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技术在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 张增英摘 要:随着预包装食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其在微生物、化学物质及添加剂检测中的技术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通过技术研发、设备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及技术联用等路径优化检测效果,以期为完善预包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检测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onsumer demand for pre-packaged food, its quality and safety issues have become a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and safety in pre packaged foo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mainstream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alyzes their technical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in microbial, chemical, and additive detection, and proposes optimizing detection effects throu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quipment management, personnel capability improvement,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re-packaged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预包装食品凭借其便捷性,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微生物污染到化学物质残留,均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颁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了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规范、成分标注要求,旨在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在此背景下,食品检测技术作为确保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研究其应用与优化对策,对严守食品安全底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1.1 保障消费者健康与安全
预包装食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生产、加工、运输及储存等环节中,预包装食品可能受多种污染源的影响。若微生物检测不达标,食品中可能会滋生大量有害细菌、真菌等,消费者食用后极易引发呕吐、腹泻、食物中毒等急性病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此外,化学物质残留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长期摄入会在人体内不断积累,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进而引发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严格检测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为消费者的饮食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1.2 维护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
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而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在维护市场秩序与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市场上存在大量质量不合格的预包装食品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正规生产、注重质量的企业难以生存,加剧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通过严格的质量安全检测,能够准确识别并清除不合格产品,促使市场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环境,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此外,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往往依赖产品的质量检测结果进行选择。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让消费者能够依据准确的信息进行消费决策,避免因购买不合格食品而遭受经济损失,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1.3 倒逼相关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常态化实施通过外部监督压力推动企业主动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在预包装食品生产环节中,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包装存储等环节均存在质量失控风险,若缺乏有效监管,企业可能因成本控制动机而忽视安全标准。通过随机抽检、风险监测及全过程追溯等手段,能够系统性暴露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潜在漏洞,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管理,并从源头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以避免因检测不合格导致的品牌声誉损失与经济处罚[1]。
2 食品检测技术在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检测预包装食品微生物
食品检测技术在预包装食品微生物污染防控中通过多维度技术手段实现致病菌的快速筛查与精准鉴定。针对微生物污染的隐蔽性与扩散性特征,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凭借其高特异性与灵敏度,可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序列进行靶向扩增与检测,尤其适用于生产环节中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污染溯源[2]。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微生物检测的时效性,其通过固定化抗体或适配体与目标微生物的特异性结合,将生物信号转化为电化学或光学信号,在无须复杂前处理的情况下实现致病菌的现场快速筛查。例如,串联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设备可在冷链运输环节中对即食类预包装食品进行大肠杆菌实时监测,有效防止污染食品流入市场[3]。
2.2 检测预包装食品化学物质
预包装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复杂性要求检测技术具备广谱筛查与精准定量的双重能力。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作为化学物质检测的核心手段,通过色谱分离与质谱鉴定的联用机制,可系统性解析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代谢物及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能够对油脂类预包装食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痕量分析,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则适用于水溶性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同步检测,其检测限可达µg·kg-1级,为化学污染物阈值标准的执行提供可靠依据[4]。光谱分析技术则通过物质特征光谱的识别实现非破坏性快速检测,如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对预包装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原位筛查,避免传统检测方法对样品的破坏性处理[5]。
2.3 检测预包装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合规性检测依赖于高选择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确保其种类与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模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合成具有预定识别位点的聚合物,可实现对特定添加剂分子的高效捕获与分离。例如,在饮料类预包装食品中,该技术能够选择性吸附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结合紫外光谱或荧光检测手段,快速判定其是否超范围使用[6]。电化学分析法则通过检测添加剂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流变化,实现对其浓度的动态监测,如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可用于肉类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使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日常质量控制[7]。此外,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可对预包装食品中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进行痕量检测,即便在复杂基质干扰下,仍能保持高分辨率与准确性[8]。
3 提升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效果的建议
3.1 加强检测技术研发创新
提升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效能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重点突破现有技术在灵敏度、效率及适用场景方面的限制。针对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及添加剂的复杂检测需求,应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如将纳米材料与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开发具有高吸附性与信号放大功能的检测探针,以实现痕量污染物的快速捕获与可视化识别[9]。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可优化检测数据分析流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光谱、质谱等多元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减少人工判读误差并提升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此外,需关注便携式检测设备的研发,集成微流控芯片、微型化传感器等模块,构建适用于生产现场、物流节点及零售终端的即时检测体系,缩短从采样到反馈的时间周期[10]。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可加速前沿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为预包装食品检测提供持续的技术储备。
3.2 完善检测设备维护管理
检测设备的精准性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技术应用效果,因此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保障其最佳运行状态。①应制订标准化的设备校准规程,依据检测项目特性与设备性能参数,定期开展灵敏度验证、基线漂移校正及环境适应性测试,以确保数据输出的科学性与可比性。②引入智能化运维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温湿度耐受度、电压波动等关键运行参数,并结合预设阈值自动触发预警或停机保护机制,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检测中断或结果失真。针对高精度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需完善耗材管理与维护档案,记录关键部件更换周期与性能衰减曲线,并建立备品备件库以缩短维修响应时间。
3.3 提升检测人员专业能力
检测技术的有效应用高度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构建系统化能力培养体系以强化技术落地的人力支撑。①应完善分级培训机制,针对微生物检测、化学分析及添加剂鉴定等细分领域,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块,并通过模拟操作、盲样考核等方式验证培训成效。②需建立检测人员资格认证与动态考核制度,将新技术掌握程度、设备操作规范性及异常数据处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实行持证上岗与定期复审制度。此外,鼓励检测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联合课题研究、技术交流论坛等形式,推动从业人员接触前沿检测方法并掌握跨学科知识。
3.4 合理联用多种检测技术
单一检测技术难以全面覆盖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的多维度风险,因此需通过技术联用实现优势互补与风险防控网络化。在检测方案设计中,应依据目标污染物特性与具体检测场景需求,科学合理地组合快速筛查技术与实验室精密分析方法。例如,在微生物检测中,可先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对生产线样品进行卫生状况初筛,再对阳性样本采用PCR技术进行菌种鉴定,从而兼顾效率与准确性。针对化学污染物检测,则可将近红外光谱快速筛查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以优化检测资源分配。
4 结语
综上所述,检测预包装食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还能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检测技术将更加精准高效,助力消费者健康保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预包装食品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梦莹.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认定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8):71-73.
[2]马力,沈锐.多方法分离鉴定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J].食品工程,2023(4):44-46.
[3]王凡,张克维,朱保顺.串联磁致伸缩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J].农业工程学报,2024,40(15):280-286.
[4]郑丽丽.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的食品中多残留农药检测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2024(22):207-209.
[5]严晨,蒋雪松,沈飞,等.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机器视觉动态检测花生黄曲霉毒素B1污染[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0,40(12):3865-3870.
[6]王昱骄,杨慧娟.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19):173-180.
[7]徐艺伟,朱丹,石吉勇,等.原位合成铜基金属有机框架差分脉冲伏安法快速检测肉制品中亚硝酸盐[J].食品科学,2021,42(16):267-272.
[8]刘芸,刘红,李志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的25种常见和新型食品添加剂[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21,57(11):1017-1021.
[9]潘玉宁,颜春荣,张蕾,等.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生物加工过程,2018,16(2):17-23.
[10]王小英,王玄,蔡济海.荧光纸基微流控芯片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林业工程学报,2024,9(4):1-11.
作者简介:张增英(1979—),女,山东沂南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