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企共建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 徐莉莉 银晓 刘静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企共建思政教育模式研究0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技能教学、思政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场所也不再仅仅是学校,更多转移到了企业。本文从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思政教学方式、重视多方位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校企共建思政教育模式的路径,以期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综合性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

校企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自2014年以来,我国有31个省份的近600所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2100多个专业点,参与学生超过13万人,参与企业4700多家,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的企业师傅近3万人,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650个。近十年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社会经济及行业企业发展、职业院校内涵提升、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外,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思政教育如何将学生内在修养与专业技能学习相融合,是校企共同面临的不小挑战。

首先,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要求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比重。学校教育资源一般会倾向于专业课程建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处于劣势,尤其是思政类课程面临不小的发展阻力,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效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共建模式下,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两个主体具有同等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单一环境、校内教师的师资队伍、固定的教学安排、教科书式的教育内容和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展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若不建立,就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

校企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加大。在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原本的学校课堂学习转变为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两部分,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着教育模式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过去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校内的管理,管理形式较为单一,环境较为简单,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与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下,由于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多变,可能具有一些未知的、潜在的风险,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2.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主要还是由学校教师所组成,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管理,但是由于现代学徒制度的推进,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再单一化,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中,仅仅依靠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

另外,很多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历,企业与学校的对接也不完善,需要更多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企业活动进行了解,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3.校企双方的思政教育标准不一致。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设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较为具体的教育内容,难以将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同时,现代学徒制注重工学交替、岗位实践,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身份称谓也在两种场所和角色之间转换,“学生”“准学徒”和“学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困惑,存在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要求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融会贯通。

高职学生大多是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生中的探索迷茫期,也是思想观念剧烈波动、人格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频繁地在两种不同的场所和身份之间进行转换,学生难免会出现困难或不适。个别企业师傅甚至向学生传达一切“向钱看”“向效益看”的思想,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于此类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学校和企业思想政治培养“两张皮”,让学生无所适从。

4.校企文化不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文化是相对较“雅”的一种文化,以育人和服务社会为己任,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偏向于“俗”文化的范畴,更加注重绩效,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两种文化的冲撞,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把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据现实需要建构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使两种文化及其内部保持协调。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

校企共建思政教育模式的路径

1.创新思政教育体系。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的要求、内容融入现代学徒制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

首先,建立将思政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在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既要突出实践,但又不能完全脱离理论,要将理论与实际深度契合。在强化实践技能的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更加丰富的职业素质培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职业规范等内容,从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

其次,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利用校企两种德育资源,共建学生职业素质标准,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共建校企文化研究中心,全面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过硬、思想政治意识强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导师”协同授课,因此建立“双导师”的选拔评价标准就十分必要。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出台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成为导师的必要条件,包括学历、专业技术水平、企业工作经历等,聘用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具有工匠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企业师傅担任导师,让企业导师承担起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用行为示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

通过改革创新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强化对教师思政教育以及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监督,形成明确的奖惩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与职业质素能力。

3.线上线下结合,改进思政教学方式。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特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随时发生改变,学习形式和内容也受到限制。因此,校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实际开展线上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校企可以通过组织大型活动、宣讲会、座谈会等方式,经常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职业素质。充分利用“习训云”平台,让学生记录每天的工作、学习内容完成情况,以及需要企业和学校解决的困难、自己的学习收获等,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要每天登陆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并及时解答、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利用学院公众号、微信、QQ群等网络媒介,向学生传达各类文件精神、学院动态和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事迹等,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4.重视企业评价,创新课程思政评价办法。在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程大多以日常出勤、平时作业、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下,要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学生的评价要贯通校企,全面体现到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学生评价标准”,在评价方式、内容、主体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学徒制课程中,评价方式分为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习阶段、师傅带岗阶段、顶岗阶段以及学徒期末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纪律规范(礼仪礼貌、制度遵守、人际关系、出勤情况等)、态度(服从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积极性、技能水平提升等);评价主体包括企业师傅(60%)、指导教师(30%)和学生个人(10%)。整体评价遵循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考量学生的成长。

综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思政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也不能只依赖企业,而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仅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也要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实教学素材,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综合成长。

基金项目: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教学教育改革与研究课题(SHK2022067);2022年度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NZJGH2022167);2021年度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NZJGH2021046)。

作者简介:徐莉莉(1982-),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加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