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作者: 鲁艳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水质检验机构不断更新现有的检验设备和检测技术,积极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本文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检验需求,对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水源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使得生活饮用水的品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癌症患者都是因为长期饮用不洁净的水而产生的病变,也有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如果饮用一些未经过净化的不安全饮用水,极容易发生肾结石、胃炎、肝炎等疾病。
基于此,需要不断提升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检测质量,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饮用水。而开展饮用水资源的水质检测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快速检测出水资源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并及时排出,包括重金属、微生物等,保证水资源中的微生物或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二、生活饮用水的检验标准
自2023年3月17日起,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的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彻底取代了已经实施16年之久的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新标准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修订后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在大幅度提升高通量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检测方法的应用水平,积极打造以人为本的治标理念,充分体现了方法标准的配套性和前瞻性。本次修订结合实际情况对饮用水的指标数量进行了细致调整,明确了指标分类、指标限量和指标名称等方面。
根据水质指标的特点划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两类,指标分类更加清晰,避免了产生歧义,并且会根据指标的监测情况和人体健康效应或毒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现有的指标限值进行适当调整。此外,修订后的标准还适当增设放射性指标的核素分析评价内容,删除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逐步完善水质指标及限值的暂行规定,明确饮用水水质的要求。
三、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检测方式
1.水源水体检验。水源水体检验是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检验方式,目的是从根源出发对饮用水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大部分自来水厂的水源都来自地表水,其中含有少量的微生物菌种,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以确保水源的安全。有的地表水还会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自来水厂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水源水体检测,若重金属不能及时排除,就要弃用。我们所饮用的生活饮用水都是由自来水厂完成水源水体的动态性检测后,再进行更加细化和高效的处理,确保水源达到国家标准后才输送到居民区。
2.净化水全过程和排水操作。生活饮用水的给水厂对水进行加工处理时需要经过混泥土、沉积、过滤、消杀四个步骤,针对独特的地底水源还要进行严格的净化处理。供水厂对地表水展开净化处理之后,会将水传送到每一个自来水企业,经过深层次的消杀后,确保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系数达到国家标准,最终将其运输到居民集中供水区。目前,大部分净水厂采用的都是液态二氧化碳消毒法,水体检测人员会使用专业的检测机器设备,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必要的详细检测,只有符合要求后才会运送到居民区。
3.供水管道网的水体检测。生活饮用水在通过供水管道网传递到每一位自来水用户家中时,还需要对供水管道网的水体进行必要的水质检测,使其可以满足既定的安全系数。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方式进行理化检验,采样时需要打开无菌水样瓶的瓶塞,将瓶口安置在距离落水点约5cm的位置,使水可以顺利流进瓶中。之后盖上瓶盖和保护覆盖纸,将样品资料填写完整后立即送检,以保证水体检测的精准性。根据检测结果,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供水管道网开展定期的维修和检验,为居民提供合格的生活饮用水。
四、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生活饮用水检测系统,拥有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设备,可以有效提升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检测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扩大检测范围,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2.样本采集保存工作缺少完善的规划。在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需要从水体源头提取样本进行细致的检测,但是采集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水体再次被污染。由于检验指标、样品容器材质、保存方法、保存时间等不同,大部分的检验机构并没有按照既定的安全标准进行科学操作。除此之外,在水样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由于未考虑到光照和温度对水样的影响,使得后续的实际检验效果精准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缺少检验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制度。我国由于缺少检测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制度,每年供水系统所提交的水源和水质检验资料报告未能及时地公开,导致从源头到龙头的各个环节缺乏统一的编码分析和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水质检验信息的及时传递。各地区中心信息流通不畅,未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不同部门的水质预警系统发出的提醒,就会导致污染物在水中广泛传播,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五、生活饮用水检测问题的解决策略
1.大力引进先进的检验技术和设备。在科学和经济水平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水质的检验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有关检测部门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及时做好新旧设备的更换工作,打造智能化、现代化的水质检测系统,快速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生活饮用水的质量达到理想标准。
与此同时,还要逐步提升社会大众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到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逐步提升社会大众对于水安全的正确认知,呼吁社会群体自发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列中。
2.建立科学的水样检测数据管理机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水质检测技术的持续进步,但是在水体取样检测等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优化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水样检测数据管理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这就需要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化的管理目标,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规范》选取适宜的样品检验容器,对运输过程中的光照、温度、运行时间等参数进行合理控制,使其对水样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检验数据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3.建立水样检测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制度。各级水质管理部门需要快速建立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制度,公开月度、季度、年度的水质检测信息,建立水质分析的数据系统,让居民及时了解水质情况,并为各地提供水质检测依据。比如,借助水质检测的信息数据库,将污染源的信息及时上传到线上信息数据库中,并及时上传污染物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数量、型号以及检测人员的评估信息,帮助各地区有效避免污染源水域被再次开发。
综上所述,在生活饮用水质量检测过程中,需要明确水资源的占比情况,详细分析我国现有人口分布情况,逐步提升基层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利用科学的检验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开展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检测工作,确保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标准,为人们的饮水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鲁艳(197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副主任检验技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水质、食品卫生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