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作者: 于丽红 钟明磊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加强致病菌的检验监测,提高人们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能力,以此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概述食源性疾病的含义、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检验监测技术;防控措施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China
YU Lihong1, ZHONG Minglei2
(1.Dalad Banner Sino Mongolian Medical Hospital, Dalad Banner 014300, China;
2.Dalad Banne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Dalad Banner 014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food safet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Chin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foodborne diseases, establish a sound foodborne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improve people’s ability to prevent foodborne diseases,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foodborne diseases, pathogenic factors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foodborne diseases;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源性疾病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已呈现出发病率高、季节与地域特征明显、临床症状多样以及防控难度大等特征,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1]。因此,深入了解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概述
1.1 食源性疾病的含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污染时,就有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2]。
1.2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1.2.1 细菌及其毒素
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类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其致病性与细菌的结构、生理活动和抵抗力等密切相关。常见的致病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以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这是我国主要的食源性疾病危害病源。除了细菌本身,其代谢产生的毒素也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毒素具有强大的毒性作用,能够破坏人体细胞和组织,引发中毒症状。
1.2.2 病毒
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及戊肝病毒等都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病毒。其发病机制是通过抑制寄主体内的物质生成,破坏寄主体内的溶酶体和细胞器等。病毒对传染性腹泻疾病的影响日益突出[3]。研究报告指出,全球80%的肠胃炎病例都是由病毒引起的[4]。
1.2.3 真菌及其毒素
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真菌毒素常见于霉变的谷物、水果等农产品中,如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棕曲霉素以及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真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较大,部分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患癌风险。此外,真菌毒素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5]。数据显示,我国谷物中存在多种真菌毒素且检出率较高。其中,以玉米为代表的伏马菌毒素含量最高,为27%~85%[6]。
1.2.4 寄生虫和原虫
寄生虫是一类生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以获取宿主营养或造成宿主损害的生物。在食源性疾病中,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绦虫、旋毛虫和弓形虫等。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它们可以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常见的原虫包括叶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在我国,由寄生虫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和季节特征,且与经济、科技水平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1.2.5 有毒动植物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有毒动植物,如发芽马铃薯、河豚等。对于这一类毒性物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发展缓慢。这类毒物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及季节性,尽管其发生率不高,但危害性很大,常导致人们死亡[7]。
1.2.6 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重金属污染(如镉、铅、砷等)以及有毒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污染物等,均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2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2.1 现状概览
相关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罹患食源性疾病,而我国每年受影响的人数高达2亿[8]。食源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2.2 具体表现
2.2.1 家庭成为重灾区
近年来,我国报道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家庭中。这主要归因于家庭厨房环境复杂、操作不当以及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例如,在处理食材时,生食与熟食的交叉污染是家庭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9]。许多家庭由于厨房面积有限,未能有效区分生熟食品加工区域,导致有害物质(如致病菌)在食品间转移。此外,厨房用具如刀具、菜板、抹布等,若未经彻底清洁即用于处理不同种类的食品,也会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
2.2.2 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明显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还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例如,秋季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平均每月超过700起事件,占全年总数的近一半。此外,不同地区由于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及食品种类等因素的差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例如,云南因野生菌种类繁多,成为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而山东则因居民在食物保存上的不严谨,易导致误食变质食品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2.2.3 临床症状多样
食源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因病原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一般包括胃肠道症状、发热、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症状等。其中,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如腹泻、腹痛、恶心和呕吐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摄入了受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所致。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共济失调等。这些多样化的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3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3.1 积极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宣传
如果食源性疾病暴发,其将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应该积极加强食源性疾病的宣传。通过宣传食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人们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此提高人们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能力,从而降低由食源性疾病带来的危害。这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平台,发布食品安全知识;也可以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解答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将预防机制全面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增强人们的食品安全防控意识。此外,为了方便公众学习和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还可以编制一系列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选购与储存技巧、食品加工烹饪注意事项等方面。这些材料通过免费发放、网络下载等方式给公众,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
3.2 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数据,致使食源性疾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需要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确保可以实时获取食源性疾病的相关消息,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要求建立各级数据库平台,通过各地区的数据采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可根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制定符合地方情况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其中应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中的职责和要求,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辖区内食源性疾病报告的组织管理工作。
3.3 加强致病菌的检验监测
要想对食源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控,加强致病菌的检验监测是关键。而新的检验监测技术是加强致病菌检验监测的重要基础。政府部门应积极引进和创新检验监测技术,加大对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投入,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等,同时,基因测序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等新兴技术也应得到广泛应用。此外,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我国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定期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实验室检测技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数据分析与报告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4 提高公民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我国可以学习国外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经验,号召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食品安全卫生,从而有效地控制食源性疾病,提高自身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不要到无卫生安全保障的地方用餐。②食物一定要煮熟后再食用,不食用海鲜、肉类等生食。③防止生熟食物混合,避免出现交叉污染。④冰箱内的食物要按类别进行分层存放,如上层放即食类的熟食、奶类,下层放需要热加工的鲜肉、生鱼等。同时,要定期清洁冰箱,避免其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⑤在制作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叉处理过程中,应频繁洗手,避免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