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食品的安全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姜金浩Research on Safety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rategies of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ous Foods
JIANG Jinhao (JiangzhongDietary TherapyTechnologyCo.,Ltd., Jiujiang33202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consumer health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ous food industr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safety risks existing in theraw materials,procesing process,packaging and storage,and consumer consumption of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ous fod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roblems such as pesticide residues, non-standard processing techniques,improper selection of packaging materials,and incorrect consumption method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risks.It is recommended to start from aspects such as source control,standardizing processing,rational packaging,optimiz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and strengthening consumer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addresssafety risk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ous foods.
Keywords: food and medicine homologous; food safety risks; quality control; consumer education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药食同源食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近年来,药食同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如原材料农药残留、加工过程违规添加等,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也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药食同源食品的安全风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药食同源食品的安全风险
1.1 原材料风险
药食同源食品的原材料风险主要源于其天然属性与生产链的复杂性。 ① 药用植物的种植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或化肥,导致药材中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直接威胁后续产品的安全性[]。 ② 野生药材的非法采集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滥采滥挖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导致药材中混入有毒植物或异物,如误采形态相似的毒性物种。 ③ 原料的真伪混杂现象普遍,市场上存在以低价药材冒充高价药材的乱象,如普通党参替代道地党参,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直接影响产品功效与安全性。 ④ 部分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环境污染影响,如工业废水灌溉或土壤污染,导致原料中累积有害物质。这些风险因素叠加,使得药食同源食品从源头上便存在成分不可控、质量参差不齐的潜在威胁。
1.2 加工过程风险
药食同源食品的加工是安全风险的高发环节。传统炮制工艺依赖经验操作,缺乏统一标准,如药材清洗不彻底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或干燥温度不当引发有效成分流失[。现代工业化生产中,设备清洁不彻底易造成不同批次产品的交叉污染,尤其是兼具药性与食品特性的原料混合加工时,残留物质可能引发成分相互作用。部分企业为增强产品功效或改善外观,违规添加化学添加剂或超量使用防腐剂。例如,在凉茶中掺入合成甜味剂,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法规,更可能导致摄入人群出现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此外,部分药食同源成分在高温高压处理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如多糖类物质焦化生成有害产物,或脂溶性活性成分氧化变质,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
1.3包装和储存风险
药食同源食品的包装与储存环节风险常被低估,对产品安全性产生深远影响。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劣质包装材料,其塑化剂、荧光剂等化学物质可能迁移至食品中,长期摄入将增加身体健康风险[3]。对于含挥发油成分的产品,若包装密封性不足,不仅导致有效成分逸散,还可能因氧气进入引发脂质氧化,产生醛酮类有害物质。在储存过程中,温湿度控制不当易滋生霉菌或致病菌。例如,含淀粉的茯苓制品在潮湿环境下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此外,光照敏感型药材如枸杞、当归,若采用透明包装或长期暴露于强光下,其光敏成分可能分解生成光毒性物质。运输环节的震动与温度波动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液态产品因冷链断裂导致的微生物繁殖,或固态产品因挤压造成的包装破损,均可能引发二次污染,使原本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转化为安全隐患源。
1.4消费者食用风险
消费者认知与行为模式构成了药食同源食品的终端风险。公众普遍存在“天然即安全”的认知误区,忽视药食同源食品的药物属性可能引发的毒副作用。例如,长期过量食用含何首乌的制品可能导致肝损伤。个体体质差异常被忽略,体质虚寒者过量摄入寒性食材如金银花,可能加剧脾胃虚寒症状。部分消费者将药食同源食品等同于普通食品,忽视配伍禁忌,如同时服用含人参产品与降压药物,可能引发血压波动风险。市场宣传中“疗效万能化”倾向误导消费者盲目依赖食补,延误疾病正规治疗[4]。此外,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对特定成分敏感性较高,如随意食用含当归制品可能干扰妊娠生理状态。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难以识别以食品名义销售的非法添加产品,此类隐蔽风险对公共健康构成深层威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08.pd原版全文
2应对药食同源食品安全风险的可行策略
2.1做好源头把控并加强原材料入厂检测
