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饮食心理研究

作者: 梅雪云

高校大学生饮食心理研究0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饮食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饮食行为,进而影响身体素质,甚至标志着国人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心理至关重要。然而,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受当下畸形审美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不良情绪的扰动和对饮食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出现不良饮食心理状态。为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心理。

一、高校大学生不良饮食心理现状

(一)情绪化饮食心理

高校大学生的饮食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情绪的影响。当面对压力、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时,大学生往往会通过极端的饮食缓解不良情绪,如暴饮暴食或者绝食。具体来说,当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以及前景不明的未来时,一些大学生会选择暴饮暴食寻求短暂的安慰和快乐;还有一些大学生则会以绝食的方式对抗消极情绪,从而试图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掌控感。

(二)即时满足心理

高校大学生的饮食心理深受即时满足心理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不仅需要应对学习的压力,还面临着恋爱交友、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为了获得即时的快乐和安慰,“吃”便成为最简单、便捷的途径。例如,大多数学生存在借助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缓解内心焦虑的不良饮食心理和行为。

另一方面,当季节和气候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也会出现饮食心理上的变化。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清爽、解暑的冰淇淋和冷饮来降温;而在寒冷的冬季,则更喜欢食用高热量、高糖的食物来抵御严寒。

(三)不成熟的饮食心理

校园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受自身阅历和经验的影响,大学生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不成熟和不健康的饮食心理。比如,面对高校食堂及社会餐饮里琳琅满目的美食,大学生由于欠缺营养学相关知识,对食物的选择和营养搭配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可能会受大环境的影响追逐新奇、刺激的食物。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饮食心理的因素

(一)心理情感

心理情感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出现不良饮食心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面临着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等多种多样的挑战,焦虑和疲惫如影随形,因此,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会选择不健康但是能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例如,大学生普遍存在借助巧克力、薯片和炸鸡等高糖、高脂肪的食品激发大脑分泌愉悦的神经递质,暂时缓解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行为。

当大学生因心理情感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而产生不良饮食心理时,错误的饮食行为便会随之出现。而长时间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体重增加、身体不适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加剧其焦虑和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

(二)饮食认知

大学时期是个体完善和发展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许多大学生由于形成了一些错误的饮食认知,进而导致出现不良饮食心理。比如,很多大学生自恃年轻,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往往不会刻意关注饮食的质量和营养,出现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等情况。尤其是早晨和晚上,很多大学生不吃早餐,晚餐则会大吃特吃,导致身体出现健康危机。

(三)社会风气

近年来,“瘦美人”等病态审美观念逐渐兴起,大学生为了追求消瘦的身材,往往采取不吃主食甚至节食的不科学的减肥方法,饮食心理逐渐扭曲。具体而言,现如今的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理想化”的身材照片,在社会病态审美的影响下,大学生为了迎合社会对美的期望,饮食心理逐渐扭曲,通过节食、绝食追求所谓“完美”的身材,致使他们的饮食结构单一、不均衡,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

三、改善大学生不良饮食心理的建议

(一)倡导健康的身体形象与合理的减重方式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被网络上宣传的理想化外在形象所影响,对自身外在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对自身形象产生不满和焦虑情绪,进而产生扭曲的饮食心理。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饮食心理,帮助其建立健康的身材审美观和健康观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可以开设涵盖营养学、心理学和形象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教学课程,在系列课程的作用下,扭转高校大学生“以瘦为美”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错误的饮食心理。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减肥观念。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大学生灌输健康的身材审美观,可以借助科学的数据以及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解,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标准体重范围、什么才是真正的肥胖。高校要让学生认识到,美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瘦,更包括健康、自信和快乐,帮助学生接受自己的身体形象,抵制不正确的身材标准。

此外,高校还应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改变为缓解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良饮食心理,杜绝一日多餐、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行为,使其保持科学、健康的饮食行为。

(二)引导学生管理不良情绪

众所周知,情绪会影响饮食心理。比如,我们在吃饭之前或过程中,愉快的心情能产生积极的饮食心理,从而使身体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如若有悲伤情绪,就会产生消极的饮食心理,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可能会产生消化不良症状。因此,要想改变大学生不良的饮食心理,需要在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

高校可以邀请权威的营养专家或心理专家到校,向学生宣传和普及情绪和饮食心理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宣泄不良情绪,避免产生不良饮食心理和行为;还可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在教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下,使存在不良情绪的大学生逐渐稳定住情绪,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幸福感,消除不良饮食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还需定期筛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因情绪问题而产生不良饮食心理。

(三)开展健康饮食知识宣传活动

大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逐步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饮食心理。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借助“健康饮食周”等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并借助加学分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良饮食心理及行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大学生需要在指定平台进行一日三餐的拍照打卡,一周后,对坚持下来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高校可以持续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助力大学生在持续性的打卡活动中,逐渐养成健康的饮食心理和行为习惯。

综上,大学生有着与初高中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上铺天盖地的病态审美观和身材标准,再加上不良情绪的扰动、自己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扭曲的饮食心理,进而影响其饮食行为,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饮食心理,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高校应通过倡导健康的身体形象与合理的减重方式、引导学生管理不良情绪、开展健康饮食知识宣传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饮食心理和习惯,助力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梅雪云(198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积极心理、社会认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