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中微生物状况分析与调查

作者: 杨海雁 杨博

张掖市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中微生物状况分析与调查0

摘 要:本文对张掖市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中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含量等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品牌、不同种类、不同甜度调配饮料中的微生物含量,以期为加强市场监管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奶茶饮料的污染程度最高,高甜度饮料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纯茶饮料的污染程度最低;指示菌中大肠菌群、霉菌均有不同程度检出,致病菌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检出,其余均未检出。张掖市部分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中指示菌含量较高且检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可能与原料、包装、水及操作人员等的微生物污染有关。

关键词:调配饮料;微生物含量;调查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Microbial Status in Freshly Made and Sold Blended Beverages in Zhangye City

YANG Haiyan, YANG Bo*

(Zhangye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 Zhangye 73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otal number of colonies and the content of Salmonella in the prepared beverages sold in Zhangye city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microbial content in the prepared beverages of different brands,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 sweetness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market supervi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milk tea beverage was the highest,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high-sweetness beverage wa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pure tea beverage was the lowest. Coliforms and molds in the indicator bacteria were det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Only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detected, and the rest were not detected. The content of indicator bacteria in some ready-to-sell beverages in Zhangye city was high an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detected,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of raw materials, packaging, water and operators.

Keywords: blended beverages; microbial content; investigation

近年来,现制现售调配饮料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随着部分知名品牌的崛起,现制现售调配饮料行业迅速发展[1]。现制现售饮料主要受到化学污染和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一般由原材料、添加剂等引起,微生物污染可能来自原材料、空气、环境污染。此外,部分操作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封口机、一次性包装、原材料卫生把关不严等都会导致微生物污染[2-3]。本文以张掖市消费量较大的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为研究对象,以奶茶、果茶、纯茶作为具体研究品种,调查其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不同品牌、不同种类饮料中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含量等,并针对有微生物生长的饮料根据其糖含量进行进一步分析,为评价张掖市现制现售调配饮料中微生物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珍珠奶茶、柠檬水、黄桃果霸等90份调配饮料,购于张掖市甘州区各街道及商场。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PCA)、孟加拉红培养基、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煌绿乳糖胆盐肉汤(BGLB)、BP琼脂基础、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CT-SMAC)、大肠埃希氏菌O157显色培养基、结晶紫中性红胆盐-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苷琼脂(VRBA-MUG),青岛海博生物。

LDZX-50KBS高压灭菌锅,上海申安;LRH-150生化培养箱,上海齐欣;ZSP-SB051电子天平(百分之一),上海舜宇;BSL-1500ⅡA2-X生物安全柜,济南鑫贝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W-86L158冰箱,浙江捷盛低温设备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菌落总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22)检验[4],大肠菌群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6)第二法检验[5],霉菌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 4789.15—2016)检验,沙门氏菌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4—2016)检验,志贺氏菌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5—2012)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0—2016)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GB 4789.36—2016)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GB 4789.38—2012)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牌奶茶的微生物含量

由表1可知,抽检的15个品牌的奶茶中,10个品牌卫生状况良好,未检出任何微生物,5个品牌不同程度地检出了微生物。其中,品牌D、J、O奶茶的菌落总数分别为3 000 CFU·g-1、7 000 CFU·g-1、2 00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及制作用水;品牌E奶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18 000 CFU·g-1、40 CFU·g-1、10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制作人员;品牌L奶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霉菌含量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50 000 CFU·g-1、90 CFU·g-1、200 CFU·g-1和7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制作人员及所用的原材料。

2.2 不同品牌果茶饮料的微生物含量

由表2可知,抽检的15个品牌的果茶中,11个品牌卫生状况良好,未检出任何微生物,4个品牌不同程度地检出了微生物。其中,品牌D、O果茶的菌落总数分别为800 CFU·g-1、60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所用的原材料;品牌E果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5 000 CFU·g-1、50 CFU·g-1、8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所用的原材料及制作人员;品牌L果茶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霉菌含量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9 000 CFU·g-1、70 CFU·g-1、90 CFU·g-1和5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水、制作人员及所用的原材料。

2.3 不同品牌纯茶饮料的微生物含量

由表3可知,抽检的15个品牌的纯茶饮料中,13个品牌卫生状况良好,未检出任何微生物,2个品牌不同程度地检出了微生物。其中,品牌E纯茶饮料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分别为300 CFU·g-1、3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所用的原材料;品牌L纯茶饮料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含量分别为400 CFU·g-1和60 CFU·g-1,污染可能来自包装瓶、制作用水、所用的原材料。

2.4 全糖奶茶和无糖奶茶的微生物含量

对检出微生物的5种品牌的奶茶根据其含糖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由表4可知,全糖奶茶的指示菌及致病菌含量均高于无糖奶茶。这可能因为全糖奶茶的糖含量在5%左右,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碳源。

3 结论

综上所述,张掖市现制现售调配饮料的卫生状况良好。其中,奶茶饮料的污染程度最高,果茶饮料次之,纯茶饮料污染程度最低;10个品牌的饮料未检出任何微生物,其余5个品牌不同程度地检出了微生物;含糖量高的饮料污染较含糖量低的严重;1个品牌的2种饮料中检出霉菌;2个品牌的4种饮料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参考文献

[1]杨露,赵爱飞,朱军莉.市售奶茶饮品微生物含量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251-253.

[2]袁淑红,芮鸿飞,刘青,等.杭州市临安区市售奶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及肠毒素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13):1573-1575.

[3]宋超,贺媛.奶茶是健康的敌人吗[J].饮食科学,2022(7):24.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2—202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SSCJG-SP-202116)。

作者简介:杨海雁(1991—),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检验。

通信作者:杨博(1989—),男,甘肃张掖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理化微生物检验。E-mail:364204357ydh@sina.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