药食同源食品的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因此需构建覆盖种植、采收、流通全链条的源头管理体系。应推动道地药材产区规范化种植,通过建立地理标志认证体系确保原料的品种纯正性与生长环境适宜性。针对药用植物易受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特点,需完善农事操作规范,明确禁用高毒农药种类,并推广生物防治等绿色种植技术[5]。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企业需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制度,优先选择具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种植基地合作。入厂检测环节需采用多维度筛查手段。例如,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药材真伪,结合液相色谱法检测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同时设置微生物限量指标以防止霉变原料流入生产线。对于野生药材,需联合监管部门建立采收许可制度,通过DNA条形码技术追踪药材来源,杜绝非法采集行为。通过上述措施,可在源头上最大限度降低因原料品质不稳定引发的安全风险[
2.2科学优化加工工艺并规范加工操作
药食同源食品的加工过程需兼顾传统炮制工艺精髓与现代食品安全要求。针对传统工艺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应组织中医药专家与食品工程师共同制定统一的炮制参数标准。例如,明确蒸制时间、炒制温度范围等核心指标,并通过传感器技术实现关键工序的实时监控[7]。在现代化生产线中,需设计专用设备避免不同功效原料的交叉污染,如对含挥发性成分的薄荷、紫苏等物料采用独立封装系统。加工环节需建立动态清洁验证机制,通过ATP生物荧光检测法评估设备卫生状况,确保每批次生产前达到微生物控制标准。此外,针对部分药食同源成分的热敏特性,可引入低温超微粉碎技术以减少活性物质损失,或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保留挥发性有效成分。加工企业还需建立加工操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异常工况处理,提升从业人员对工艺偏差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而在加工环节形成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屏障。
2.3合理选择药食同源食品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的适配性是保障药食同源食品品质稳定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形态产品特性,需开展包装材料与内容物的相容性研究。例如,含油脂成分的核桃仁、火麻仁等制品应选用阻氧性强的铝箔复合材料,而含多酚类物质的枸杞、桑葚干则需要避光包装以延缓氧化变质。在材料安全性方面,需优先选用食品级可降解材料,并通过迁移试验验证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避免塑化剂等有害物质析出。对于含挥发性精油的产品如陈皮、丁香,需采用气调包装技术调节内部气体比例,既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又可保留香气成分[8]。标签标识需规范标注成分含量、食用禁忌及储存条件,特别是对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银杏、益智仁等原料需进行醒目标注。
2.4严格控制药食同源食品储存和运输环境
药食同源食品的储运环节需根据其理化特性实施差异化管控。对于易吸潮结块的茯苓、葛根粉等粉剂类产品,应在仓库中配置除湿设备并将相对湿度控制在临界值以下。在运输环节,需建立基于风险分级的温控体系。例如,对含活性酶类的鲜品石斛、天麻实施全程冷链运输,而对热稳定性较好的炮制品采用隔热集装箱配合温控记录仪。仓储管理中需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先进先出管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监控库存周转周期,避免因长期积压导致的品质劣变。针对跨区域流通产品,需制定统一的运输载具清洁标准。例如,使用食品级涂料货柜并定期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防止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通过构建从仓储到终端的全链条环境监控网络,可有效阻断因储运条件不当引发的二次污染风险。
2.5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药食同源知识
提升公众科学认知是降低药食同源食品消费风险的关键举措。政府部门需联合行业协会编制权威性科普指南,系统阐释药食同源物质的“量-效-毒”关系。例如,明确莲子、芡实等平补类食材的日摄入上限,以及何首乌等具有潜在毒性原料的禁忌人群[。媒体平台应创新传播形式,通过短视频展示道地药材鉴别要点,或利用交互式问答测试帮助消费者识别夸大宣传的违规产品。针对中老年群体偏好药膳滋补的特点,社区可组织中医药师开展辨证施膳讲座,指导根据体质差异选择食材配伍,如阳虚体质慎用金银花、阴虚火旺者忌食肉桂等。除此之外,还需将药食同源文化纳入健康教育科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揭示盲目进补的危害,如过量食用含蒽醌类成分的决明子茶可能导致肠道黑变病。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科普体系,可逐步纠正公众认知偏差,引导其形成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食品在为人们健康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确实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从原材料的农药残留、品种问题,到加工、包装、储存环节的隐患,再到消费者食用不当,这些风险贯穿整个产业链。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需从源头把控、规范加工流程、合理选择包装材料、优化储运条件以及加强消费者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只有通过全链条、多层次的综合治理,才能保障药食同源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助力该行业稳健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劲劲,杨光,沈颖莉.药食同源植物发展及应用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食品,2024(19):30-35.
[2]安小雯,李帅,王玲玲,等.我国药食同源物质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果菜,2024,44(5):15-19.
[3]刘超群,任越,张燕玲.药食同源食品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及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14):3963-3967.
[4]康力,葛瑞宏,周良,等.我国药食同源产业发展问题解析及综合发展建议[J].生命科学,2024,36(8):981-990.
[5]刘鑫艳.食疗养生视域下我国药食同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22):59-62.
[6]娜仁图雅,刘杰,籍学伟,等.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蒙药材刺柏叶及其混淆品[J中国药事,2024,38(4):416-422.
[7]樊湘文.药食同源食品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中外食品工业,2024(16):90-92.
[8]陈明权,商雪莹,李华,等.基于不同透气性的包装容器单因素设计探索广陈皮陈化标志物[J]中国现代中药,2024,26(10):1672-1677.
[9]汪明金,陈雯清,袁伟博,等.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4,58(3):86-9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