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海丹 马燕 姜海生 宋莲军 高晓平 乔明武 黄现青

探究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要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确保大宗粮食作物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学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食品安全学能够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掌握食品检测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旧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几乎完全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授课,内容枯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趣、不主动思考问题,处于“启而不发”的听课状态。并且,该课程的知识点分散,内容多与实际应用有所脱节,难以满足现实的专业需求。因此,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将讲课内容专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又称案例研究。“案例”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ase”,本意为事例、事实、情况等,在管理学中译为案例。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克利斯托夫·朗戴尔教授于1871年提出,该教学法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学生拿到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后,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真实情境进行分析、思辨,旨在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初,美国所有法学院均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模式,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期进行案例教学,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在工程经济学、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相关课程,后来扩展到生理学、药物化学、医学生物化学、现代生物技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复杂的交叉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食品安全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局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把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用实践来合理地解释理论,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在食品安全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方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

1.案例选取要遵守四个原则。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目前现有的案例库却远远达不到研究与教学的实际需求。随着科技、媒体及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被曝光,食品安全案例日渐增多和丰富,但其中有部分是未经证实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真实的食品安全案例,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所选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只有真实发生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案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所选案例要具备争辩性,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针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争论点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探寻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及解决方案。四是所选案例要具有时效性,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往往能引导学生关注食品行业的最新动态。总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选择最新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时政内容,也可在已有的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库中进行选择,还可以与其他同类高校进行案例交流,但不管哪个途径,都要确保选取的案例符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和分析价值。

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对时政热点进行积极关注。教师必需透彻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点问题,能够分析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并能在听取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后进行全面总结和点评。

2.预留足够的时间。案例教学法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就需要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记录疑惑之处,在课堂上与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若要充分讨论案例,充分将书本知识迁移到案例上,就需要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其能够深入分析案例。一般来说,教师要在上个案例结束后,距离本次案例课堂教学前的1-2周把新案例告知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去查阅、分析和讨论案例。

3.采用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分析案例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案例,把其与本章节所讲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多轮指导后,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分析案例,通过“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食品安全学的知识点,明晰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的食品加工、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分配讨论组,由5-6人组成,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考核组的成员由教师和每个组的组长构成。然后教师创设情境,向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食品安全案件,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将最新法规和所学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教师根据案例的具体特点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如辩论、答辩等。汇报结束后,汇报人接受考核组成员及教师的提问,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讲评、总评等环节得出最后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4.做好案例总结。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有效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教师要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分析得不够深入、准确的地方,教师也要做重点讲解。教师不仅要自己总结,还要特别要求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案例分析的心得和不足等。

综上,食品安全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知识点较为繁多,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接受食品安全学知识的方式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食品安全学课程的知识脉络,增强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用知识指导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食品安全案例”(YJS2023SZ14);河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食品毒理学对分课堂研究”(02022XJGLX037)。

作者简介:海丹(1987-),回族,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

*通信作者:黄现青(1977-),汉族,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肉制品加工与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