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韩宇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n Grassroots Application

HAN Yu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Ganzi 6260o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grassroot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echnology from four dimension: technology,equipment, talent,and testing scope,and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Theanalysis shows thatatthe grassroots level,itis necessaryto introduc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situations, improve the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eam,and establish a multi-par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of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food safety governance.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grassroots level; equipment management; talent shortage; food safet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潜藏着安全风险,无论是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还是非法添加剂的使用,都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基层食品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目前基层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却面临诸多困境。技术的滞后、设备的老化、专业人才的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深人剖析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应用中的挑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应用的重要性

1.1保障基层食品安全

在基层,食品来源广泛且复杂,涵盖了本地小型食品生产作坊、农贸市场的各类农产品以及众多零售店铺的商品。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能精准识别食品中的潜在危害因素。对于微生物污染,可通过专业检测手段判定食品中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含量是否超标,避免公众食用受污染食品引发肠道疾病、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能有效检测出蔬菜水果在种植过程中残留的农药成分,防止高毒农药进入消费者口中[]。

1.2 促进食品行业规范发展

基层食品行业包含大量中小企业与个体经营户,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引导规范的关键作用。检测结果能直观反映食品生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促使企业与经营户清晰认识自身产品的优劣。当检测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食品从业者为满足市场与法规要求,会主动改进生产工艺。同时,行业内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会积极参考检测标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

1.3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与基层社会稳定息息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是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一旦基层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如群体性食物中毒,会迅速引发公众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而有效的检验检测技术可及时发现并控制问题食品,防止暴发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当检测出问题食品后,相关部门能迅速采取措施,召回问题产品,阻断传播途径,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这能够避免公众健康受损,减少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消费者与商家、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2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应用中的挑战

2.1检验检测技术较为落后

当前基层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落后主要体现在方法陈旧与技术创新不足的双重困境中。基层检测机构仍普遍依赖传统理化检测手段,如滴定法、比色法等,这些方法虽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耗时较长,难以满足食品供应链快速流转的检测需求。例如,针对新型非法添加物或生物毒素的筛查,传统方法因缺乏特异性识别能力,易出现漏检或误判[2]。快速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在基层的应用率偏低,部分机构虽配备便携式快检设备,但因技术原理复杂或操作流程标准化不足,实际使用中常因操作人员技能欠缺而导致检测结果可信度降低。此外,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引入受限于基层资金短缺与认知滞后,部分先进仪器仅停留在采购阶段,未真正融入日常检测流程。

2.2检验检测设备维护不到位

基层检测设备的运维问题主要表现为设备老化与管理制度缺失的叠加效应。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基层检测机构长期使用超期服役的仪器设备,其核心部件性能退化、检测精度下降,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光谱分析仪的光源衰减或色谱柱污染等问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数据偏差甚至失效[3]。与此同时,设备维护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技术瓶颈。部分机构缺乏专职设备管理人员,日常维护仅停留在表面清洁,忽视定期校准、耗材更换及软件升级等关键环节。设备故障后,因缺乏应急维修渠道或配件供应延迟,常导致检测工作被迫中断。此外,基层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识薄弱,未能建立设备档案跟踪系统,使得设备使用状态、维修记录等信息碎片化,难以科学规划设备的更新迭代周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37.pd原版全文

2.3专业检测人员匮乏且人才流失严重

基层食品检测领域的人才困境呈现结构性短缺与流动性过高的双重特征。从人才供给来看,基层检测机构普遍面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现有队伍中具备食品科学、分析化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部分检测任务甚至由非专业人员兼职完成,导致检测流程规范性不足。从技能水平来看,基层检测人员接受系统性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新型检测设备的操作原理、数据处理方法掌握不足,难以适应技术升级需求。更为严峻的是,基层机构因薪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狭窄,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而既有技术骨干又常被上级单位或企业以更高薪酬挖走,形成“培养一流失”的恶性循环。人才断层问题直接导致检测任务积压、报告出具延迟,且在应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基层常因技术力量薄弱而过度依赖外部支援,削弱了自主风险防控能力。

2.4检验检测项目和范围覆盖不全

基层检测能力的局限性突出表现为检测项目的单一性与覆盖范围的碎片化。受技术条件制约,基层机构通常仅能开展常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基础检测,对农药多残留同步分析、转基因成分鉴别、重金属形态分析等复杂项目缺乏检测资质。例如,针对近年来频现的新型污染物如塑化剂、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基层因技术储备不足而无法有效筛查。此外,检测范围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失衡。部分基层机构仅能覆盖本辖区主要食品品类,对区域性特色食品、小作坊加工食品及新兴网络销售食品的检测能力不足,导致监管盲区[4。检测项目的局限性还体现在风险预警维度单一,如过度关注终产品检测,忽视生产过程控制及原料濒源等环节的监测,难以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3应对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应用挑战的对策

