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好首个国家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 奋力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

作者: 张卫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于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的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

水安全保证能力显著提升

“十四五”进入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

2021年,我国出现多次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入汛以来,全国有50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124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7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1-10月,洪涝灾害共造成5890万人次受灾,590人死亡失踪,35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0.3万间房屋倒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6亿元。

虽然洪涝灾害给人民的财产带来损失,但由于水利部门科学、精细、精准调度水工程,全国有3467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925亿立方米,初步统计减淹城镇1038个(次)、减淹耕地面积1267万亩,避免了638万人临时避险迁移,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我国生活饮用水中适宜的氟含量为0.5-1.0mg/L,当饮用水缺氟时易患龋齿病。但若长期饮用氟浓度大于lmg/L的水,则易引起氟斑牙病;长期饮用氟浓度为3-6mg/L的水,则会引起氟骨病。地方性氟病是由于长期饮食当地高氟水或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病,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1998年的《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年报》显示,当时全国水型氟中毒县共有1089个,病县人口52501万人,病村人口7784万。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水型氟中毒县共有1117个,病村人口8141万。除了高氟水,有些农村地区的人们喝的还有苦咸水、不洁水等,还有的地方存在吃水难的问题,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问题,水利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等。“十三五”期间,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1095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从82%和76%提高到88%和83%,困扰众多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时空分布严重不均。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大设想。1958年9月1日,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74年初期工程建成。改革开放以后,南水北调工程二期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经历了50多个方案比选,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当年12月27日,朱镕基总理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2021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水利部表示,7年来,工程累计调水约494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4亿人。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供水格局,同时推动复苏受水区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7年来,南水北调水成为北方40多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水质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生态补水方面,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

修建大型水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南北北调工程等,这些都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水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治水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具体来看,我国在水安全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是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共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约33万公里,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防洪库容1681亿立方米,开辟国家蓄滞洪区98处,容积1067亿立方米,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主要江河集中连片防洪保护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保护人口8.6亿人,耕地6.4亿亩,沿江沿河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二是经济社会用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正常年景情况下可基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对京津冀等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力严重失衡的区域,在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推动更大范围的水资源调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计供水超过400亿立方米,缓解了重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全国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逐步完善,重要城市群和经济区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形成,城镇供水得到有力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正常年景情况下可基本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三是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封育保护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全面遏制。坚持地下水压采与增加补给相结合,华北等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明显缓解。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国监测河长中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明显提高,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十二五”末的68%提高到8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由66%提高到83.4%。

四是水安全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提升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意识和能力。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地下水等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能力持续提高。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乡供水风险应对能力。高度重视水工程安全运行,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

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特点和人口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安全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安全保障工作处于加快补齐短板、消除薄弱环节、筑牢安全风险底线、解决累积性问题、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水利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了《规划》并提出,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协调,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得到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现代水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水法治体系基本健全,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

实施八大重点任务

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新篇章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抓好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任务一: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1.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一要加快确定区域地表水分水指标、地下水可开采量和水位控制指标、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以管控指标为约束、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引导各行业合理控制用水量。二要进一步研究细化分区标准,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实行分区分类管理。三要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实施,推进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同时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坚决纠正未经批准擅自取水、超许可水量取水、超采地下水、无计量取用水等行为。四要严格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在水资源超载地区,按水源类型暂停相应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临界超载地区要建立预警机制,限制审批新增取水许可,执行严格的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五要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工作实绩,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注重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的日常监督,推进问题整改。六要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建立用水定额标准动态修订机制。

2.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一是要推进农业量水生产,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节水等非工程节水措施。

3.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一是要加大工业节水改造力度。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用水审计和水效对标达标,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二是要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推进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三是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4.全面加强城镇节水降损。一是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二是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及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改造建设,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重点推动管网高漏损地区的节水改造。三是深入推进公共领域节水。强化公共用水和自建设施供水的计划管理,公共机构要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5.健全节水机制。一是完善节水监管机制。健全节水协调机制,发挥好节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逐级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严重缺水地区应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二是完善节水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行节水认证和水效标识建设,扩大产品覆盖类型,对于违法行为严重的水效产品生产商、销售商(进口商)和检测检验机构,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逐步淘汰水效等级较低的产品。三是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爱水、节水行动,同时加强节水教育培训,培育校园节水文化。

任务二:加强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1.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一是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通过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长江流域向北方战略性输水通道,确保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同时,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二是实施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华北地区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修复改善河湖水生态,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城镇和粮食主产区供水保障程度。东南地区以珠江和东南诸河为重点,适度开发钱塘江、闽江、西江等流域水资源,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相互调剂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华中地区以长江、淮河等为重点,推进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供水保障水平。西南地区加快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保障成渝、滇中、黔中、北部湾等地区重要城市与工业区、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的供水安全。西北地区科学规划实施调水工程,改善区域水资源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