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 彭丽媛 杨彦红 郑元 唐浩芳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0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作为当前市场监管部门及食品企业必须采取的一种快速、有效的食品检测手段,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人员要求低等优点。在食品监管中应用食品快检技术,既能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和力度,又能够扩大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也可对不同食品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同时将食品安全预警前移,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得到大力应用和推广的背景下,社会及市场对此类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这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性、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人才,其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的高端人才,正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实现高端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本文依托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课占比较大。然而,目前大多数实验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仅仅是对理论内容的重复和验证,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已难以满足应用型和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整个实验课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太多,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积极性。

具体来看,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课程部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和人员不匹配。目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课中,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不足,部分设备仪器价格昂贵,学校只能配备少数几台食品快速检测仪器。但同时,班级人数众多,每班有40-50人,在有限的实训课时里难以让每个学生完成独立操作练习,导致实训课成为了操作示范课,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训内容落后于行业发展。由于大多数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学习,不愿意主动参与练习和独立思考,加之实验项目单一、枯燥,不少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主观能动性较差。

2.实验教学人员缺失。目前,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实验课教学的教师,同一个教师不仅要负责理论讲授,还要负责实践技能教学,双重身份使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不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加重理论内容的教学负担。而且,目前学校内的青年教师较多,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普遍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历与经验,对职业岗位的具体专业技能要求知之甚少,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基本上还是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3.实验课程考核不合理。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和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实验报告形式单一,同时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不扎实,而对于认真做实验、写报告的同学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又显得不公平。最重要的是,由于班级人数和实验设备数目不匹配,导致教师一直在降低实践操作的难度,且实践操作考核的成绩占比较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岗位引领,优化整合课程实践内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以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和包装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原理。目前,市场上关注最为广泛的是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这两大模块,为此,教学团队将农残和兽残的快速检测技术确定为本课程的核心实训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食品快速检测专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同时,兼顾其他项目,如生物毒素、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团队还提高了实验的挑战性,比如有机磷农药的测定,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实验,设计速测卡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试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学过程中以理应应用各类信息化的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改革后,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还引入了学习通、中国慕课MOOC、线上教学、名师课堂和虚拟仿真技术,使信息化手段和课堂教学相融合,提升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比如,微课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学习本节课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设备使用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实验设备及仪器的可视化,使学生对本节课所用到的实验仪器的构成和使用有直观的了解;全国名师课堂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宽眼界和知识,继续提升自己。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是将课堂考勤、实验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课程评定,其中期末成绩占比较大,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后,我们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实训过程的监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增加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考察。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考试采用一对一或者小组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同时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强化操作技能,在考核中添加一些研究性、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从各个方面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让学生的精力分散到每个项目上,而不只是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4.完善实训平台建设,建立高质量师资团队。学校要加大对实训平台的建设投入,不管是设备数量还是实训室数目,都要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身边的食堂、超市等为检测对象,检测水果的农药残留、火腿肠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饮料中的添加剂等,最后形成一个有关学校食堂和超市的综合性检测报告。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项目中,既能锻炼实践能力,也能提升创新意识。

另外,高质量的师资团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核心,学校要增加实验教学人员,让理论课教师专心进行理论教学研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良好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综上,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着前进、不断更新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因为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较弱,这为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从现实岗位的需求出发,指引、激励、督促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市场和社会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彭丽媛(1995-),女,汉族,甘肃甘谷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