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年官渡区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 李锐娟 李灼琴 冯玲 张曼 陈艳玲

2014—2023年官渡区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0

摘 要:目的:对官渡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旨在了解官渡区重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满足条件的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采集粪便标本并收集相关信息,对粪便样本进行5种特定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014—2023年官渡区共采集生物样本1 883份,阳性137份,阳性检出率7.28%,检出的病原体以诺如病毒为主,占阳性标本的65.69%,其次为沙门氏菌,占20.44%。12月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16.44%。0~14岁年龄组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占阳性样本的81.02%,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病原体检出率最高,占阳性样本的64.23%,可疑暴露食品中以多种食品为主。结论:官渡区食源性疾病发生具有人群、病原体和时间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主动监测特定病原体检出率较低,以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为主。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

Analysis of Active Surveillance Results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14 to 2023

LI Ruijuan, LI Zhuoqin*, FENG Ling, ZHANG Man, CHEN Yanling

(Guand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unming 65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data of active monitoring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Guandu district wa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ant foodborne diseases in Guandu district. Method: Fe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arrhea patients who met the conditions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ive specific pathogens were detected in fecal samples. Result: A total of 1 883 biologi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14 to 2023, of which 137 were positive, with a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7.28%. Norovirus was the main pathogen detected, accounting for 65.69% of the positive samples, followed by Salmonella, accounting for 20.44%. The highest pathogen detection rate was 16.44% in December.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hogen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age group under 15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81.02% of the positive sampl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cattered childre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accounting for 64.23% of the positive sample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Guandu district ha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pathogen and time. The detection rate of active monitoring of specific pathogens is low, mainly norovirus and Salmonella.

Keywords: foodborne diseases; pathoge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自2013年起官渡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2019年全面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目前全区共有12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1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为了解近年官渡区特定病原体检出情况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对2014—2023年官渡区报告的1 883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相关信息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来源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中官渡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医院报告的2014—2023年病例。

1.2 病原学检测

在用药之前采集腹泻病人的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按照《2023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1]中的实验室检验标准操作程序对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验[2-3]。阳性标本进行县/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级复核。

1.3 统计学处理

对官渡区2014—2023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的整理采用Excel,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20.0,采用χ2检验进行率或构成比的比较,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2014—2023年官渡区共采集生物标本1 883份,检出阳性标本为137份,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7.28%。其中,诺如病毒90份,致泻大肠埃希氏菌6份,沙门氏菌28份,志贺氏菌10份,混合感染(检出病原体两种及以上)类型病原体3份,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的病原体以诺如病毒为主,占阳性标本的65.69%(90/137),其次为沙门氏菌,占阳性标本的20.44%(28/137)。

2.2 不同病原体检出情况

2014—2023年各年均有不同类型病原体检出。2014—2023年不同类型病原体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67,P<0.001)(表1)。沙门氏菌在2021年的检出率最高,为8.13%(13/160),2014—2023年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4—2023年志贺氏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仅在2017年和2023年有检出,不同年度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16年官渡区未开展诺如病毒项目的检测,2021年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为23.13%(37/160),官渡区不同年度诺如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度混合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时间分布

由表2可知,2014—2023年各年均有病原体被检出,2021年检出率最高,为31.25%(50/160),不同年度病原体总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19,P<0.001)。由表3可知,1—12月各月份均有病原体被检出,12月病原体检出率最高(16.44%),其次是1月(15.46%),不同月份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8,P<0.001)。由表4可知,部分病原体具有季节特点。诺如病毒在冬季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春季;沙门氏菌在秋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夏季。不同季节沙门氏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3类病原体在不同季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人群分布

由表5可知,137份阳性样本中,男性78份,女性59份,男性病原体检出率为8.16%,女性病原体检出率6.36%,2014—2023年官渡区不同性别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病例中年龄最小的5月,最大的81岁,0~14岁年龄组中病原体检出率最高(15.31%),占阳性样本的81.02%(111/137),其次是55~64岁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为4.05%,占阳性样本的5.11%(7/137),不同年龄组特定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检出率最高,病原体检出率为22.17%,占阳性样本的64.23%(88/137),不同职业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 可疑暴露食品种类

由表6可知,可疑暴露食品以多种食品为主,共297份,占15.77%(297/1 883),其次为水果及其制品,共264份,占14.02%(264/1 883)。婴幼儿食品中病原体的检出率最高,为12.73%,其次为水果及其制品,病原体检出率为12.12%。沙门氏菌在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检出率最高,为3.57%,志贺氏菌在乳与乳制品中检出率最高,为3.95%,诺如病毒在婴幼儿食品中检出率最高,为12.73%,不同种类暴露食品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83,P<0.001),不同种类暴露食品中阳性标本的病原体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017,P=0.227>0.05)。

3 讨论

2014—2023年官渡区采集生物标本1 883份,特定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7.28%。2017年以前官渡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未开展诺如病毒检测,因此病原体检出率可能高于实际检出率。官渡区总体检出率高于云南省2016—2020年总体检出率(5.68%)[4]和巍山县总检出率(2.87%)[5]。云南省内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与外省其他地区相比,官渡区检出率较低,低于天台县检出率(15.32%)[6]以及延庆区检出率(20.62%)[7]。官渡区检出的病原体以诺如病毒为主,占65.69%,其次为沙门菌,占20.44%,与上饶市铅山县[8]主动监测结果相似。与上海市崇明区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9],崂山区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弧菌和诺如病毒的结果不同[10]。副溶血性弧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感染[11]。云南属于内陆省份,无长期食用海产品的饮食习惯,同时由于烹饪方式、检测技术和样本数量的限制,因此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这也提示了不同地区居民在饮食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沿海地区海产品的食用和消费较多,副溶血性弧菌的携带和检出量也会增加[6]。

监测结果显示官渡区诺如病毒在冬季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春季,与太原市[12]和上海市虹口区[13]研究结果一致,也符合诺如病毒好发于冬春季的流行病学特征[14]。沙门氏菌在秋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夏季。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其他地区的分析结果相似,符合夏秋季高发的特征[15]。从年龄分布上看,0~14岁人群中病原体检出率最高,职业分布上也是散居儿童病原体检出率最高,这可能与3岁以下的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发病有关[16-17]。同时3岁以下婴幼儿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发病后自行服药的可能性小,一旦生病后到医院就诊的概率更高,因此该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检出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