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家鸣 宋国庆
近年来,预制菜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型食品,具有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保存期限长、食用方便等特点,是餐饮企业和家庭日常消费的重要产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以及消费方式的不断变革,预制菜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本文梳理了我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我国预制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预制菜产业的基本情况
预制菜是传统菜肴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加上近年来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快速发展,预制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中国预制菜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预制菜产业从2013年开始兴起,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4倍,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
随着预制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在市场中获得优势,预制菜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性,比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健康潮流或针对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的定制产品,将传统美食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味与便捷的双重追求。
二、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预制菜产业呈现出高度分散、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中国预制菜产业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增速较快。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研情况来看,2017-2022年我国预制菜产业规模由1318亿元增长至41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06%。从各地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2017-2022年各地区预制菜产业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前三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江苏,占比分别为12.6%、9.7%和7.3%。
(二)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区域特色显著
近几年,我国预制菜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包括以鱼、肉、禽、蛋为代表的大众预制菜,以火锅食材、面食为代表的特色预制菜,以方便面、速冻食品为代表的方便预制菜等多种类型,产品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据统计,我国预制菜产业中有70%左右的产品属于大众预制菜,比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肉片等大众类菜品;近20%属于特色预制菜,比如糖醋小排、宫保鸡丁等;约10%属于方便预制菜,比如鱼香肉丝、水煮肉片等。
此外,我国预制菜产业的区域特色也十分显著。比如,广东预制菜市场上的产品主要以鱼类为主,包括鱼香肉丝、鱼香肉丝饭、水煮鱼等。
(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配套体系逐步健全
我国相关企业、行业组织等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预制菜产业发展体系,涌现出一批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高的预制菜生产企业,如安井食品、国联、千味央厨等。这些企业在传统产业链、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且注重发挥技术研发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一些龙头企业还依托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及品牌效应,实现了预制菜业务与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部分行业协会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助力行业发展,积极探索出“协会+产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路径。
三、预制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我国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晚,行业整体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另一方面,我国预制菜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我国的预制菜企业数量虽多,但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整个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低,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预制菜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缺乏相关的预制菜标准和规范
我国预制菜产业尚无专门的国家标准,预制菜产品的原料来源、加工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缺乏统一规范,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冷链物流方面,预制菜产品保质期短,对冷链物流的运输能力和保鲜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在冷链物流方面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往往不按要求采用冷链配送,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想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标准体系建设,重视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
(一)推动预制菜产业区域优势互补
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区域优势互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预制菜产业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紧跟时代,积极发展“互联网+”预制菜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介。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加大预制菜的宣传推广力度,讲好预制菜产业发展故事,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三是推动预制菜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绿色营养健康食品,支持餐饮企业研发健康菜品、开发健康原料,增加特色预制菜肴供给。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预制菜产品标准国际化。五是做好品牌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预制菜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专利申请和技术储备。
(二)做好食品安全和标准完善工作
一是把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底线。各地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预制菜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从原材料种植养殖、加工制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入手,全方位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风险防控和监督检查,以严之又严的态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确保预制菜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二是加快完善预制菜行业标准体系,强化地方标准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预制菜地方标准专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地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地方标准提质。三是积极推进预制菜团体标准制定工作。鼓励和支持预制菜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
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预制菜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着力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强县(市)、园区和基地,示范并带动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一是加快发展目前已经有条件建设的国、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菜篮子”基地项目;对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县(市),引导其积极培育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将其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进行管理;对目前没有条件建设的县(市),要积极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在重点县(市)培育出一批以预制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产业集聚、要素协同的特色预制菜产业园区。依托现有食品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预制菜产业园。
(四)完善预制菜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加工、冷链物流、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当前,预制菜产业发展面临着加工工艺不成熟、冷链物流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加强预制菜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促进原料、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技术发展,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不断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注重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等,从而促进预制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要构建起以预制菜加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预制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拓宽预制菜消费市场
预制菜具有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等特点,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一是加强预制菜产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作用,以新媒体为载体,加大对预制菜产品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预制菜产品,正确认知预制菜与传统烹制的差异,从而主动接受预制菜产品,并使其成为满足家庭用餐的一种重要食材。二是加强对预制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预制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对预制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三是创新预制菜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验,开发符合不同消费者口味和健康需求的新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针对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预制菜系列;针对健康饮食趋势,开发低脂、低糖或富含营养素的预制菜。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行业标准、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品牌效应、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产品宣传等,从而促进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预制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以及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徐家鸣(1995-),男,汉族,宁夏银川人,技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烹饪、食品加工。
宋国庆(1972-),男,汉族,宁夏银川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