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中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云捷 赵慧君 孙永林 余海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湖北文理学院在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入思政教学元素。首先,分析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依据“基础营养、食物营养、营养与健康、公共营养”四个模块分别进行理论侧重与实践侧重,构建“实践-教学-实践”的思政培养体系。其次,通过混合式教学,综合工程认证要求和OBE理念,做到育人目标性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相统一,突出课程思政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递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饮食观、营养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协同育人相统一。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提高了学习深度,提升了挑战度,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专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为国家输送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内容分析
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营养科学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因此,食品类专业学生学好食品营养学,对于科学合理设计食品新产品、提供健康食谱、改善国民营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营养学是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学位课,按照章节进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围绕“基础营养、食物营养、营养与健康、公共营养”四个模块进行整合。整合后,基础营养相当于树根,是整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基于食品原料学课程的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相当于树干,连通理论与应用;特殊人群的营养、代谢综合征两部分讲述营养与健康,相当于树叶,需要汲取根、茎的营养才能得以应用;公共营养中的食谱评价与设计相当于开的花、结的果,是培养的终极目标。
二、与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衔接
1.课程思政教学有“理论”与“技能”侧重。教师要明确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各个章节内容在教学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基础营养、食物营养”两部分侧重知识讲授,“营养与健康、公共营养”两部分侧重能力训练。
据此,课程思政教学也应形成相应的育人侧重,具体表现在:在前两部分的理论教学中,主要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关于营养论述的素材,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营养观及民族自豪感;在后两部分的能力训练中,主要挖掘营养干预对于社会影响的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辨力,转化为服务社会、身体力行的“技能”型思政。
2.构建“实践-教学-实践”的思政培养体系。诸如社区服务类的实践活动是本课程思政改革中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社区服务实践主导的教学,旨在明确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第一课就要了解到该课程的目的是改善社区居民的营养状况、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据此,开课伊始学生就带着营养科普素材制作、社区居民膳食调查、营养食谱设计及营养成分综合分析四大实践主题,进行“走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分组、设计与实施,深入探讨平衡膳食的意义及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的意义——帮助民众守护健康,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从而激发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课程思政的切入思路与设计
1.基于工程认证要求,做到目标性与系统性相统一。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首先应突出目标性,围绕育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可以高度概括为一句话,即“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宣扬食育教育,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围绕该育人目标,我们研究每个章节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思政素材,通过PPT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解读、视野拓展、焦点关注、视频资料、教学录像、课程试卷与参考答案、参考文献、BBS论坛等来挖掘思政资源,突显课程思政的系统性。
2.基于OBE理念,突出专业性与实践性。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围绕营养指导、营养干预对社会的影响,收集、整理和分类相关思政资源,形成营养学家故事库、营养与人类命运故事库、传统饮食文化之营养小故事等。这些专业性极强的故事不仅仅是思政资源,更是科学发现的史实,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往往是其它课程无法简单复制的,具有不牵强、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动力。
同时,选择实践性强的思政元素设计成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营养宣教,利用所学回馈社会,通过家人、朋友、社会的反馈让学生获得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价值,感受到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思政教学效果的升华。
3.基于混合式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加强学习深度,提升挑战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解放教师,而是通过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的内驱力只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就要依靠课程思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学习实践成果“科普宣传H5、科普视频”及时发布在公众平台上,通过为希望小学设计营养餐食谱、实地指导学生营养餐等实践活动的正向反馈,让学生感受到用自身所学服务社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组织与实践
1.在理论讲授中将案例、故事、视频、新闻与知识点结合,多从科学发现入手进行育人。针对不同的育人点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内容中,利用案例教学、故事穿插、视频播放、时事政治等,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分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讲解“绪论——营养发展状况”一节中的中国营养发展史时,可以引入中医瑰宝《神农本草经》中“海藻疗瘿”的记录并将其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案例,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建立文化自信。
又如在讲解孕妇、乳母营养时,通过利用图片、影像资料展示母亲在孕育和哺育生命过程中,从生理到行为发生的变化、所承受的改变,让学生自己谈、自己领悟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意识到孝敬父母是人之美德。同时,将营养之于孕妇、乳母的重要性贯穿其中,让学生明白优生优育的原因以及不遵守对于家庭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有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2.重视实践,带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自我认同、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实践是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制作科普素材,深入社区、学校调研,收集资料,了解大众的营养诉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直观的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第四章维生素和第五章矿物质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2-3个学生一组,任选科普宣传海报、科普视频、漫画等形式制作科普作品,通过公众号、自媒体、小视频等方式,接入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专业、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
又如在学习公共营养部分时,带领学生深入当地希望小学进行体质调研与膳食调研,了解小学生的营养现状,并为他们设计学生营养带量食谱,对小学生进行营养干预。通过连续三年的实践工作,让学生看到营养餐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不仅身体素质变好,在营养观念等方面也可能会发生影响孩子们一生的变化,深切体会到学习营养学知识给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更加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教学效果与成效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如果想不清楚这个问题,就无法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使大学教育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的素材挖掘、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明确了教学目标,能够更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也更注重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感受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完成更深层次的学习挑战,确实做到了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李云捷,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