3.1依据基层实际需求,合理引进先进检测技术

基层检测机构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需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辖区内食品产业特点、常见风险隐患及监管盲区,明确技术升级的优先级。例如,针对农贸市场中农产品快速筛查需求,可优先引入便携式快检设备;针对小作坊加工食品的非法添加问题,则需侧重高灵敏度的光谱或色谱检测技术。结合基层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筛选技术原理简明、维护成本低且结果易解读的检测方法,避免技术复杂度过高导致设备闲置[5]。此外,可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定制开发适配基层场景的检测技术方案,如简化前处理流程、整合多指标联检功能等,逐步实现从单一技术点突破到系统性能力提升。

3.2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定期维护更替检测设备

基层检测机构需构建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以提升设备使用效能。在采购环节,建立设备性能评估与适用性论证机制,优先选择稳定性强、兼容性高的通用型设备,避免功能冗余或配件专有化增加后续运维难度。在日常管理中,制定标准化的设备维护规程,明确校准周期、耗材更换节点及故障报修流程,并通过数字化平台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实现从“被动维修”向“预防性维护”转型。针对老旧设备,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性能评估,对核心部件老化但主体功能完好的设备进行局部升级改造,延长使用寿命;对技术淘汰或修复成本过高的设备,则需建立科学报废机制,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或区域设备共享池实现有序更替。同时,探索“政府主导 + 市场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通过设备租赁、服务外包等形式降低基层运维负担,确保检测设备的可持续运转。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检测人员激励机制

破解基层人才困境需从“引才、育才、留才”3方面协同发力。在人才引进层面,联合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基层检测人才定向培养项目,通过“理论 + 实践”双轨教学,输送具备食品检测技能与基层适应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在岗人员,构建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新技术实操培训、跨区域技能交流及行业标准解读,提升队伍整体技术水平[。为缓解人才流失问题,需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将检测人员技能等级与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挂钩,并设立基层技术骨干专项津贴,增强职业吸引力。此外,可探索“县乡联动”的人才共享机制,由县级检测中心派驻技术专员至乡镇站点进行轮岗指导,既缓解基层人力短缺压力,又促进技术经验下沉。通过构建尊重技术、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激发检测人员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以能力定岗位、以贡献定薪酬”的良性竞争环境。

3.4建立合作检测关系,稳步拓宽检测项目和范围

基层检测机构需要通过多维协同与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包容的检测网络,突破自身技术能力与资源的局限性。深化纵向联动机制,与省级或国家级检测中心建立常态化技术帮扶关系,通过项目委托、联合检测等形式,将新型食品添加剂筛查、转基因成分鉴定等复杂检测需求纳入上级实验室检测体系。

同时,依托上级机构的技术指导,规范基层检测流程、统一质量控制标准,逐步提升检测结果的权威性与可比性。强化横向协作能力,推动跨区域检测机构间的资源互通,如与相邻县市共建区域性检测联盟,通过设备共享、人员互派、数据互通等方式,实现检测能力互补,避免重复投资[7]。针对区域性特色食品或新兴业态,可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开展专项检测技术攻关,制定适配地方产业特点的检测规程,如针对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安全指标或预制菜的保鲜剂残留限值,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检测方案。

4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能有效防范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及非法添加物等食品安全风险,筑牢公共健康防线,还能推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基层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亦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社会恐慌与信任危机。未来,应持续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为公众健康、行业繁荣及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玲,安乾,赵国有,等.基层检验检测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部审核重难点探讨[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4,34(3):71-73.

[2]周波.浅谈我国基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现代食品,2021(13):23-25.

[3]陈丽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外食品工业,2024(10):19-21.

[4]朱炳璋,朱有刚,丁来国,等.高位推进、源头管控、基层自治打造农村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沂源样板[J]中国食品工业,2023(13):26-27.

[5]陈勇军,虞宏,张晓.基层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4(4):34-38.

[6]彭长华,吴可欣.新时代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路[J].贵州社会科学,2023(5):114-119.

[7]陈志良,罗文华,汪雨龙.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绩效评价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22,30(5):259-26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3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