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
作者: 赵旻生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分析了高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详细探讨了当前高校食品安全风险的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监督外包公司、完善预控机制和优化老旧设备等,以期构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保障师生的饮食安全。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ies
ZHAO Minsheng
(Market Supervision Bureau, Xingcheng City, Huludao City, Liaoning Province, Xingcheng 125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ood safety issues in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receiving social atten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in detai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risk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related issu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s, supervising outsourcing companies, improving pre-control mechanisms, and optimizing old equip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safe and health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nsure the food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food safety in universities; food safety risk;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与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备受关注。其中,食品安全作为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稳定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高校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更关乎学校的声誉与长远发展。然而,近年来高校食品安全风险事件频发,从食材采购、加工到售卖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食品安全风险现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构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2]。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营养均衡、安全可靠的饮食保障,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免疫力的提升,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同时,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和认可[3]。因此,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是维护学生权益、提升学校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食品安全风险现状
2.1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近年来,高校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食物中毒到过期食品销售,从违规添加剂使用到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各类问题层出不穷[4]。这些问题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直接危害,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暴露出高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
2.2 管理责任未落实
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也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高校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不力,导致管理责任难以有效落实[5]。同时,部分高校对外包食堂、超市等经营单位的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得这些经营单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3 影响高校食品安全的因素
3.1 工作人员素质不足
高校食堂及餐饮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即一线工作人员,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的执行效果。然而,部分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在食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出现违规操作,如生熟不分、过期食品继续使用等,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此外,高校食堂工作人员中,不乏未经专业培训或培训不足者,他们在食品处理、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应对食品安全挑战。例如,在食材清洗、烹饪温度控制、餐具消毒等环节中操作不当,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加上少数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可能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诚信行为,严重损害高校食品安全。
3.2 食品安全监督不力
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是保障高校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当前高校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①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监督职责不明确,监督流程不规范,导致监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②高校食品安全监督往往依赖于有限的监管人员,而面对庞大的食堂运营体系和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监管人员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全面覆盖、深入检查。③部分高校在食品安全监督中仍采用传统的检查方式,如现场查看、抽样检测等,这些方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应对日益隐蔽、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信息化、智能化监督手段的应用不足,也限制了监督效能的提升。
3.3 外包公司缺失从业责任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将食堂等餐饮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然而,外包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食品安全这一社会责任,导致高校食品安全风险增加。①外包公司可能存在管理漏洞。部分外包公司可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在食材采购、食品加工等环节上放松管理,甚至违规操作,给高校食品安全带来隐患。②外包公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不足。外包公司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往往采用临时用工或劳务派遣等方式,这些人员流动性大,难以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培训和管理。同时,由于工作稳定性差、待遇不高,这些人员也可能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4 高校食品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
4.1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为了强化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服务技能,构建一支技术娴熟、责任心强的团队,是高校确保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关键。鉴于服务人员直接接触食品,其操作直接关系到食品品质,若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或操作失误,将埋下安全隐患。因此,高校需定期开展全面的培训,覆盖管理层和服务人员,以提升整体素质。例如,某高校为了优化校园食堂服务,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专门对食堂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饮食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范》等,确保工作人员能将这些法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还从专业角度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行为进行了纠正和指导,帮助员工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培训,不仅增强了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还促进了校园食堂管理的规范化。
4.2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高校环境中,由于涉及大量师生的健康安全,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构建一个高效、有序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的基石。这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更关键的是要确保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高校应明确各级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与权限,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范围,以及与其他部门如后勤、学生事务等的协调机制。同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流程、应急响应措施、紧急疏散方案等,确保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高校需要将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这意味着从校级领导到一线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形成全员参与的食品安全管理网络。同时,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岗位职责。此外,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对那些遵守食品安全规定、积极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个人或部门给予奖励,而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则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高校还应定期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使高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师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4.3 监督外包公司,确保安全采购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餐饮服务外包已成为提升效率与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模式也伴随着食品安全风险的挑战。外包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时,食品安全监管的松懈可能成为潜在隐患。为此,高校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把控食材质量。这包括细致审查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历史记录及市场口碑,实施动态化管理,确保供应商队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实施定期的产品抽检制度,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材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流入高校食堂。此外,高校还需加强与外包公司的深度合作与沟通,推动其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分享最新法规政策、开展联合检查等方式,提升外包公司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外包公司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将评估结果与合同续签、奖惩措施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4 完善预控机制,防患于未然
在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中,完善预控机制,防患于未然,是确保师生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应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供应商准入与评估机制,对食材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与定期复审,确保食材来源安全可靠、质量符合标准。同时,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对食品加工环境、操作流程及储存条件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操作,防止交叉污染等风险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定期邀请专业机构对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进行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并跟踪落实。通过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的常态化,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4.5 优化老旧设备,降低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作为关乎师生健康与校园稳定的重要议题,其保障工作依赖于一系列高效、可靠的设备设施作为物质基础。鉴于此,高校管理层需高度重视设备设施的更新升级工作,将其视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大在食堂设备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更新改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①对于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安全要求的老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避免其继续运行,增加食品安全风险。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食品加工、储存和检测设备,如智能温控冰箱、高效油烟净化系统、快速检测食品污染物的仪器等,这些设备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食品加工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为师生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餐饮服务。
在引进新设备的同时,高校还需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这包括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维护周期,确保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此外,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其性能稳定、安全可靠。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防止问题扩大化。
5 结语
高校食品安全的维护不仅是对师生健康的承诺,更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基石。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监督外包公司、完善预控机制及优化老旧设备等全方位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不仅可以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秀兰,颜世颀.高校食品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框架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3(4):19-22.
[2]贺一凡.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探析[J].中国食品工业,2023(7):59-61.
[3]赵广刚,魏强,朱昱漩.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J].现代食品,2022,28(24):151-154.
[4]张春生,赵文静,董良飞,等.基于模糊综合法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3):427-429.
[5]张春生,董良飞,施蕊,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5):8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