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苏日娜 张海芳 索佳丽 曹晨霞 阿荣

课程思政是教育者以思政课之外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为载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以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食品检验检测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以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政素养的全面同步提升,实现智育德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并为其他专业类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目前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食品生物化学是高等职业院校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水分、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酶等食品中基础物质的生理生化结构,以及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合成代谢途径,能够掌握食品中物质的成分组成,以及食品在制作、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各个控制点及范围,为后续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较为密集,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趣味性不够高。在以往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较差,课堂互动极为欠缺,授课效率很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课程思政设计融入不够。基于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的学科逻辑,每门课程在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中都有其独特的定位与功能,所涉及的思政着力点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可以着重熏陶学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实际案例和实验操作比较多,可以倾向于教授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严守职业道德”等行为准则。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大的思政点为中心进行发散较为困难,教师容易将多个思政元素分散在教学设计中,而课程思政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部介入、随意嵌入、碎片融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形散且神不聚,核心思政内容不突出,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深刻。

2.课程思政内容衔接突兀。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理工类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从理工类学科毕业,对思政融入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使得课程知识点向思政元素的过渡比较突兀,不够自然。有的教师还容易忽视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在不恰当的时间、节奏、内容、形式等节点处融入思政元素,可能会导致专业课的“思政化”。另外,教师程式化、千篇一律的宣讲话术容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生动通俗的生活话术却缺少育人“炉温”,无法达到课程之外的“德育”。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需要合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3.教学思政评价不具体。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环节,只有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才能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因此,课程评价需要从知识维度、技能维度以及情感维度等多角度进行。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教师更重视结果评价,却忽略了过程评价,而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浸染应该是无形地滋润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课程评价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理论知识内化和实践转化。

二、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资源、课外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多方面资源结合在一起,改变单一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与线上开放式(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借助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尤其是线上丰富鲜活的生产实践案例,一方面能够拓展课堂外的教学空间,提高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加强过程性评价,并对学生给予及时评估与反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增强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智育”与“德育”。因此,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的巧妙融入,能够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

1.“有温度”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课程教学实施之前的必要环节,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认知差异,所以了解他们的专业基础背景、个人学习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如习惯使用蒙语、维吾尔语、方言等的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可能相对较弱)以及家庭生活背景等。开展学情分析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是纵向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值评价有层次地进行分组,对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起到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二是横向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全班的评分情况与其他平行班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因班施教”,适当调整知识的难易程度。

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核心内容与专业要求对班级中的每位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并予以打分评价,获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专业基础、主观积极性以及语言理解能力等信息。根据分值进行权重分析,将全员的分值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进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分组原则是:30%高分值+40%中分值+30%低分值。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有温度”的学情分析最好能够在线下面对面地进行,而不是隔着屏幕简单地完成几道题目。

2.“有核心”的课程设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学习食物中主要物质元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能够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智育+德育”的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结合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可以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库,将思政素材有机融入线上线下教学环节中。比如,“糖与食品加工”章节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碳水化合物在加工、运输及贮藏过程中的生化变化。在本章开始前,教师可以将热门话题“0糖是糖吗?”作为课程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通过分析“0糖也是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内涵”的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借助学习通平台,教师可将课堂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课前,教师根据当节课程内容将任务提前下发到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讨论,并完成学习任务再反馈到学习通平台上。教师的课前任务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应发散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并结合主观性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期通过长期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课中,教师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发放与本节课程知识点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获取积极、有意义的信息,并翻转式地邀请学生进行课堂讲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后,教师将本节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加深学生的知识点学习。课后习题中有一部分超出了书本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知识、不断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可以不定期给学生设立课题进行论文写作,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有过程”的教学评价。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翻转式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并获得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设计,促进学生的智育+德育共同发展。因此,评价范围应涵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团队PK+个人评分”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能力进行评分。在每节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团队的课前展示、课中讨论作为团队的分数进行累计,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后的习题任务和论文综述为个人分值的主要评价点,培养学生客观看待、评价事物、积极思考的能力;在通过学情分析后设置的小组中,学生在各自团队中的贡献度、分工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团队评分环境中还设置了“组内互评”,以起到组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对于个人评价,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知识素质、德育素质等进行评分,旨在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技能素质的评分标准为:100分为能够熟练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变化;80-99分为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变化;60-79分为仅了解一部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变化;60分以下为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化变化一无所知。知识素质的评分标准为:100分为对食品中的各类成分及物质变化有清晰的认知;80-99分为基本能够说出食品中各类成分及物质变化,与教师的课堂互动非常频繁;60-79分为对食品中各类成分及物质变化的名称及概念有印象,能与教师进行互动;60分以下为对食品中各类成分及物质变化没有印象,全程与教师无互动。德育素质的评分标准为:100分为具有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烈的行业及社会责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品质;80-99分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分析出很多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原因,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认为“食品安全与质量”是我辈应承担的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拥有探索知识的欲望,遇到问题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60-79分为经过教师启发后,能够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社会责任感、对知识产生兴趣;60分以下为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仍不能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亦无法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反思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思政元素融入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能够延伸课堂长度,提升课程深度,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人性化。对学生而言,食品中的生物化学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与符号,而是有温度、有内涵、接地气的专业常识。但也要看到,在课程思政实际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知识储备以及学生个人主观意愿等。因此,上好一门思政课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与支持。

作者简介:苏日娜(199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