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作者: 周俏婷摘 要: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关乎婴幼儿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因素,包括原料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稳定性和检测设备精度等,提出优化原料筛选机制、强化生产工艺监控和提升检测设备校准频率等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影响因素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ZHOU Qiaot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sting, Guangzhou 511447,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is related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inspection and testing of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including raw material quality control, production process stability, and testing equipment accuracy. It propos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raw material screening mechanism, strengthen production process monitoring, and improve the calibration frequency of testing equi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in China.
Keywords: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fluence factor
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保障婴幼儿食品安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产业政策,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新颁布实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等,对企业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1]。然而,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将重点探讨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1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定义及分类
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一种专为0~36月龄婴幼儿设计的乳制品,旨在替代或补充母乳,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21)的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分为3类:婴儿配方食品(0~6月龄)、较大婴儿配方食品(6~12月龄)和幼儿配方食品(12~
36月龄)[2]。其中,婴儿配方食品应以乳或乳制品、水解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为原料,添加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经喷雾干燥等工艺生产而成;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和幼儿配方食品在此基础上,可添加辅食营养素如铁强化剂、益生元等,以适应不同月龄段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同时,不同类别配方奶粉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比例构成上也有所差异。例如,与婴儿配方食品相比,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α-乳白蛋白与β-酪蛋白的比例更接近母乳,且乳糖含量有所降低,更易消化吸收。这些差异化设计有助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更好地模拟母乳营养特点,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主要检测手段分析
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准确评估。当前,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分析与微生物学检验相结合的策略。在理化检测方面,常用的手段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D3等脂溶性维生素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钙、铁等矿物质元素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酸组成与比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蛋白质、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这些分析技术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奶粉样品的营养组成与含量水平[3]。微生物检验则包括平皿计数法测定菌落总数,最可能数法(Most Probable Number,MPN)测定大肠菌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快速筛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案,合理设置检测参数,严格控制环境条件,通过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评估奶粉的卫生质量,及时发现并控制微生物污染风险。此外,生物传感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新兴检测手段正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崭露头角,有望进一步拓展检测项目,提升检测效率,为确保产品安全品质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3 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原料质量控制
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质量控制是产品检验检测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到终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能。以乳铁蛋白为例,这种重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原料奶源品质密切相关,而原料奶中乳铁蛋白的分离提取过程又容易受到生产工艺条件的影响,导致产品批次间差异较大,给检测带来困难。类似地,矿物质强化剂的质量特性如水分含量、酸不溶物含量等也时常成为影响元素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诸如硒强化剂中游离态硒含量波动,β-胡萝卜素结晶型难以统一控制等原料质量问题,无不给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检验检测工作带来隐患[4]。此外,原辅料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与企业实测值的差异,以及日常取样环节的疏忽等,都可能造成原料质量评估失准,进而影响到后续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3.2 生产工艺稳定性
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事实上,生产工艺参数的微小波动就可能引起产品理化性质和营养价值的显著变化。喷雾干燥作为奶粉生产的核心工艺,其操作参数如进风温度、热风流速、雾化压力等直接决定了乳粉颗粒的形貌特征和水分含量,进而影响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稳定性。倘若喷雾干燥塔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雾滴大小不一致,极易导致成品乳粉的溶解性、湿润性等理化指标出现较大偏差,给检验检测带来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杀菌工艺条件的恒定性也非常重要,例如超高温瞬时灭菌系统中,管路中心温度、保温时间等参数的精准控制是确保乳粉无菌性的重要保障,而这些参数的波动会使得杀菌效果难以统一,增加微生物检验的不稳定性风险。类似地,均质、干法混合等生产环节中工艺参数的细微变化,亦可能造成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异质性,增加检验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3.3 检测设备精度
