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分析
作者: 张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中因微生物超标所致的食品质量问题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尤为重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能够反映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前者是在特定条件下每克检验样品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后者属于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在人类、动物肠道中广泛分布,可产酸、产气,两者被公认为医药、食品等安全性指示菌。目前,关于食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如纸片法、国标法等,不同方法的检测流程不同,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督促食品企业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一、材料与仪器
1.样品来源。检测样品包括肉制品、蜜饯、面包蛋糕、酱油、包装饮用水,均来源于XX食品有限公司;质控样均由北京中物信化化工技术研究院提供。
2.仪器与试剂。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迅BPX-16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博讯医疗生物仪器股份有限公司;CLJ-E301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苏州市生源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物显微镜CX43LF,奥林巴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电子天平JEA2002,上海浦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XK97-A菌落计数器,常州金坛友联仪器研究院;LS-150LD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江阴滨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菌落测试纸片,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实验与方法
1.国标法。(1)大肠菌群测定。①样品稀释。对于固体、半固体食品,取样25g保存于含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袋中,按照8000r/min的速率均质处理2min左右,形成1:10的样品匀液。对于液体食品,采用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保存于含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玻璃瓶中,采用机械振荡器予以振摇处理,制作为1:10的样品匀液。注意保证样品菌液pH值为6.5-7.5,若pH未达到适宜范围,可采用NaOH、HCL进行相应的调节。采用1mL移液器吸取样品匀液(以1mL为宜),顺管壁注入含有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振摇试管,使样品混合均匀,制备为1:100的样品匀液。
②平板计数。选择2-3个连续稀释度并接种于无菌皿,每皿1mL,再在无菌皿中加入1mL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对15-20mL的VRBA进行熔化、恒温处理,温度以46℃为宜,然后倾注于平皿,经过旋转,使得培养基与样液混合均匀。琼脂凝固后,选择3-4mL的VRBA将平板表层覆盖,翻转后,保存于36℃左右环境下,培养18-24h。
③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择菌落数范围为15-150CFU的平板,对平板上可疑大肠菌群以及典型的菌落予以观察。典型菌落从外观上看为紫红色,周围可见胆盐与酸所形成的沉淀环,直径为0.5mm及以上。
④证实试验。在VRBA平板上选择典型及可疑菌落,如果菌落数量<10个,就需要挑出所有典型及可疑菌落,再在煌绿乳糖胆盐肉汤管内接种,温度设置为36℃左右,培养24-48h,观察产气情况。如果产气,则提示大肠菌群阳性。
(2)菌落总数测定。①培养。样品稀释操作同上,在培养阶段等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温度调整为36℃左右,培养48h左右。水产品培养温度调整为30℃左右,培养时间为72h左右。如果发现样品中存在琼脂培养基弥漫生长菌落,需等凝固后,将琼脂培养基(4mL)覆盖于琼脂表面,经过凝固处理再将平板翻转,然后进行培养。
②菌落计数。先肉眼观察,或应用菌落计数器对稀释倍数进行观察记录,并记录对应的菌落数量,菌落数范围应选择30-300CFU。如果平板上无蔓延菌落,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表示各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如果平板上菌落较大,一般不可采用,稀释度的菌落数宜采取无片状菌落的平板。如果片状菌落低于平板的50%,另一半呈均匀分布,需要对半个平板计算后×2作为平板菌落数。菌落总数计算公式为N=,其中N表示样品中菌落数,表示平板菌落数之和,n1、n2分别表示第1、第2稀释度的平板个数,d表示稀释因子。
2.纸片法。(1)菌落总数测定。样品处理同上,在接种环节,针对每个样品选择2-3个稀释度检测,包装饮用水可直接检测原液。在无菌环境下,采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mL测试菌稀释液,加入2个测试纸片,放下上盖膜,放置5min凝固后,轻压,放回自封袋,保持透明面向上,在36℃左右环境下培养15-24h。纸片上有红色斑点提示细菌生长,在计数时需要×稀释倍数,以获得样品的菌落总数。
(2)大肠菌群测定。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大肠菌群检测纸片浸润,贴于被检样品,保存于无菌塑料袋,完成采样后,将纸片保存于37℃培养箱,培养24h并观察。纸片转黄、可见红色斑点表示阳性,紫蓝色或未变黄则表示阴性。
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表示方法分别为(%)(±s),前者用卡方检验,后者用t检验,数据的组间比较均在SPSS22.0软件上处理,根据P值范围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差异显著。
三、结果与分析
1.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方法对不同样品类型菌落总数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不同菌落数区间检测结果分析。对不同样品类型检测结果中菌落数区间进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不同方法对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国标法对不同样品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差异不大,详见表3。
四、结论与讨论
作为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用于食品中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酵母菌等各类菌群繁殖情况的检测,能够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菌落总数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了解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大肠菌群则是一组与粪便污染相关的细菌,能够判断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另外,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涵盖了有益菌与致病菌,菌落总数超标提示致病菌超标可能性更大,但不能直接得出致病菌超标的结论。
本研究将国标法与纸片法对照,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纸片法操作步骤简单,无需培养基配置,无需高压灭菌,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但对较大菌量的计数存在困难,且目前仅研制出少数几种类型的测试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国标法进行食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测定,准确性高,能够较好地检出污染严重的样品。国标法用时长、操作相对复杂,其他方法虽然能够简化步骤、缩短流程,但所需成本较高,仅能满足特定食品检验需求,因此,国标法仍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应加强新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试验方法,以保障检测的精准性、经济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检验环节应做好质量把控,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精准执行每个步骤,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每次检验时打开两块计数琼脂平板,在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应在15min以上,同时对平板及本批次样品进行培养。
作者简介:张慧(1988-),女,甘肃庆阳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食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