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 周伟伟The Impact of Food Additives o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Weiwei
(Suzhou Food and Drug Supervision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 Suzhou 2340o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ual efects of food additives o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the rational use of aditiv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corrosion and preserve foodand improve food quality, but some additives hav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and abuse or excessive use may afect human health.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dynamically updating the use standards,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ofcorporate responsibility,and strengthening consumer education, aiming to balance the safety and functionality offood additives and provide guarante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food additives; food safety; safety supervision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品质、口感、外观以及保质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添加剂因具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提升食品整体品质等特性,能够极大地满足这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行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涵盖了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的问题,这使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逐渐从陌生转为警惕,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食品在储存与流通过程中,极易受微生物侵袭而出现腐败变质,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防腐剂能够营造不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干扰其正常代谢。例如,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可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内的呼吸酶活性,阻碍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1]。而抗氧化剂则致力于阻断食品成分的氧化进程。以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为例,其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够优先与氧气等氧化剂发生反应,避免食品中的油脂、维生素等成分被氧化,有效防止食品出现酸败、变色以及营养流失等现象,维持食品的原有品质[2]。
(2)提升食品整体品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整体品质的提升体现在多个维度。 ① 感官品质方面。食用色素能够赋予食品鲜艳且诱人的色泽,如 β- 胡萝卜素可使食品呈现出自然的橙黄色,增强食品的视觉吸引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3]。香料和香精则为食品增添独特的香气,从清新的水果香到浓郁的奶香,不同的香味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感官需求[4]。甜味剂和酸度调节剂能精准调节食品的甜度与酸度,使食品口感更加平衡、协调。 ② 加工性能方面。增稠剂可改变食品的流变性质,让食品具有适宜的稠度,方便加工操作,如酸奶中的增稠剂能使其质地更加均匀、稳定。
1.2 消极影响
(1)威胁人体健康。 ① 部分合成添加剂在生物体内蓄积后可能会引发不可逆的健康损害。例如,亚硝酸盐作为肉制品护色剂使用时,可在胃酸环境中与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类化合物,此类物质已被证实具有强致癌性,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消化系统肿瘤患病概率[5]。人工合成色素如苋菜红、亮蓝等,其分子结构中的偶氮基团在代谢过程中可能分解为芳香胺中间体,干扰细胞DNA修复机制,诱发基因突变[。此外,部分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虽能有效抑制微生物活性,但过量摄人可能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激素平衡,尤其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② 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行为严重削弱了其安全阈值设计的保护作用。部分生产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在非许可食品类别中擅自添加功能性物质,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并将其用于乳制品增稠,此类物质未经毒理评估,可能引入重金属残留等安全隐患。此外,超限量添加现象在调味品与饮料行业中也较为突出,甜味剂如糖精钠的过量使用虽可降低生产成本,但会过度刺激味觉受体,导致消费者对天然甜味的感知钝化,间接促使糖分摄入量失控。防腐剂苯甲酸在酸性饮料中的超量添加可能引发肠道菌群紊乱,破坏黏膜屏障功能。
(2)降低食品营养价值。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导致食品营养结构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加工环节中,高温高压处理与防腐剂的协同作用可能会加速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素的降解,导致食品营养价值降低。乳化剂与稳定剂的广泛使用虽能优化食品质地,但可能包裹脂溶性维生素,阻碍人体消化酶对其的有效分解与吸收[]。
2对策与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46.pd原版全文
2.1及时更新添加剂使用标准
构建动态化、科学化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点。需依托跨学科研究平台,联合毒理学、营养学及食品工程领域专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依据新型毒理研究成果、膳食暴露量变化及加工技术创新,对现有添加剂的安全性阈值进行系统性修正。针对合成添加剂,应引入国际通行的“技术必要性”原则,严格审核其不可替代性,如在护色功能上优先批准天然色素的应用,限制偶氮类人工色素的准入类别。对于复合添加剂,需建立协同效应评价模型,重点分析多种添加剂在人体内的代谢交互作用,避免因功能叠加导致的累积毒性风险[8]。同时,应建立区域性差异化标准框架,考虑不同地域人群的饮食习惯差异,如针对腌制品消费量较高的地区,应适当收紧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限量标准。此外,需加速天然提取物类添加剂的审批流程,设立绿色通道,鼓励企业研发植物源抗氧化剂、微生物发酵型防腐剂等安全替代品,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双轮驱动,逐步实现高风险化学合成添加剂的替代升级。对于已发现存在潜在风险的添加剂,应建立预警退出机制,及时调整禁用清单并向行业发布技术替代方案,确保标准修订与产业转型的同步推进[