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设备的精度是保证检测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许多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含量极低,这对相应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重现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以液相色谱仪为例,其检测维生素A、D3等脂溶性维生素时,进样阀密封性能的下降会导致进样体积不稳定,峰面积重现性变差,进而影响定量结果的准确性。质谱仪中电子倍增器的老化也可能引起信噪比下降,灵敏度不足,给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带来困扰。近红外光谱仪光源能量衰减、色散元件偏移等问题则可能导致奶粉常规营养成分的定量模型失准[5]。此外,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其性能稳定性。诸如更换色谱柱后未及时调整梯度洗脱条件,未定期清洁和检查质谱仪离子源,未按规范更换近红外光谱仪的参比样品等,都可能引起设备状态漂移,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给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评价带来偏差。
4 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策略
4.1 优化原料筛选机制
针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质量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优化原料筛选机制极为关键。具体而言,企业应当着力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审核评估体系,对乳铁蛋白、矿物质强化剂等关键原料供应商进行全面细致的资质审查,重点关注其技术水平、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工艺条件等,择优选择合格供应商,从源头上保障原料质量。同时,应制定严格的原料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如对乳铁蛋白原料的蛋白质含量、电泳图谱特征等提出明确要求,对硒强化剂的游离态硒含量、β-胡萝卜素的结晶型和粒径分布等做出限定性规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先进检测技术,准确评价关键质量属性,把好原料入厂关。与此同时,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与企业实测值的差异问题也急需重视。不仅要加强与供应商的技术交流,了解其检测方法和操作规范,必要时进行方法学验证和比对试验,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取样制度和流程,避免取样误差影响实测结果。此外,针对不同规格、产地的原辅料,还应制定差异化的抽样检验方案,科学设置抽样频次和检测项目,提高来料质量监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4.2 强化生产工艺监控
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工艺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而强化生产工艺监控正是保证这一稳定性的关键举措。鉴于喷雾干燥工艺参数波动可能引起乳粉品质的显著变化,企业应重点加强干燥塔操作的过程控制。这就要求在关键部位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实时采集进风温度、热风流速、雾化压力等参数,并将监测数据与工艺参数设定值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偏差,调整操作条件,确保喷雾干燥过程的均一性和可控性。对于温度分布不均、雾滴大小不一致等问题,可采取优化热风分布装置、改进雾化喷嘴设计等工程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还可引入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对干燥塔内部的气流场、温度场进行分析优化,指导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与此同时,对于杀菌、均质等其他关键工序,也应建立严格的过程监控方案。以超高温瞬时杀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为例,可通过安装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计,实现对管路中心温度、保温时间的精准控制,确保杀菌条件的恒定。而对均质效果的在线评估,则可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装置,动态监测乳粉颗粒的大小分布,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均质压力,保证产品粒度的均一稳定。这些过程监控措施的有效实施,还依赖于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数据分析模型。企业应针对不同生产工序,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判定准则,明确关键参数的合理区间,建立统计过程控制模型,科学评价工艺稳定性,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4.3 提升检测设备校准频率
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设备的精度是保证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基石,而提升检测设备校准频率则是维持设备性能稳定的重要举措。面对液相色谱仪进样阀密封性能下降、质谱仪电子倍增器老化等问题,企业应当根据仪器的使用强度和性能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准计划,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及时发现并纠正检测结果的偏移。以近红外光谱仪为例,鉴于其光源能量衰减、色散元件偏移等故障可能导致定量模型失准,使用单位可结合仪器厂商推荐和自身使用经验,针对光源、光栅等关键部件,优化校准方案,采用多点定标、动态漂移补偿等技术手段,提高仪器的波长精度和光谱重现性,确保定量结果的长期有效性。对于微量营养素检测常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则应重点加强信号响应的稳定性校准,定期采用多元素标准溶液对质量数数轴、分辨率等进行外部校正,并结合基体加标回收实验,评估基体效应的影响,优化校准方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仪器灵敏度波动带来的测量不确定度。
此外,仪器设备的校准质量还与标准物质的选用密切相关。企业应优先采用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基体参考物质,同时做好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与质控图监测,及时更换失效标样,避免其稳定性下降影响校准效果。建立完善的仪器使用和维护台账,明确各项核心部件的维护周期和养护要求,并通过制度化、流程化的培训和考核,规范检测人员的操作行为,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引入的检测误差。
5 结语
婴幼儿配方奶粉检验检测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原料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稳定性和检测设备精度等关键因素的系统优化。企业应着力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审核评估体系,强化生产全流程的过程监控,提升检测设备的校准维护水平,从而全方位保障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先进检测技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的创新应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促进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苗钰阳,潘孙强,赵雷,等.基于ATR-FTIR法检测国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J].中国检验检测,2024,32(4):60-62.
[2]李玮.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素稳定性评估[J].上海轻工业,2024(4):130-132.
[3]杨艳,吴桐,邓泽元,等.新旧国标下羊乳基婴幼儿配方奶粉脂质组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24,52(7):23-34.
[4]梁宸,陈龙,卢宇喆,等.干法婴幼儿配方奶粉货架期内维生素衰减研究[J].现代食品,2024,30(13):222-224.
[5]马骋,付冉,宿书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B2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现代食品,2024,30(9):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