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药膳翻译分析

作者: 张珊姗

药膳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膳进行准确翻译、灵活表达是促进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过,各国的思想文化、医学体系、宗教信仰等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以药膳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阻碍。基于此,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在尊重西方人思维意识、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探寻合理的药膳翻译之策,希望能够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交流障碍而无法传播和弘扬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让更多西方人以客观、理智的态度认识药膳,最终理解并认同中药文化。

一、跨文化交际的涵义

语言与文化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缺乏文化支撑的语言不存在,只有在文化的滋养下,语言才会被赋予深刻涵义,才拥有“灵魂”。这就决定了语言在形成与发展中势必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交际、互动时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跨文化交际”。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是在语言或者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思维习惯、交流方式、理解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产生交流障碍,导致人们在交流互动中容易出现理解不全面甚至是误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交际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拉近交际双方之间的距离。

为解决以上问题,有学者专门研究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理念,深入探讨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文化符号,以期在消除文化隔阂的前提下推动双方进行顺畅流利的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介,如果跨文化交际缺乏有效翻译,就无法正常进行,更别提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跨文化翻译需要翻译人员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其风格,因此翻译人员既要掌握基本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还要掌握更多双语文化,懂得其中的历史习俗、文化信仰等,凸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特色,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跨文化翻译工作。

二、药膳翻译的特点

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与食物结合,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为目的的一门实用学科。作为中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药膳将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与日积月累的烹调经验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作为食物果腹,又可以作为药物进补调理,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药膳名称古朴,多以花卉、草木的古称进行命名,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型药膳,即直接以食材或者功效进行命名的药膳,比如“猪蹄草汤”“生姜茶”“玫瑰花茶”“化痰止咳药膳”等。另一类是写意型药膳,主要是指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进行命名的药膳,比如“神仙粥”“九仙王道糕”“五彩绣球”“春晖羹”等,这类药膳名称的翻译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人难以接受“药食同源”的理念,也不认同中医讲究的“三分靠医、七分靠养”的观点,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翻译出药膳名称,还要凸显其独特疗效。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药膳翻译策略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展现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药膳作为中医文化的产物,既为人们强身健体提供了重要方法,也为弘扬和传播中医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中国大力发展中医、积极传播中医文化的今天,正确规范地翻译药膳是重要前提,考虑到药膳具有名称多样、功效不一等特点,可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药膳翻译,以期在增强翻译规范性、准确性的前提下,促进中医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弘扬。

1.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简单来讲是指源语本土化,即用本国语言表达形式对源语进行转化,既能够增强译文的地道性,也便于受众理解。关于归化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曾指出,“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在应用归化翻译策略对药膳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目的语人群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促使其准确全面地理解其中涵义。

2.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要在保证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正如韦努蒂所言:“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在异化翻译策略中,音译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将“Cola”翻译为“可乐”,既保留了源语的俏皮感,又较好地传递了源语内涵。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对药膳进行翻译,有利于充分表达源语的深意和内核,为目的语受众了解药膳、了解中医药文化提供重要路径。

四、跨文化交际下的药膳翻译示例分析

药膳翻译通常涉及四部分,即药膳名称翻译、药膳成分翻译、药膳烹饪方法翻译以及药膳功效翻译。接下来,我们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过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来翻译药膳的方法。

1.药膳名称的翻译思路。对于写实类药膳名称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法;对于写意类药膳名称的翻译,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时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音译(归化)+释译(异化)+喻体意象直译(归化)法。

以“雪里藏珠”为例,这是一道对肺热咳嗽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其主要食材是鸡蛋和双碳糖,由于外包“雪衣”、内藏“珍珠”的烹饪形式而被取名为“雪里藏珠”。很多学者采用“音译+释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Xue li Cang Zhu——Deep-fried Pigeon eggswrapped with flour & egg white(like pearl covered by snow),不仅直接展现了该药膳极富诗意的名字,还以释译的方式揭示了其主要食材和烹饪方式,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何为“雪里藏珠”,有利于促进药膳的海外推广。