2.2完善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
构建全链条智慧监管网络是突破传统监管瓶颈的关键路径。需整合食品生产许可系统、流通追溯平台及市场抽检数据库,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添加剂使用信息链,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投料到终端销售的全过程透明化管理[10]。在监管模式创新层面,应推行风险分级管理制度,依据企业历史合规记录、产品风险等级等建立动态信用档案,对高风险企业实施突击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双重监管,对中小微企业则通过派驻技术专员、提供快速检测设备等方式提升其自检能力。执法层面需强化行刑衔接机制,明确超范围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伪造检测报告等行为的刑事立案标准,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重大违法案件的协同办案机制。针对跨区域违法问题,应构建全国统一的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对典型案件实施跨省联合执法并公开通报,形成强有力的行业震慑效应[11]。此外,需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实验,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公信力,为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3提高企业自律和责任意识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需构建制度约束与价值引导并行的治理体系。应通过立法明确食品生产企业设立独立质量安全总监的强制性要求,赋予其对添加剂采购审批、投料监督及成品检验的全程管控权限,并将履职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融资授信、政府采购资格等挂钩。推行添加剂使用透明化工程,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显著位置以通俗化语言标注添加剂功能类别及最大充许添加量,同时建立线上追溯系统,使消费者能及时查询相关信息。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细分领域添加剂使用自律公约,建立成员企业交叉审核与黑名单制度,对持续合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科研项目优先支持等激励政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需强制要求企业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对添加剂供货商的生产资质、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年度审计,并留存完整的采购票据与质检记录。此外,应将添加剂安全管理纳入企业ESG评级核心指标,引导投资机构将评估结果作为融资决策依据,通过资本市场的外部压力驱动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2.4加强消费者宣传教育
构建多层次消费者教育体系是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核心举措。需依托社区网格化治理单元,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讲堂,通过实物对比、实验演示等直观方式解析常见添加剂的合理应用场景与风险控制要点。在传播媒介创新方面,应联合主流媒体开设权威科普专栏,邀请食品科学专家以案例解析形式解读添加剂安全争议,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系列动画,通过情景再现揭示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实际危害。针对老年群体,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咨询窗口,提供添加剂安全知识手册与个性化膳食指导服务[12]。建立全国统一的添加剂信息查询平台,支持消费者通过产品条形码即时获取所含添加剂的安全性评级、功能说明及国际应用现状对比数据。此外,应培育第三方食品安全监督志愿者队伍,经过专业培训后协助开展市场巡查与科普宣传,形成社会共治合力。在消费维权层面,需简化添加剂相关投诉的受理流程,建立快速检测响应机制,对疑似违规产品实施先行赔付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并提升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在食品领域扮演着复杂且关键的角色。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还能提升食品整体品质,极大地推动了食品工业发展。然而,部分添加剂本身的毒性、超范围与超限量使用等均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面对这些状况,应及时更新使用标准、完善监管体系、增强企业自律,并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食品添加剂的优势,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刘天意.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的作用机理、毒性及其检测方法综述[J].现代食品,2020(7):32-34.
[2]邱思,罗晓琴,郑喜,等.天然抗氧化剂对辣椒鸡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中国油脂,2024,49(6):65-68
[3]佚名.水溶性β-胡萝卜素在食品中的创新应用[J]饮料工业,2020,23(1):76.
[4]穆旻,刘华,梁彦会,等.我国食品用香料香精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22,40(5):36-42
[5]彭春苗,陈丹玲,邱铮,等.一起误用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5,32(1):106-108.
[6]方益,戴意飞,何鹏飞,等.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0,49(20):44-45.
[7]刘绍庭,张薇薇,冉茜,等.食品乳化剂与肠道健康[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62(8):18-26
[8]刘亚男,梁柳芬.新型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估[J].中国食品工业,2024(20):83-85.
[9]于瑞洪,刘中深,王良,等.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分析[J].现代食品,2024(24):137-139.
[10]于艳艳,杨振东,杨颖,等.基于食品安全监管视角下调味品分类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2024,45(1):329-333.
[11]边红彪,王菁,杨洋.食品安全监管源头控制的主要措施及操作规范可行性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5):2018-2025.
[12]田刘凌,顾成博.基于消费者视角探究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的治理策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5):352-36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4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