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的英语翻译策略
作者: 张星
美观舒适的食品包装设计既能吸引消费者目光,也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对扩大食品销量、增加企业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在食品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翻译至关重要,其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出口国消费者对食品的感知及理解,甚至影响他们的最终决策,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在出口国的进一步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围绕出口企业的食品包装翻译展开探讨,并就如何提高食品包装翻译质量提供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英语翻译概述
在食品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英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涉及将原始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标签、说明和警示等相关内容翻译成英语,以满足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在翻译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准确性、合法性、一致性、简洁性等原则,保证翻译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食品包装的含义,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
二、出口贸易中食品包装英语翻译策略
1.创建食品翻译协会,统一翻译标准。食品包装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翻译不统一、翻译浮于形式、翻译不规范等问题,既不利于西方民众了解和领悟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也制约了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创建专门的食品翻译协会,对食品名称、配料等食品包装翻译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从而提高食品包装翻译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第一,创建食品翻译协会,提高食品包装英语翻译质量。首先,鼓励翻译协会、食品出口公司等各类相关机构、单位之间增强协作意识,积极开展交流活动,携手创建权威、规范的食品翻译协会,并面向社会广泛吸纳成员,美食专家、翻译工作人员等都可以作为重点招收对象。其次,协会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着重明确食品包装需要翻译的内容、翻译方式和翻译质量要求等相关内容。同时,定期组织专业的培训活动,针对食品包装翻译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再次,设立翻译人员认证机制,对通过认证的翻译人员进行宣传推广。最后,制定并实施翻译质量监督机制,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包装翻译进行抽查和评估,并对存在问题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以确保翻译质量不断提升。
第二,明确翻译标准,保证食品包装英语翻译正确规范。首先,食品翻译协会成员应与食品出口公司加强合作,共同针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等术语进行规范,统一食品术语翻译,保证食品包装翻译专业、规范、正确。其次,食品出口企业应聘请翻译能力出众且掌握一定食品知识的翻译人才,鼓励他们结合食品出口国民众的思维习惯,对食品包装进行本土化翻译。同时,食品出口企业也要做好国外市场调查工作,对不专业、不正确的翻译进行纠正和优化,便于国外消费者理解食品信息。
2.考虑中西文化差异,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受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中西方民众在思维理念、文化认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这就意味在进行食品及食品包装英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对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标等进行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促进目标国消费者准确理解食品包装的涵义,从而扩大产品销量。
第一,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归化是一种与直译相对的翻译策略,强调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习惯和表达方式转移到目标语言中,使翻译结果更贴近目标语言受众的习惯和理解。这意味着译者在进行食品包装翻译时,需要通过语言结构的调整、文化背景的补充或省略等一系列操作,使目标语更规范、更专业、更地道,从而获得更好的传达效果。比如食品包装中的“营养成分”,很多译者将其直译为“nutritional composition”,客观来讲,此翻译并无不妥,西方消费者也能看懂,但却不够地道,缺乏专业性,应将其翻译为“nutrition facts”,这样不仅能反映食品“营养成分”的涵义,表达“真实的”意味,给消费者一种可信的感受,也与西方人群的用语习惯、思维理念相适应。再如“龙抄手”,作为“馄饨”的一种区域性表达方式,“龙抄手”是四川特色食品,与传统馄饨的区别在于汤底,龙抄手的汤底以麻辣口味为主,浇上由花椒粉、辣椒粉、生抽、芝麻油、辣椒油等调配成的红油,酣畅爽口;馄饨的口味则以清淡为主,配上紫菜、蛋皮和虾皮熬制的老式汤底,鲜香清冽。另外,龙抄手皮薄且滑,煮熟后有透明感,而馄饨皮厚且棱角分明。在翻译时,为突出“龙抄手”的特色,并与传统馄饨区分开,有些翻译人员将“龙抄手”翻译为“dragon wonton”,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是一个负面形象,是“凶狠、奸诈、邪恶”的代名词,与中国文化中的“龙”截然不同。为使西方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接受“龙抄手”这一食品,可将其翻译为“Sichuan Style Wonton”,既凸显四川特色,也点出食物的类别。