有些翻译人员在翻译药膳时,直接将含有中草药的药膳译为“herb”,并未对中药材的名称或者功效进行翻译。以“天麻炖鸡”为例,有的翻译人员直接将其翻译为“stewedchicken with herbs”,虽然此举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含有中药材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却无法分清具体的中草药,甚至会对中草药在药膳中的使用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中医药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种抛弃异化策略的翻译行为从本质上忽略了药膳文化的底蕴,更阻碍了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利于西方读者了解和感受中医药膳的独特魅力。

整体来讲,在翻译药膳名称时,翻译人员要结合具体名称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注重表达和传递药膳的文化内涵及其特色性质,切勿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而抛弃异化策略,否则就无法真正展现药膳文化的内涵与深意。

2.药膳成分的翻译思路。在对药膳进行翻译时,不能只考虑其名称,也要考虑其成分,如果译者忽略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进行直接翻译,就难以被读者理解和认同,导致翻译不成功。在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药膳翻译中,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对于此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应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根据翻译背景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果是向西方民众宣传中草药,建议采用异化策略,直接采用音译法翻译,比如直接将党参、黄芪等音译为“dang shen、huang qi”。如果是为了向西方民众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介绍中草药知识,建议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即在对药膳名称进行音译的基础上,通过释译的方法介绍其成分或者功效。比如,“仙人粥”的主要成分是何首乌、红枣、粳米等,具有补益气血之效,可将其翻译为 Prepared heshouwu and red dates congee,这样不仅能向西方民众清晰地表达何为“仙人粥”,还能有效保留中医文化痕迹。

整体来讲,在对药膳成分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结合应用场景、受众人群以及翻译目的等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以提高西方受众的理解能力和认同感。

3.药膳烹饪方法的翻译思路。目前,药膳的形式主要是以汤为主,口味上保持食物和药材的本来鲜味,所以药膳的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九种类型,其中“炖”分为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两种。在对药膳的烹饪方法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可以借鉴菜肴的翻译思路和方法,但切勿直接照搬菜肴的翻译方法,要在考虑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药膳采用的烹饪方法、涉及的烹饪流程来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以期在促进西方民众认识、认同药膳的同时,增进其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与认可,从而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弘扬。

比如,有的翻译人员将“回锅”一词翻译为“double cooked”,这属于典型的直译,将“回锅”翻译为“二次烹饪”,其实此译法并不妥当,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二次烹饪”等同于“对剩菜剩饭的再加工处理”,既与他们所崇尚的简单烹饪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他们对食物“原汁原味”的追求。另外,将“回锅”一词翻译为“double cooked”也不准确,因为没有准确客观地还原“回锅”的方法,在中式菜肴中,“回锅”是指将食材煮熟之后再起锅烧油进行煸炒,主要包含了煮和炒这两道工序。所以,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回锅”的涵义,并且符合西方人的饮食文化特点,建议将其翻译为“boiled and fried”,可能此翻译并非尽善尽美,却能避免引起西方民众的误解。

4.药膳功效的翻译思路。药膳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医文化的特色与精髓。中医一向崇尚“天人合一”,而西医则比较强调系统性、逻辑性,中西医在概念、治疗依据、医治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很多中医概念都无法在西医中找到相应的词汇,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弘扬。

药膳具有补养气血、滋阴补阳、补气安神等功效,可以采用“意译法”,即不过度强调中医的功效表达方法,而是注重凸显其实用功效。以“补气安神”为例行,有的翻译人员将其译为“ease your mind”,这种归化翻译通俗简单,便于西方民众理解,但是难以起到传播和弘扬药膳文化的作用。对于药膳的功效,建议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忠实地表达和传递中医药知识。比如,将“补气安神”译为“invigo-rating qi for tranquilization”,以翻译为媒介,让更多人认识、理解并认同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作者简介:张珊姗(1988-),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