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作者: 高杭 吴达 周易枚* 刘尧刚 赵建 李鹏飞

摘 要:本文阐述国内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情况,分析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提升全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antong cit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ity.

近年来,南通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通过监督抽检及时发现和惩治了一批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经营行为。其中,南通市食用农产品市、区级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不断升高,2023年全年食用农产品平均不合格率达到10%,农产品不合格数量占总不合格产品数量的70%。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品种多样,包括豇豆、韭菜、豆芽、鳊鱼和鲫鱼等农产品。不合格项目不仅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项目,还包括百草枯等危害性较强的禁用农药。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流入市场,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创建要求,同时不利于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生产、阻断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准入准出、全程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2022年南通市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的意见》,对各地在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及信息公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在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处置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追溯工作难度依然较大,生产基地、批发商、零售商无食用农产品的产地证明,很多农产品依然无法溯源到产地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对流通环节的惩治只是治标不治本,对这一问题还不能形成源头治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建立并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国内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情况

1.1 国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情况

欧盟是最早应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地区,早在2000年就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以可追溯体系为控制食品安全的主要技术手段的食品安全控制计划明确写入《食品安全白皮书》[1]。美国2003年颁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2],并针对肉牛产品初步建立了可追溯体系[3]。2003年日本国会要求政府推动实施食品安全的追溯管理,当前日本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已经覆盖了所有加工食品和生鲜农产品。

1.2 国内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情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断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信息化程度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完善,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4]。①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中主体责任等关键内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根本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的印发,明确规定了总体部署和运行关键环节。此外,各地也陆续出台追溯管理系列制度文件,如《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5]。②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原农业部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通则》(NY/T 1761—2009)、《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 1431—2007)以及畜肉、水果、茶叶、谷物等四大类产品操作规程,商务部制定的《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基本要求》等技术规范,保障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整体性。③技术应用趋向成熟。近年来,产品识别和编码、信息釆集与传输、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如在动物标识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发出的牲畜二维码溯源耳标、中心数据库及数据分析软件等已取得实际推广应用[6]。④试点示范效果初步显现。原农业部先后在种植、畜牧等多个行业开展了追溯管理试点,商务部不断推进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部分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7]。

2 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南通市县两级政府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宣传教育和违法打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①加强部门联动,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调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不断加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机制,先后出台《南通市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衔接机制的意见》,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一证一票”制度的通告》,分品种、分环节、分步骤对重点品种食用农产品实施“一证一票一码”全程追溯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信息化追溯平台管理,全市累计出具承诺达标合格证、“一票通”溯源单近亿张。②提升流通环节监管效能,研究出台《南通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日常监督检查指南》,聚焦商超、农批市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豆芽、姜、豇豆、韭菜、芹菜,禽蛋、牛羊肉及淡水虾、海水鱼等高风险品种,食用农产品违法添加、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③完善检测体系,构建了批发(农贸)市场自检、监管部门联动快检、实验室法定检测的“三位一体”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信息公示力度,严格落实抽检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后处置,最大限度地消除风险隐患。④落实主体责任,通过签订食品安全协议、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引导,层层传递压力,有效落实经营户责任,引导经营户诚信守法经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南通市食用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追溯难度大。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进行追溯过程中存在生产基地、批发商、零售商拿不出食用农产品的承诺达标合格证现象,很多农产品依然无法溯源到产地环节,最终以市场监管部门对流通环节轻罚免罚结案,这种惩治结果浮于表面,不能形成源头治理、无法发挥震慑作用。②追溯流程有盲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注册和用户局限于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未能覆盖食用农产品的批发商、零售商。水产、活禽等鲜活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相关人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存在滥用药物情况,尚未纳入销售溯源管理。③追溯主体有缺失。根据《南通市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要求,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生产源头主体包括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户等,现实中小农户的产品也进入食品流通和食用环节,而且他们在产品质量管控上更容易出现风险和漏洞。④部门间职能交叉,分段监管导致协调一致难度大。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在食用农产品监管中,在抽查检验、监督抽查和行政处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和分歧。⑤农药销售可追溯管理还不到位。例如,农药经营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人员年龄不一,年龄相对较大的农药经营者不能熟练运用电子台账系统;农药经营监管难度大、执法体系不够健全。县(区)级农药监管工作重点在农村地区,监管对象多、主体分散、查处难度大;农药使用者无追溯意识,未纳入追溯系统管理。

3 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全面落实管理责任

3.1.1 加强组织领导

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模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发展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中,形成长期稳定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切实发挥南通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清单化管理机制,用好食品安全评议考核“指挥棒”,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追溯运行考核比重,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举措,推进镇、村两级监管服务机构的规范化运行,整合镇村两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3.1.2 明确监管责任

明确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多部门协调统一、上下对接工作,加强镇、村监管机构建设,进一步充实监管力量,保障各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检测员职数;推行分层分级监管,明确镇、村两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明确考核要求,聚焦监管薄弱环节,压实监管责任。

3.1.3 加强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明确政府部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各类主体的责任、权益和义务,并以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

3.1.4 建立部门间紧密高效协作机制

进一步打通市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局的信息化平台,实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数据共享,构建起区域性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实现全市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控。

3.2 提升监管效果

3.2.1 强化监督检查、产品抽检

整合县(区)监督抽检资源,建立由县(区)政府牵头的联合监督抽检力量,统筹制订地区年度抽检计划、开展抽检任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督抽检力度,增加产地农产品抽检批次并开展随机抽检,提升抽检质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一证一票”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将开具、查验、留存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食品安全“一票通”溯源单纳入日常巡查内容。对于承诺合格而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法对相关经营主体进行严惩。

3.2.2 强化风险预警与监管执法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数据的综合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对检测不合格的样品,要及时移交监管和执法部门并向源头追溯;强化部门联动执法,各地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部门要加强业务交流和沟通联系,形成监管合力。

3.3 建立数字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①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建设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托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质量检测记录等信息与市场流通等环节深度融合。②深入务实推进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管理,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制度,将信息化监管工作与合格证制度相结合,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进行数据共享。

3.4 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①通过广播电视、微信、自媒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追溯管理体系进行广泛宣传和科普,提升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②发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质量至上和诚信经营意识。

4 结语

本文分析南通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全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亚琼,窦全军,朱翠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其经济应用[J].农机市场,2024(5):64-66.

[2]陈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邢文英.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J].世界农业,2006(4):39-41.

[4]杨婷婷.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江西农业,2022(14):75-76.

[5]VARAVALLO G,CARAGNANO G,BERTONE F,et al.Traceability platform based on green blockchain: an application case study in dairy supply chain[J].Sustainability,2022,14(6):3321.

[6]刘晓珂,黄红星,郑业鲁,等.农产品追溯标识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0):89-93.

[7]赵思雨.关于海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24(1):24-26.

作者简介:高杭(1989—),男,江苏如皋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监管。

通信作者:周易枚(1983—),女,湖北松滋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E-mail: yimei4876@163.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