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物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

作者: 宗渝皓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食品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食品物流行业的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加工、储存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的食品物流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食品的品质,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深入探讨食品物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有利于推动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步。

关键词:食品物流;食品安全;处理措施

Food Safety Issues and Handling Measures in Food Logistics

ZONG Yuhao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market size of the food logistics industry continues to expand. Meanwhil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online shopp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for people to consume,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logistics industry. However, in this process,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also become prominent and a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As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production, processing, storage, and consumption, food logistic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and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public health.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 are certain food safety issues in the actual food logistics process. These issues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food,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consumer health. Theref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food safety issues in food logistics and proposing targeted measures not only helps to protect consumer rights, but also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entire food industry.

Keywords: food logistics; food safety; handling measures

随着现代社会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和全球化,食品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储存与消费的重要环节,食品物流行业仍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挑战。从冷链物流到非冷藏食品的常规配送,再到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特别是由于操作流程规范性差、监管漏洞、包装及存储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差,冷链物流设施不足或设备故障引发的温度失控,以及缺乏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追溯系统而导致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深入探讨和解决食品物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品物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1.1 法规执行与监管存在漏洞

我国食品物流行业的法规执行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体系存在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四级系列。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对食品运输、储存、分拣、配送等环节均有相关的规定。但在食品物流行业仍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之处[1]。例如,缺乏针对食品物流行业的专门法律法规,导致实际监管中无法可依。由于食品物流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交通运输、工商、质监等,存在监管体系多头并存,可能存在政出多门、部门间协调不足的问题,也可能出现监管盲区或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另外,一些食品物流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忽视食品安全问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例如,在运输过程中不按规定温度保存食品、超载超限等行为,这些都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1.2 包装与储存存在问题

包装与储存问题在食品物流安全中也比较突出,正确的包装材料选择、合理的包装设计以及科学的储存管理是确保食品物流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食品包装安全问题频发。例如,一些企业在塑料包装材料中,为了增加产品的黏性以及透明度,往往在生产时增加容易渗入食物的有毒性的增塑剂和稳定剂等,导致塑料包装中的有害物质出现超标。此外,还存在方便面碗“荧光物质超标”、厨具“锰超标”、可乐罐爆炸等一系列包装材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食品的质量,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威胁[1]。此外,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和药品级。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应达到食品级要求。但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食品包装制品,因其使用量大、流通快,所以很多不具备生产食品包装制品条件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不仅生产环境差,还为了获取私利,甚至使用工业级原料或有毒有害的再生废料进行生产。这些包装设计不仅不能有效隔绝氧气、水分和光照等因素,还可能会加速食品变质、氧化、吸湿或者导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损失,内容物泄漏、污染,或外界污染物进入食品内部。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储存条件不良,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腐烂、发霉等问题。例如,冷藏冷冻类食品需要在规定的温控环境下储存运输,否则可能会容易滋生细菌、腐败变质。这些都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1.3 信息追溯困难

在食品供应链中,从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每一阶段的信息都应准确记录。然而,①由于各环节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初级农业生产或小型加工企业,手工记录或无记录的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完整地收集数据。②不同企业和部门间的数据格式、编码体系各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无法有效对接和共享,影响追溯信息的连贯性和准确性,从而导致无法追溯到具体的环节和责任人。③虽然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可用于实现食品追溯,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设备成本高、技术普及率低、维护难等问题,尤其是在冷链物流环境下,耐温标签与实时监控技术的应用也存在挑战,导致追溯信息时难以进行识别和匹配[2]。④食品供应链涉及众多参与者,可能存在信息篡改或虚假填报的风险,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所有节点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⑤信息安全性不足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被篡改,影响追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导致追溯信息不准确。⑥消费者对于追溯信息的认知度和查询习惯培养需要时间,而现有的追溯平台用户体验不佳或查询不便也可能降低消费者的追溯意愿和能力。⑦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跨境食品贸易带来的追溯问题更为复杂,涉及到国际间的法规协调、信息交换和技术对接等难题。

1.4 设备设施落后

①现阶段,我国的食品物流行业仓库设计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低,缺乏自动化存储和分拣系统,很多仍停留在人工搬运和堆码阶段,增加了运营成本。②清洁卫生条件差,防虫害、防霉变措施不足,以及防火、防水等功能性设施欠缺。③食品物流运输车辆老旧,更新换代慢,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及农村地区,冷藏车、保温车等专业运输工具配备不足,且车辆内部温控设施不精准或故障率高。④装载、卸载设备简陋,容易造成食品破损,特别是对于易腐食品如肉类、果蔬、乳制品和药品等。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冷藏车总量仅为13.2万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3]。⑤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的冷链资源匮乏,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食品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如无线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较低,难以实现全程可视化监控和实时信息追溯。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1.5 人才短缺

食品物流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不仅涉及数量上的不足,还涵盖了质量、结构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①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针对食品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企业难以招聘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员工。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快速增长。然而,具备冷链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供应不足,包括冷链系统设计与维护、低温运输管理、冷藏设施操作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稀缺。②由于食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基层操作工人的需求量大,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培训不足,导致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风险增大、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相对其他行业而言,食品物流行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且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进入该行业或者在该行业停留时间不长。同时,食品物流行业的工作强度较大,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这也增加了对人才需求的难度。

2 食品物流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措施

2.1 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废除了免检制度,落实了进货查验义务,并加强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此外,我国还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对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设施设备、交接、运输配送、储存、人员和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及召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提出了具体规定。然而,尽管已经采取了这些措施,但我国食品物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和修订涵盖食品物流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运输、储存、装卸等环节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标准,明确各相关监管部门在食品物流安全上的权责划分,消除多头管理导致的职责不清和监管漏洞。②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③加大对食品物流产业的投入,提高食品检验量,针对重点食品种类、重点区域场所、重点安全指标持续加大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力度。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物流中的食品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

2.2 提升包装和储存水平

①推广试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如无毒、无味、耐温、防潮、抗氧、阻隔性能良好的塑料、纸板或金属材料。②采用易开启又密封良好的包装结构,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外界污染。③在包装盒上清晰标注食品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重要信息,便于物流人员按照要求操作和消费者识别。④若食品需要特殊运输条件(如冷藏),应在包装外部明确标示“冷藏”“冷冻”等提示,并提供适当的冷链指示标签。⑤控制仓储环境,食品仓库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根据不同食品的要求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环境不当导致食品变质。⑥实行严格的先进先出管理制度,确保较早入库的产品先被发出,防止临近保质期的食品滞留库内过久。

2.3 建立健全溯源体系

①制定统一的食品物流追溯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格式、接口标准、数据交换协议等,确保信息在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②明确食品溯源的要求和责任,并加强对食品溯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建立食品追溯平台,实现食品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通过该平台,可以记录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全过程信息,方便对食品来源和流向进行追溯。③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并上传食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2]。④完善追溯信息记录,确保每个环节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⑤采用适当的标识方法,对食品进行标识,以便在追溯时能够快速识别。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健全的追溯体系应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源头,启动召回程序,并依据追溯信息分析原因、划分责任,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⑥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建立溯源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食品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对不按规定建立溯源体系或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惩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