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侯伟 王若蓝 韩旺 何金鑫 霍乃蕊 王海东 古少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支撑引领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更加有力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高校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初心使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中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也是动物卫生检验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在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使这门课程的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相匹配,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进一步彰显该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法制化特点,从而提高从事畜牧兽医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兽医卫生服务水平。
一、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方式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冲突。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控制、畜禽屠宰加工的卫生监督与检验,以及各类动物性食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等。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幻灯片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教授相关基础知识和概念。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采用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或讲解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思考能力,形成依赖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的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革新。
2.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兼容。近年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动物疫病爆发等问题频繁发生,这对从事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医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作为动物性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检疫的理论知识集合与实际应用的桥梁,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尽管当前教学过程中已经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其中,但在内容融合和教学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3.考核评价存在局限性。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两种——闭卷期末考试和实验报告评分。然而,在闭卷考试中,通常仅涉及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背诵一些关键知识点即可通过考试,难以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论认知能力。同时,在对实验报告的评分中,只要报告书写完整且工整,即可获得高分,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为了通过考核进行应付性学习,缺乏对实验结果的认真思考,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并取得进步。
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人员已经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脱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他们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和安全性的认识,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课程进行持续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中已有的定论和重要知识点,还应注重介绍一些前人未能解决或目前正在研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同时,随着动物源性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师还应将最新的监督工作进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了解最新的实践进展。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综合学科,实验课的开展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应注重科学合理性,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然而,在传统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实验教学中,实践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尽管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操作,缺乏对原理和结果的深入思考,为此应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例如,在乳制品质量检验的实验课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新鲜乳和掺假乳,并告知学生掺假乳的种类,要求学生通过感官检查、比重与密度、酸碱度等方面对两组乳制品进行检测。这样的实验课程将多个验证性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能进一步增强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2.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实际生产情况和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以获得反馈并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全方位地让学生意识到动物性食品卫生问题对大众生活的影响,激发和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此调动学生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其实际意义。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优秀的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动物检疫章节中,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的实际情况,以便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这些概念。借助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动物检疫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测试或在线讨论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应要求所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其直接接触动物屠宰和动物性食品加工的实际流程,以增加对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的了解,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吸收。同时,学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让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共同授课。例如,教师主要讲解重要的知识点,检验人员则重点介绍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方法,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推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基于数字仿生的虚拟仿真教学。利用数字仿生技术,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后,提升他们的知识扩展和应用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在讲授畜禽屠宰加工工艺和卫生要求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模型构建畜禽实体结构与实际操作流程及方法。教师在进行简单的基础知识讲解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端利用该仿真模型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了解畜禽屠宰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补充学习。
3.有机融合和拓展思政元素。动物性食品卫生是培养动物性食品卫生和安全检验检疫专业人才的基础,对动物医学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因此,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职业素养、诚信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以及责任担当意识等思想政治要素融入课程教学中。这不仅是对思政教育的一种补充,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一环,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
4.优化与升级课程考核方式。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并评估实际效果,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方式,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以致用的效果。采用基于过程的多模块考试方法,能够打破传统书面考试的限制,同时坚持平时测验和期末测验并重的原则。考核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平时课堂表现(15%)、实验测评(20%)、实习考核(15%)和期末考试成绩(50%)。在平时课堂表现中,教师需要具体考察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等方面,以督促学生形成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验测评包括实验课的考勤情况、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以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在实习考核方面,教师需要考察学生的实习课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实习报告,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并培养实践能力。在期末考试中,教师选择试卷题型时应该从单一的理论测试转变为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使教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和成绩。
综上所述,动物性食物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反思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科特色,使两者相辅相成。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探索和实践,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总之,教师必须紧跟我国教育发展的潮流,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
基金项目: 2022年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本科生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动物性食品卫生学”(DYXY2022KC05);2020年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项目“动物解剖学”(K2020073)。
作者简介:侯伟(1992-),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预防兽医学。
*通信作者:古少鹏(1968-),男,广东梅州人,汉族,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