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背景下食品英语翻译研究
作者: 谢育杰
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食品行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食品种类日渐增多。但是鉴于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饮食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的不同。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因此在进行食品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差异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差异背景下食品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食品翻译的重要作用
1.推广跨国市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而在营销推广方面,翻译服务是促进企业推广国际市场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口味偏好和文化背景,相应地进行口味与配方的调整、食品翻译的准确传达至关重要。食品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精准的翻译将品牌故事、品牌理念以及产品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认可品牌,从而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进而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2.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食品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广泛的口味与文化背景。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也解不同的文化,增强国际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食品翻译方面,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口味习惯,准确传达食品的口感、特点、营养价值等信息,不仅能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还能加深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能让文化得到更好地延续和发扬。
二、文化差异背景下
食品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1.文化差异。在食品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饮食习惯、口味、文化背景和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会导致食品翻译存在不准确性。一是食品名称和表述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豆腐”一词翻译为“tofu”,而在英国被称为“bean curd”。二是食品的口味和做法存在文化差异。例如,西方人喜欢饮用黑咖啡,中国人则更喜欢喝茶;美国人饮食偏甜,而亚洲人口味偏清淡。由于口味和做法的区别,翻译出来的食品名称可能无法准确表达食物原本的特点和品质,甚至会产生误解。三是食品英语翻译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不同国家在食品标准和规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在翻译时不能准确了解每种食品的制作工艺、成分内容、加工方法等相关信息,无法完全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就会影响到食品安全检验,甚至还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2.词汇习惯不同。在语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词汇习惯差异最为明显。一是食品名称、成分名称、烹饪方式等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拥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例如,英语中的“pudding”既可以指甜点,也可以指一种以米饭和牛奶为主要材料的熬煮食品。在美国,“pudding”通常指甜点,而在英国则更多地指熬煮食品的一部分。因此,不同的目标受众所属的文化和地区会因词汇习惯不同等问题而误解食品英语翻译,从而影响人们更好地享用食品。二是不同语言的词汇习惯会对食品英语翻译产生混淆和误解。例如,“鸡肉”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chicken”,而加“肉”一词后则变为“chicken meat”,但是在某些语言中,“鸡肉”本身就包含着“肉”一词的含义,容易导致翻译方面的误解。
3.翻译技巧较弱。翻译人员在进行食品英语翻译时由于缺乏一些翻译技巧,可能会导致翻译结果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语言能力和技巧不足导致翻译出现错误。某些国家的食品名称可能无法直接翻译为英语或其他语言中的名称,需要根据该国语言的语法和结构加以描述。而且一些食品名称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加之食品名称在不同年代发生过变化,因此直接翻译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二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导致翻译错误。食品翻译涉及的不仅是对词汇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会对食品的名称、成分等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翻译人员在进行食品翻译时没有深入了解目标文化内涵,就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另外在食品翻译中,不只是食品名称,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烹饪方式、食用习惯、食品口味等,这些都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如果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翻译人员就难以从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
4.复合型人才较少。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商务交流语言,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产品推广时,拥有复合型能力较强的食品和英语人才已经成为必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内的食品和英语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是食品和英语领域的双重素养比较难以培养。这两个领域都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积累,要想完全掌握需要投入很多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这两个领域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分散且复杂,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多方面的涉猎和深入研究。二是食品和英语领域的工作岗位比较分散,市场需求不均衡。相对于一些主流行业,食品和英语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工作机会较少,而且这两个行业通常各自独立招聘人才,难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人才储备和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此外,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也导致食品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对某些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习惯或者话语方式感到陌生,可能会影响到食品英语翻译工作。
三、文化差异背景下
食品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
1.以文化差异为基础。食品翻译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交叉,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要掌握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人员需要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例如,有些国家禁食某类食品或者对某些食品具有特殊的礼仪要求,翻译人员要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并在翻译对应的食品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二要注意语言习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语言在使用方式、语法结构、单词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进行食品翻译时要针对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例如,中文在表达“香蕉甜”时会用“甜香”,而英文则通常使用“sweet”,翻译人员需要根据语言习惯的不同进行恰当的转换。
2.以标准翻译为目标。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食品英语翻译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产品信息。以标准翻译为目标的翻译策略,是将源语言中的内容按照规范和语法规则进行转化,并且尽量忠于原文的意思和情境,传达出与原文一致的信息。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存在歧义和模糊性的漏洞,因此在进行食品英语翻译时,也要尽量遵循“以标准翻译为目标”的翻译策略。一要深入理解产品用于什么场所,了解哪些术语、词汇或文化常识容易产生文化误解。比如在翻译以西餐为主题的菜单时,需要理解关于西方的用餐习俗和文化礼仪知识,以确保源语言到目标语言信息不失真。二要尽量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保持一致。在进行翻译时要保持源语言产品特征和行业常规用语的完整性,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例如在翻译中国美食时,中文名称需要使用对应的英文翻译,而不是意译、音译或直接翻译,这样可以减少容易引起歧义和困惑的潜在问题。三要保持适度灵活,面向特定市场制定翻译策略。虽然以标准翻译为目标可以保证传达出沟通双方均能理解的准确信息,但针对具体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微调也非常必要。
3.掌握翻译技巧。在食品英语翻译中,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需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和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要注意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拥有较广泛的语用、语义和语法特点,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感,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翻译时要保持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翻译错误和表达生硬等问题。二要考虑受众需求,根据翻译对象的接受程度及其生活习惯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目标受众的翻译方式和策略。例如在针对英语市场进行食品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入图片或插画等媒体元素来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营造更好的卖点。三要了解食品行业的相关术语和标准。食品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在翻译时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和标准。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计量单位、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产品名称等可能存在不同,需要进行正确的理解与翻译。四要关注食品翻译的实际目的。食品翻译往往有着特定的目的和需求,例如产品推广、消费者信息传达等,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文化知识,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传达效果。
4.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当前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食品和英语两个领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既需要从教育方面加强,也需要注意企业的用人战略和发展规划。在教育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根据名称分类的课程设置,培养横向连接多学科、纵向通达各层次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例如,可以在英语和食品两个专业设置交叉科目,寓教于乐,锻炼技能。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增设与食品相关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饮食文化背景和观念,提高学生对食品翻译和市场推广的理解与认识。在企业方面,要注重招聘和开发具备英语和食品双重技能的人才。例如在招聘专事食品出口工作的人才时,需要优选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且具有食品专业经验的人员;在公司开展内部培训时,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增强员工的英语翻译技能和食品市场推广技能。还可以尝试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共同开展食品英语翻译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另外,政府也要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来从事食品英语翻译等领域的工作;设立研究院所和创业基地,为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和资源;对于有创意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加大资金和税务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壮大。
作者简介:谢育杰(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