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简讯张聪)5月11日,2025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系列科普行动在北京举办。在下午召开的专题会中,与会代表围绕“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通过践行“大食物观”和激活“新质生产力”为食品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已成为当下亟待探索与解答的关键课题。为此,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及知名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多位专家围绕政策导向、科技应用与产业实践发表主旨演讲,探讨食品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其中,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针对“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话题进行致辞,他提出以下五点期望。
一是要持续加强体系化技术攻关,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敢于探索“无人区”,勇于实现换道超车,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是要强化产业导向,紧密围绕食品产业实际需求,打造多元化、场景化的示范应用,加速技术模式熟化,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三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畅通技术突破、产品创制、示范应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路径。
四是要加强学科交叉、技术耦合、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大力培育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积极开拓新领域、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五是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跨学科、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快构建与食品科技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平台体系,优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全面提升食品科技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山西省晋中市市场监管局召开第二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大会
(简讯蔚宏奎)日前,晋中市第二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大会在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隆重召开。晋中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及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全体成员出席会议。会议旨在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提升监管科学性与精准性,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会上,首先作了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第一届委员会在风险监测、标准制定、产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又介绍了第二届委员会的筹备情况,强调新一届委员会将聚焦“三小”业态监管、新型食品风险评估、网络餐饮等新挑战,进一步凝聚专业力量。
会议宣读了《关于聘任第二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的通知》,并现场为65位专家委员代表颁发聘书。此次聘任的专家涵盖食品科学、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专家委员代表山西农业大学许女教授在表态发言中表示,将以“严谨治学、服务民生”为宗旨,深入开展风险研判,积极参与监管实践,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贡献智慧。
并且,会议审议通过了《晋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章程》《晋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工作规则》《晋中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管理办法》,明确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和专家管理规范,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会议强调,第二届专家委员会肩负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强化风险防控,建立“传统风险 + 新型业态”双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和科学模型提前预警风险隐患;二是助力监管执法,在监督检查、案件查办中提供专业鉴定,提升执法效能;三是推动产业升级,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技术服务,促进食品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晋中市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专业引领、科技支撑”的新阶段。未来,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将以更优的专业能力、更强的责任担当,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举办2025年食品安全快检工作宣贯会
(简讯蔚宏奎)为进一步规范江西省食品安全快检工作,提升全省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快检人员的业务能力,5月20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举办全省食品安全快检工作宣贯会。会议采用视频培训方式,各市、县(市、区)食品抽检相关工作人员、全省食品快检衔接型技术机构和实施型技术机构食品检验人员等共300余人线上参会。
宣贯会聚焦工作规范化与技术创新,重点解读《2025年全省食品快检工作指引》《2025年江西省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机构运行情况评价工作方案》等文件,围绕食品快检信息平台(“云快检”)操作实务展开专项指导。会议提出,要加强全省食品快检体系建设,规范技术机构运行服务标准;创新“快法检联动”工作模式,推动快检与监督抽检联动工作;健全“你送我检”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凝聚全链条食品监管合力,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培训环节采用现场演示、互动问答等形式,针对性地解答食品快检工作中的疑点和难点,有效激发参会人员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与会同志表示,此次培训内容紧贴一线需求,既明晰了快检政策边界,又解答了平台操作的问题,为快检工作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严格规范快检工作流程,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贡献力量。
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发布
(简讯张聪)如今,多元化的益生菌复配产品用于健康管理,已成为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202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系统分析了益生菌复配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菌株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经过近30位行业专家的深入研讨,形成“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并于第20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期间正式发布,以下为主要共识内容。
多菌株复配是益生菌产品创新与开发的重要方向。现有研究表明复配益生菌的多靶点作用对宿主健康维护具有良好的效果。益生菌菌株复配可以是基于多种作用机制加持的特定健康作用的叠加,也可以是多菌株复配实现多个健康作用的有效干预。然而,由于复配菌株产品的健康效应受到健康状况、宿主肠道微生态差异及单菌株特性的复杂调控,未来益生菌复配仍需要充分的科学循证,以验证复配菌株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效应。
生态学理论是益生菌菌株互作及复配的参考依据。基于目前研究,尚未发现益生菌复配存在安全性问题。以益生菌健康作用效果为导向,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多维度协同设计,通过模拟肠道菌群的天然互作网络,可实现功能增效与生态稳定性。未来,可研究系统解析菌株互作机制、建立复配比例与宿主响应的量化模型等,为益生菌菌株复配提供可靠并可量化的科学证据。
宿主肠道菌群差异性、原料菌株加工特性及稳定性是益生菌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宿主的个体差异性问题,结合精准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筛选宿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指导复配益生菌的精准优化。未来,遵循“精准设计一工艺适配一稳定性监控”的原则,推动益生菌标准化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可为优化复配益生菌的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菌株水平精准鉴定与活性评价是复配益生菌产品质控的关键技术。复配益生菌产品健康功效的发挥需要满足各菌株足够的数量要求。然而,当前复配菌株检测体系面临遗传同源菌株不易识别、活/死菌区分技术瓶颈及多菌种同步定量缺失等问题,且现有体系侧重活菌数量而忽视功能活性评估,亟待整合代谢组学标记构建“数量-功能”双维模型。未来技术创新可关注AI算法优化引物设计、耐热DNA聚合酶开发等,进一步推动检测体系向多菌种、高通量、功能化方向演进,支撑益生菌产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升级。
AI技术将助力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当前,益生菌菌株科学复配的常规研发逻辑是基于清晰的单菌株功效证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组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望推动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