第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不追求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完全一致性。这种翻译策略强调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的文化氛围和风格,使受众感受到原文包含的情感和信息。纵观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食品,很多食品名称并没有进行“中国化”的本土翻译,而是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将“champagne”音译为“香槟”,将“toast”音译为“土司”,将“pudding”音译为“布丁”,这种直接音译的异化翻译方法并没有影响国人对外国食品的理解和接受,反而使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中文造成强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很多食品、饮食文化在译成英文时却大量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不仅没有促进中国食品的推广、推动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反而导致中国食品及文化被翻译得面目全非,如将“馒头”翻译为“steamed bread”,但我国馒头与西方面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烹饪方式也大不相同。为此,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也呼吁和提倡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将中国食品、中华饮食文化推广至西方国家。比如,将“夫妻肺片”直接音译为“Fu-qi-fei-pian”,将“东坡肉”翻译为“DongPo stewed pork”,将“长寿面”翻译为“Longevity noodles”,以此对抗文化殖民主义,避免中国食品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进入西方国家后被大幅篡改。
第三,采用多元化翻译方法。在对中国食品包装进行翻译时,特别是翻译一些具有典故且晦涩难懂的食品名称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以准确传达食品包装的涵义。比如,可将“岐山臊子面”翻译为“Qishan Minced Meat Noodles”,其中,“岐山”采用音译的方式进行异化翻译,“臊子面”则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归化翻译。再如,将“麻婆豆腐”翻译为“Spicy Tofu”,既能使西方消费者理解食物名称的涵义,也能凸显中国豆腐特色。
第四,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解释性翻译方法比较注重传达作者的意图,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需求,旨在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确保目标语言受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感受原始内容。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翻译食品包装,有利于食品出口国消费者准确理解食品包装信息。比如,“全家福”是一道包含十几种食材的杂锦菜,包括干鱿鱼、干虾米、新鲜的基围虾、猪皮、鸡胗、胡萝卜、腰果等,可采用意译与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happy family”,再加上注释“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这样既便于西方消费者理解什么是“全家福”,也避免逐个翻译烹饪原料显得啰嗦、冗长。
3.重视食品包装翻译审校,保证翻译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在对中国出口食品包装进行英语翻译时,审校环节必不可少,审校是发现翻译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翻译质量的有效举措。建议食品出口企业制定并实施“三审三校”制度,每一份食品包装翻译作品都要经过三轮审查及三轮校对。第一次审查由主译人完成,将源语言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之后,自行审核并修正错误,保证食品包装翻译符合行业规范;第二次审查由编辑人员完成,负责对主译人的食品包装翻译进行全面检查和修改,重点审查食品包装翻译在语法、用词方面是否准确专业,以确保翻译的质量与流畅性;第三次审查由企业聘请的翻译专家完成,主要对词汇选择、术语使用、行文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食品包装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在三轮校对中,第一轮校对由校对人员完成,要仔细检查翻译文档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格式错误等问题,并进行修正;第二轮校对由另一位校对人员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三轮校对由质控人员或项目经理进行,以确保食品包装翻译专业规范且符合目标国人群的认知特点。
三、食品包装英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1.用词句式简洁明了。食品包装的版面一般不会太大,如何在较短的篇幅内又快又准地传达产品信息,对译者来说是个挑战。与中文相比,英语更注重如何直接有效地传达信息,在用词准确的前提下,可以选择简洁的语言。
2.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对产品说明、配料、适用人群、忌食人群等重要信息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重翻译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务必保持译文与原文的高度一致,避免随意发挥。比如,“无糖”应翻译为“Sugar free”,而不是“No Sugar”,因为有些无糖食物并不是完全不含糖,而是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糖醇。
3.重视文化差异。在食品文化中,我国对菜色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食物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好闻,西方则强调营养均衡,更青睐有机食品。在对食品包装进行翻译时应注意这一点,着重强调食物的健康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中国食品及中华饮食文化进入国际市场时,食品包装的英语翻译至关重要,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食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同时也会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食品出口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食品包装翻译水准,帮助目标国消费者准确理解食品信息,主动探索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张星(1985-),女,汉族,河南鹤壁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