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及对策

作者: 吴传立

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及对策0

我国向来重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法治化、规范化设计,这对于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纵深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能够满足食品监管工作的需要,但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法治化、规范化、效能化的标准来看,目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本文分析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梳理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步入科学和健康的发展轨道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治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监管部门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但也要看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些监管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整体重视程度不高,直接导致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效能化水平较低。对此,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从更高层次深刻认识加强、改进、提高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优化。

首先,大力加强和改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对于落实《食品安全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是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提升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才能使整个食品检测体系更加完善,这对于构建食品检测“闭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应当从构建食品检测体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创新,努力提升整体检测水平。

其次,大力加强和改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食品检测机制,对于提高食品检测的针对性更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通过不断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不断强化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科学化水平,不仅要能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等食品交易场所进行检测,还要针对比较突出的农药残留、双氧水、甲醛、酸价、二氧化硫等食品安全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使食品检测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二、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

1.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制度不够完善。一些监管部门尽管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但却不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规范化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的监管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没有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随意性相对较强,在检测时间节点、检测人员安排、检测内容设计以及检测结果应用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形成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2.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检查缺乏融合。一些监管部门不注重构建具有融合性、互动性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模式,特别是检测检查相脱节的现象相对较多,检测与检查的互补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从根本上来说,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结果是检查过程的主要依据,而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通过检测来排除。目前,个别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方面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检测与检查的关系处理不当,特别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存在疑点的食品以及抽检机制、抽检方式、抽检措施不够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检测和检查的融合性,导致一些长期存在的食吕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排除。

3.流通环节食品速检缺乏质量控制。一些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速检方面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质量控制机制,特别是还没有将“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理念融入到速检工作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速检的质量和水平,这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有的监管部门不注重加大速检设备的投入力度,速检设备落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就必然导致速检结果出现误差,检测效率也相对较低。有的监管部门虽然对速检给予了一定重视,但是却不注重创新速检模式,“互联网+速检”模式的应用相对较少,也不注重构建速检“风险点”监测机制,数据库建设比较薄弱。

4.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在开展检测工作时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甚至出现了应付差事的现象。一些监管部门也不注重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的综合性业务培训,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也不完善,导致检测人员缺乏大局观。

三、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优化对策

1.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制度。要想大力加强和改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规范化建设。制度具有很强的规制作用,监管部门除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检测工作之外,重中之重的就是科学制定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制度,明确检测时间节点、检测人员安排、检测内容设计以及检测结果应用,这样才能使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更加规范有序,避免出现“活动式”检测。在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制度方面,要切实加大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制度的执行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执行措施,确保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监管部门还要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调查研究,着眼于提升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针对性,制定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食品检测制度,最大限度提升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2.建立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检查机制。对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来说,只有将检测与检查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和发挥作用。为此,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检测检查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整体合力。第一,正确处理好检测与检查的关系,将检查作为重点,强化检测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辅助性功能。第二,切实加大对食品检测数据的应用,监管部门需要加强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食品检测共享机制,大力推动“互联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模式,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力度。第三,大力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体系建设,着眼于为检查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进一步完善检测形式和程度,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检测人员、检测机构、生产企业等都能够参与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来,构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合力。

3.加强流通环节食品速检质量控制。只有做好流通环节食品速检工作,才能使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监管部门在开展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时应当高度重视速检质量控制,将“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纳入到速检工作中,努力使其更具实效性。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速检方法体系。比如,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食品速检工作当中,通过PCR、核酸分子杂交及基因芯片等多元化方法组织检测;运用免疫学方法开展食品速检工作,综合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层析技术、乳胶凝集反应等技术进行速检。第二,要大力加强质量控制机制建设,将“三全原则”应用于流通环节食品速检当中,通过全员控制、全面控制和全程控制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第三,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与第三方速检机构的战略合作,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成本,也有利于破解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资源不足的问题。

4.提高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想使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要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素质建设。第一,大力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专业化、复合型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为促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向纵深开展和提高层次、水平、效果发挥作用。第二,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专业素质,也要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责任意识教育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使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能够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第三,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还要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的信息素养、数据思维以及对于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先进设备、信息化系统等的应用能力建设,努力使他们能够具备更专业的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是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和完善食品检测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方面已经给予了重视,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实施检测,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监管部门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重点在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制度、建立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检查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速检质量控制、提高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人员素质等方面发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