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植入丰富川菜业态的机理及路径
作者: 于代松 吴佩君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ulture Implantation to Enrich Sichuan Cuisine
YU Daisong, WU Peijun (School of Economics,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o3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ichuan cuisine industry and the thre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cultural implantation can promote the Sichuan cuisine industry by driving the market environment,reconstructing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Sichuan cuisine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by exploring the specific path and scene ofcultural implantation to enrichthe formatofSichuan cuisine,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practicalpaths for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ichuan cuisine industr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food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implantation; Sichuan cuisine industry; new business forms; innovate
川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食材丰富,菜式多样,烹饪方法独特,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川菜文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们对美食文化的日益关注,川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与此同时,川菜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创新发展,成为川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化植入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策略,为川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化植入是指将文化元素和文化理念融人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文化的引导和支撑,促进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对于川菜产业而言,文化植入不仅能够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还能为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等方面带来新的动力和灵感。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川菜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川菜产业可以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提升其在全球饮食文化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目前关于文化植入在川菜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实施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研究分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化植入对川菜产业创新发展的机理,为川菜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川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川菜作为一种分布广泛且高密度区域最多的菜系,呈现全域强扩散趋势,其在整个西部地区都具有极高的偏好指数[1。《川菜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川菜相关企业存量已超过6.8万家,餐饮门店数量超过15万家,占全国中式正餐门店数的 11.4% ,成为各菜系中的“领头羊”。从区域分布来看,川菜门店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比 29.8% 和 28.8% 。此外,川菜对区域经济的就业具有强大的拉动效应。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为例,中国川菜产业城通过“五位协同”模式(机制、平台、用工、校企、技能协同),截至2024年已带动当地近2万人进入川菜行业就业[2]。在全国范围内,川菜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布局密集(占比超过 50% ),带动异地就业。川菜调料(如郫县豆瓣)年产量超100万t,销往全国及海外,支撑农产品采购、跨省物流等岗位。综合估算,川菜产业链当前直接和间接就业规模为2500万 ~3 000 万人,占全国餐饮业就业总量的 30%~40% 。
2川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附加值低与成本结构失衡
川菜产业凭借其味型多样性与文化辨识度,已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但低附加值问题仍是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表现为三重结构性失衡。 ① 当前川菜产业面临“四高一低”的困境(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高,能耗高及利润低),房租成本占比尤为突出。以郫都区为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价格高达每公顷787.5万元,直接推高了产业园区运营成本。这种成本结构导致传统川菜企业难以通过常规经营实现利润积累,特别是中小型餐馆。 ② 品牌价值转化乏力,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出口额仅500万~600万元,国际市场份额不足 0.1% 并且川菜文化IP开发滞后,对比湘菜文创产品附加值率不足 30% ,削弱了川菜的文化根基与独特性,使其难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高附加值。 ③ 技术驱动效能薄弱,当前川菜产业工业化率仅为 15% ,较中央厨房模式的加工效率提升空间显著,传统工艺主导下附加价值率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形成产业升级的价值洼地。
2.2创新滞后与年轻消费群体脱节
当前,川菜行业在创新与年轻消费群体的对接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感官分析结果显示,在41道典型川菜中,麻辣味型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 34% ,而咸鲜味型占 22% 。相对而言,藤椒等新味型的应用率则显著偏低,不足 8%[3] 。这一现状导致年轻消费者对川菜形成了“麻辣鲜香”的单一认知,并逐渐固化为市场中的刻板印象。然而,新时代年轻人已经厌倦这种简单的口腹之欢,简单量化解决饮食问题已不符合当代年轻人消费的主要观念。这也反映出目前业态丰富度与年轻人多元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36.pd原版全文
