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王文娟摘 要: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工作的有效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分析了常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应用,探究了检测人员素质参差、设备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从提升人员素质、优化设备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技术应用;对策建议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WANG Wenjuan
(Suqian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various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resul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etection work, and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food safet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commonly used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uneven quality of testing personnel and high equipment maintenance cost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improving personnel quality and optimizing equipment use,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and better safeguarding public health.
Keywords: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食品样本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检测、生物检测、物理检测等。这些检测技术可以有效监测食品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残留物和食品添加剂,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但是我国部分地区食品检测技术还比较滞后,检测标准不统一,设备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完善检测标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我国整体的食品检测能力,更好地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1 开展食品安全检测的意义
1.1 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开展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对于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食品样品中的各类污染物、残留物和食品添加剂,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检测结果还可为监管部门制定科学的标准提供参考,推动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水平[1]。同时,检测结果对追查源头、判断责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分享检测数据,可提高全链条、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控能力。因此,积极开展各项食品安全检测,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1.2 规范食品生产经营
食品安全检测是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对食品原料、加工环节、产品及环境进行全面系统检测,可及时发现问题,要求企业整改,督促其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检测工作,可推进监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联动格局。利用检测技术手段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进行评估预警,可促使生产者主动提高内部管控水平。因此,持续开展各类食品安全检测,使监管和生产形成良性互动,是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化、实现质量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构建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3 支持溯源体系建设
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对完善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获取食品及其生产环节的各项数据,建立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全面信息档案。检测结果可为确定问题原因以及追溯源头提供依据,大大缩短溯源时间。同时,检测数据可用于构建食品溯源平台,实现产品质量和流向信息的追踪定位[2]。充分运用检测技术建立快速预警机制,可有效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因此,依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溯源体系,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常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应用
2.1 化学检测技术
2.1.1 质谱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技术是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一项重要化学分析手段。该技术利用样品分子的质荷比进行区分,能够对复杂食品矩阵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有效鉴定。质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定量精确的优点,可实现对食品中微量有害物质的测定,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等。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质谱分析技术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可实现高通量检测,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对快速筛查的需求。
2.1.2 色谱分析技术
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该技术根据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分离,配合检测器可以实现对各组分的定性和定量。气相色谱适用于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如农药残留;液相色谱则更适合对非挥发性和极性大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如食品添加剂等。色谱技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质谱联用,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定量精确,可实现对复杂食品矩阵中多种目标化合物的同时测定。但仪器精密度较高,使用维护费用也较大。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使用,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2.1.3 光谱分析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是根据样品对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来获取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常见的有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成分的定量,评价食品营养与质量[3]。与其他技术相比,光谱技术样本制备简单,可进行非破坏检测,还可用于原位检测。光谱数据能够反映食品特征,可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参数的快速检测。但由于受基质效应影响,定量结果准确度较色谱和质谱稍差。在试验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同时结合标准曲线提高分析精度。
2.2 生物检测技术
2.2.1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快速多目标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固体载体上布置可特异识别目标分子的探针,然后与样品杂交,根据信号强度检测目标分子。该技术可用于食品微生物和基因检测,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多种目标同时检测等优点,可在几小时内完成病原体的检测。与传统培养法相比,可大幅缩短检测周期。生物芯片还可以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用于食品功能成分及营养价值评估。但该技术仪器投入较大,芯片制备及结果判读也需要一定专业知识。
2.2.2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是一种基于核酸互补配对原理的生物检测方法。该技术先设计出与目标DNA或RNA序列互补的探针,然后与样品进行杂交反应,根据探针与目标序列的结合情况来实现定性或定量检测。基因探针技术可用于食品微生物和基因改造成分的检测,如病原菌、真菌及转基因食品等。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需要根据不同检测目的设计不同的探针,且对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较大。结果判读需要一定专业知识,且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从而获得准确的结果。
2.2.3 免疫传感器技术
免疫传感器技术将免疫学识别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是一种新型快速的生物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传感器表面固定抗原或抗体,与样品中对应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导致传感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变化[4]。该技术可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肉类中残留药物等的快速检测,操作简便,结果易读,可实现定量分析。与传统免疫分析法相比,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但受基质效应影响较大,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材料来提高特异性。
2.3 力学检测技术
力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来进行快速非破坏检测的方法。该技术常用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测,主要有触觉技术、声学技术等。触觉技术通过测量样品的形变特性判断质构,可用于肉类新鲜度及熟度检测。声学技术则采用声波探针,发送声频并测量响应信号,可分析食品组织结构及性质,实现快速检测。该技术可用于水果质量及菌落检测。力学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可实现原位检测,具有成本低、时间短等优势。但不同食品的力学参数差异大,需要建立详细数据库以供判断。检测结果易受温度、样品位置等外部因素影响,准确性较传统化学分析技术略低。需选择合适的算法模型,同时结合参比标准建立预测模型,以提高结果准确可靠性。
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检测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检测人员的专业背景较为薄弱,未系统接受过食品科学或相关领域的教育,缺乏对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深入理解。也有部分检测人员刚入职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具体检测工作中容易出现误判。此外,一些地区的检测人员长期未得到深入和系统地培训,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更新。部分检测机构也存在对人员资质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2 检测设备维护费用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检测设备功能更加精密强大,但其购置成本也很高,对许多基层检测机构造成较大经济压力。同时,这些精密设备还需要定期维护、校准和更换关键配件以保证使用效果,产生高额维护费用。具体来说,设备的日常操作维护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些核心部件更换也需要昂贵的费用支出。另外,操作人员的培训也需要投入时间和资金。综上,高额的设备购置费用、持续的维护费用使得检测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对多数检测机构而言是一个较大的经济负担。
3.3 部分检测项目滞后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还存在部分检测项目比较滞后的问题。①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一些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成熟的检测技术方法,如食品中的新型毒素、新型病原体等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完善。②我国部分地区和基层检测机构在仪器设备投入和技术更新方面存在短板,一些传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仍在大规模使用,未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导致部分检测项目效率低下,周期长,无法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这些滞后的检测技术和手段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实现,亟待加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