汇与语法的组合,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及非言语行为,均可能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因素。

二、药膳翻译分析

药膳的名称古朴、典雅,往往以花卉、草木的古称命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型药膳,即直接以食材或者功效命名,直观明了、易于理解。比如,“猪蹄草汤”以猪蹄和草药为主要成分,旨在滋养身体;“生姜茶”利用生姜的温性,帮助人们驱寒暖身;“玫瑰花茶”以玫瑰花的芬芳和养颜功效著称。以上这些名称的翻译相对简单,只需准确传达食材和功效即可。另一类是写意型药膳,往往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进行命名,富有诗意和想象力。比如,“五彩绣球”以色彩缤纷的食材制成,形似绣球,既美观又营养;“春晖羹”则寓意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意在为身体带来滋养与活力。这类药膳名称的翻译难度较大,翻译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能力,才能准确传达其寓意和药用价值。

不过,药膳的翻译并不仅仅局限于名称的转换。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人对于“药食同源”的理念和中医讲究的“三分靠医、七分靠养”观点,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不仅要翻译出药膳的名称,还要通过专业的翻译技巧和详细的解释说明,凸显其独特疗效和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药膳翻译策略

(一)归化与异化翻译相结合

归化是一种以目标语言文化为基准的翻译途径,其核心目的是使译文达到流畅自然、贴近目标语言读者文化背景及阅读习惯的效果。在药膳的翻译实践中,归化策略常用于药膳名称及其功效表述的翻译。比如,将药膳“枸杞叶炒鸡蛋”直接翻译为“Scrambled Eggs with Goji Leaf”,直观展示了药膳的原材料及烹饪方式,有助于西方消费者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归化策略亦有可能削弱药膳文化的独特性,导致其民族特色及国际竞争力的丧失。

异化则侧重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及语言风格,旨在传达原文的独特韵味。在药膳翻译中,异化策略有利于维护药膳的文化内涵,增强其国际吸引力。比如,将药膳“仙人粥”音译为“Xianren Zhou”,并辅以对其功效的解释“Porridge for Immortality”,既保留了药膳的神秘感,又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异化策略也可能因文化差异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需要译者合理调整。

在实际的药膳翻译中,要合理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共同推动药膳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以“雪里藏珠”为例,可以采用音译(归化)+释译(异化)+喻体意象直译(归化)的方法,译为“Xue Li Cang Zhu——Deep-fried Pigeon Eggs Wrapped with Flour & Egg White(like Pearl Covered by Snow)”,既保留了药膳的文化意象,又通过释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西方读者理解药膳的原材料及烹饪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选择药膳翻译策略时应充分考量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受众的接受程度。对于药膳名称的翻译,可采用归化策略,使其更加贴近西方读者的饮食习惯;对于药膳功效的翻译,则可适当采用异化策略,以展现药膳的独特魅力。同时,译者还需具备深厚的中医药学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灵活应对药膳翻译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及误解现象。

(二)借用西医术语辅助翻译

采用西医术语辅助翻译,不仅有助于目标语言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药膳的成分及其效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文化差异的融合。具体而言,药膳作为一种将中药材与食材巧妙融合的独特饮食模式,其成分与效用往往紧密依托于中医理论框架。但对于习惯使用西医思维模式的海外读者而言,中医理论体系或许显得较为陌生、晦涩难懂,运用西医术语辅助翻译可以显著降低理解门槛,提升翻译的接纳度。

在阐述药膳成分时,可将具备特定功效的中药材用西医中相对应的术语进行表述。比如,将具备“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材译为“具有抗炎效果的成分”,将“补气养血”的中药材译为“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成分”。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便于海外读者理解药膳成分,还可使其联想到西医中熟悉的术语,增进信赖感。

在描述药膳效用时,也可借助西医术语辅助翻译。比如,将“调理脾胃”译为“优化消化系统功能”,将“滋阴补肾”译为“调节内分泌系统”。这种翻译不仅能精确传达药膳的效用,还能使海外读者在西医的语境下理解这些效用。

当然,在运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时,也需要留意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及局限性,并非所有中医概念均能在西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术语,翻译时要灵活应对,避免过度简化或歪曲中医理论。

(三)注重文化背景的传递

药膳作为中药理论与饮食文化相融合的独特体现,在翻译过程中既要精确传达文字层面的信息,又要高度重视文化背景的传递。

首先,药膳翻译工作者要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在饮食习惯、健康理念和文化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关乎受众对药膳的理解与接纳程度。例如,中医秉持“药食同源”的理念,众多食材在中医理论框架下拥有特定的药用价值。相对而言,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食材往往仅被视为普通食材。进行药膳翻译时,译者需充分认知这些文化差异,并在翻译实践中予以恰当的解释和补充。

其次,药膳中的诸多食材与药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应着重于文化元素的传递。例如,中医将人参尊为“百草之王”,认为其能补气养血、延年益寿。但西方受众可能仅知晓人参是一种珍贵补品,对其具体功效及文化意蕴了解有限。因此,翻译时应精确传达人参的功效,并适当介绍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象征意义。

再次,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各具优势与局限,应灵活运用。例如,针对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药材名称,采用音译加注释或许更为妥帖,既能保留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能辅助读者理解其具体含义。对于通用食材,则可以用意译手法,直接阐述其在药膳中的功能与效用。

最后,药膳翻译应细致入微。药膳的配方与制作往往包含复杂的步骤与精确的剂量掌控,翻译时需确保每个细节准确无误。针对特定的烹饪术语及药材处理方式,译者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理解障碍。

(四)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度

药膳的翻译是一项既复杂又精细的任务,翻译人员不仅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还需深入掌握中医药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要义,更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

首先,文化适应策略着重于在翻译过程中融入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及认知模式。针对药膳中的药材命名,可采取音译附加阐释的方式,如“枸杞”是一种因滋补特性而闻名的中国传统草本果实,将其译为“Goji Berry”,既留存了原名特色,又有利于受众领会其药用功效。

其次,功能对等策略主张在翻译时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层面上的对等,而非单纯的形式对应。在药膳翻译实践中,应侧重于传达药膳的主要效能与口感特征,而不必拘泥于药材名称的精确对应。例如,“当归羊肉汤”可译为“具有补血功效的黄芪炖羊肉汤”(Astragalus-infused Mutton Soup with Blood-Nourishing Effects),此处用“Astragalus”(黄芪的一种,泛指补气养血的药材)概括了当归的药用效果,同时保留了汤品的口感信息与功效描述,易于受众接受和理解。

最后,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亦可结合现代语言习惯与审美趋势进行创新性翻译。以“八珍糕”为例,可译为“八宝糕:一款融合古老草本与坚果的精致糕点”(Eight-Treasure Cake: A Delicate Blend of Ancient Herbs and Nuts),既展现了药膳的丰富成分,又赋予其现代气息与吸引力。再如“人参炖鸡汤”,若直接译为“人参鸡汤”(Ginseng Chicken Soup),虽然简洁、直接,但却忽略了目标受众对人参药用价值的深入理解。可采取文化适应与创新相结合的策略,将其译为“皇室人参炖鸡汤:一款历久弥新的活力与长寿仙丹”(Imperial Ginseng Chicken Soup: A Timeless Elixir for Vitality and Longevity),不仅传达了人参的药用价值,还通过“皇室”(Imperial)与“仙丹”(Elixir)等词汇,增添了药膳的神秘色彩与尊贵感,显著增强该药膳的吸引力,更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关注与兴趣。

作者简介:张小未(1982-),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英语教学和中医药翻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