2.3对接城镇化新需求乏力
在城镇化率高达 70% 的当代社会背景下,餐饮行业的消费场景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人食”“共享厨房”等新型餐饮模式应运而生,且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川菜企业作为传统餐饮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市场定位仍主要聚焦于家庭聚餐,对于2~3人小规模聚会这一新兴消费群体的菜单设计、空间区隔等方面的优化调整明显不足,显示其在社交方式变革上的应对存在短板。同时,随着宠物经济的快速崛起,在成都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宠物友好型餐饮场所的数量却极其有限,且多集中于西餐类餐饮,川菜馆因油烟控制难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因素,未能有效融人宠物经济这一新兴市场,从而错失了养宠人群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群体,凸显了城镇化新需求与川菜产业对接失效的问题。
3文化植入促进川菜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3.1市场环境的推动效应
现阶段,餐饮行业呈现出高强度竞争的态势,餐厅数量快速增长,各类菜系蓬勃发展,彼此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就川菜而言,虽凭借其鲜明独特的口味在餐饮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在持续发展、稳固领先地位的过程中,仅依托传统的口味优势难以持续发展。在如今消费者追求多元体验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植入为川菜开辟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借助文化的深厚底蕴,川菜得以被赋予别具一格的魅力特质,不仅使其在同质化严重的餐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能精准抓取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目光,进而在激烈的行业角逐中脱颖而出。
3.2 重构川菜的社会属性
川菜的文化内涵使其超越食物范畴,成为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与情感表达的载体。四川盆地因移民文化形成的开放包容性,使得川菜天然具备融合多元文化的基因。这种文化融合性在当代也正在进一步演化。例如,火锅文化中的“围炉共食”,不仅是进食方式,更成为现代都市人释放压力、重建人际连接的社交仪式。数据显示,成都4万家川菜馆中,超过 60% 的消费者将用餐视为“情感宣泄与关系维护”的重要场景。由此可见,在城镇化与数字化加速的今天,川菜馆不仅是味觉实验室,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第三空间”。而这种将饮食转化为情感纽带的能力,也正是川菜文化超越食物范畴的核心竞争力。
3.3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
当前,川菜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集中在复合调味品(如郫县豆瓣)和预制菜生产领域,面临着附加值较低、标准化生产过剩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而餐饮服务、文旅体验等高附加值领域占比不足,且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导致川菜品牌溢价能力有限。通过文化场景化消费和品牌文化输出两种方式推动川菜产业链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场景化消费能够推动传统食品加工与餐饮服务、文化体验相融合,驱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渗透转移,品牌文化输出则以文化符号重构产品内涵,将调味品升维为文化载体。此外,文化植入带来的文化附加值在川菜产业中展现出多维度的提升效应,主要包括空间文化溢价和技艺文化溢价。在空间文化溢价方面,通过巧妙融合地域特色,将基础就餐低赋值服务升级为高附加值的文化消费,在技艺文化溢价方面,主要通过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提升服务价值。文化认同也驱动了价值的重构,通过构建稀缺的文化符号和升级文化消费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的文化附加值,使文化体验成为消费体验中的主导因素。
4文化植入丰富川菜业态的路径及场景
4.1以寿庆婚庆为载体的文化场景重构
文化植入可使在寿庆、婚庆等传统仪式中的川菜,通过“菜品叙事化”与“场景仪式化”双向路径实现业态升级。川菜24种味型可对应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如婚宴中“鱼香”象征年年有余,“糖醋”寓意甜甜蜜蜜,同时可利用符号化设计理念,开发定制餐具与宴席流程[4]。以郫县豆瓣为核心调味品的“豆瓣宴”可被赋予“红火长久”的婚庆主题,搭配川剧变脸表演形成沉浸式体验。对于传统仪式,川菜企业可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可推出“九斗碗”流水席的精致化版本,将泸县田席的“三蒸九扣”工艺与城市高端婚庆市场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2祭奠仪式中的文化传承创新
传统祭祀饮食的现代化改造需平衡文化神圣性与商业可行性。以清明祭祖为例,推出“川味寒食宴”,精选冷吃兔、樟茶鸭等即食美味,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生活节奏,方便人们便捷享用。同时,参考四川泸县农村传统筵席的精简版祭祀仪轨,可以编制手册,引导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庄重与神圣[5]。此外,借鉴传统仪式中的情感表达机制,如庐陵丧葬中的“唱哭”仪式蕴含的文化深意,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疗愈功能的纪念套餐,以满足银发经济市场中老年群体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4.3体验式餐饮的多维文化渗透
借鉴川菜博物馆“研学游”模式,进一步延伸至生产端与消费端联动。通过借鉴非遗活化的成功案例,在中央厨房内设置透明化的生产流程,让消费者亲身体验豆瓣发酵、泡菜制作等传统工艺。同时,配套推出“川味盲盒”等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在空间设计层面,可以运用数字投影技术,动态展示“川菜味型地图”,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同时,结合多感官刺激的设计理念,如通过花椒香气的扩散营造嗅觉体验,利用竹编器血的质感带来触觉享受,将传播性、辨识度、体验感三原则巧妙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既具有教学性又充满趣味性的“可食用的文化展厅”。
4.4演艺融合驱动的价值倍增
川菜与演艺的结合需突破单纯的舞台表演模式,构建“美食 + 文化IP”的共生系统。汲取文化体验设计的精髓,开发诸如“李调元宴”等历史名人主题宴会。同时,利用当今社会媒体特点以及传播力,推出川菜相关类型真人秀,将麻婆豆腐等经典菜品的制作过程转化为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感的叙事方式,从而提升川菜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在制作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川菜大师、知名厨师以及热爱川菜文化的普通公众共同参与,通过他们的真实体验、精湛技艺和动人故事,为观众呈现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川菜文化图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3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