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对高校学生饮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作者: 薄璐

摘 要: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对高校学生饮食行为和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探究了高校存在的食品监管机制不完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心理疏导机制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教育、建立心理支持机制、优化校园餐饮服务以及构建食品安全事件应对预案的系列改进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饮食行为;心理健康;高校学生;食品监管

Effect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on Eating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O Lu

(Hainan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kou 571137,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on the dietary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 food supervision mechanisms, weak food safety awareness, and lack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chanism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education, establish psychological support mechanisms, optimize campus catering services, and construct food safety incident response plans.

Keywords: food safety incident; eating behavior; mental health; college students; food supervision

当前,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议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改变了公众的饮食行为,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他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反应尤为敏感,无论是饮食选择还是心理状态都易受其影响。研究指出,食品安全事件易导致高校学生产生焦虑感,进而影响他们的饮食偏好。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探究其在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方面的转变,同时探讨当前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旨在协助高校更妥善地处理类似事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 高校食品安全事件概述

食品安全事件是指食品在生产、处理、流通及消费环节中,因违规操作或受到污染等因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或实际威胁的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在高校校园里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食堂的供应链存在问题、对外卖的管理不够严格、餐饮的卫生监管不够严格等方面。鉴于高校人员密集的特点,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会对大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食品的安全性特别关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很容易引起饮食上的恐慌感、信任缺失以及心理上的困扰。近年来,随着外卖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校园饮食服务的进一步丰富化,包括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外卖服务的普及以及社会餐饮品牌的引入,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例如,食物中毒、违规使用添加剂、食材不新鲜等负面新闻频繁出现,使学生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担忧[1]。由于监管不够严格、卫生规范落实不到位,不少高校的食堂和外卖服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其后果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更会影响到学生的饮食习惯、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节奏。

2 食品安全事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2.1 饮食行为的改变

遭遇过食品卫生问题的学生更倾向于调整他们的饮食习惯,目的是为了减少再次遭遇风险的可能。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他们减少在校园食堂的用餐次数,增加带饭的次数或选择订外卖。然而,外卖的食品安全同样令人担忧,导致一些学生开始自己做饭,或依靠家人邮寄的食品来解决饮食问题。此外,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使他们更偏爱那些更加安全和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如有机食品或有认证标志的食品。这种转变说明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改变了学生对食物的挑选偏好,还让他们在评价食品安全性时变得更加谨慎。

2.2 心理健康的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忧虑、惊慌及信任危机。特别是那些习惯在校园食堂用餐的学生,食品安全事件激发的心理波动有可能演变成持久性的心理疾病[2]。学生对食物的担忧可能扩展至其对周遭环境的不信赖,这种持续的不安情绪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专注度、生活质量,甚至社会交往。此外,由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累积,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失眠、情绪波动等问题,这严重干扰了其学业与正常生活。

3 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3.1 食品监管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明显暴露出食品监管机制的不足。虽然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餐饮安全管理部门,承担对食堂及送餐服务的监督职责,但监管不全面,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强度。由于送餐服务的来源复杂多样,不少供应商缺乏合法资质或存在卫生问题,这无疑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3]。此外,一些学校食堂由于面临经济压力,在食材采购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质量的严格把控,进一步提升了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短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食品安全管理达不到预期标准,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出现。同时,针对食品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体系尚不完善。高校缺少迅速而有效的应急手段,一旦发生事故,学生往往不能及时获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放大了恐慌情绪。应急预案的缺乏或执行不到位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并对学校的整体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3.2 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数学生在挑选食物时,往往重视食物的口感、成本和获取的便捷程度,却忽略食品的来源、质量和卫生标准。特别是在订购外卖时,学生不会细致考察商家的资格和食品的制作过程,对于食品的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关键信息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选购到不符合要求的食品。鉴于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不足,在面临食品安全隐患时,他们通常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或处理。

高校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与指导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对预防措施的认识严重不足。尽管不少高校会在特定时段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未能建立起持续的教育机制。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导致他们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依赖他人,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显得较为消极和被动。

3.3 心理疏导机制缺失

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过程中,高校常会忽略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干预。学生在遭遇此类事件后,普遍会出现信任危机、焦虑以及恐慌等心理反应。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这些情绪波动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及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严重者还可能产生持久性的心理障碍。尽管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这些机构往往不能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导致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引导[4]。由于缺乏完善的心理疏导体系,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会影响学生短期内的饮食习惯,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4 提升高校学生饮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策略

4.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教育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确保食品供应质量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从食品的购买、制作、储存和分发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和行业标准。特别是在食堂和外卖食品的管理方面,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监管机制。对供应商的资质、食材的卫生状况以及卫生标准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定期的审查,以确保学生餐饮安全。

学校食堂的管理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学校食堂应当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常识,提升他们作业的规范化程度。例如,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定期参与卫生知识的学习,并要通过相应的测试来证明其对卫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另外,对食品的储存和加工流程执行标准化操作同样关键,尤其是在确保生食与熟食分离、食材新鲜度保持等方面,必须严格遵守业内最优标准。

食品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校对学生的持续食品安全教育。学校需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识别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此类教学活动可借助讲座、宣传手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授学生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教授他们如何识别食品质量,挑选健康食品,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后果,从而提升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性。

4.2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机制

常见的不良心理状况包括忧虑、惊慌及不信任,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障碍。基于此,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心理援助体系,助力学生有效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高校应组建专业的心理援助小组,由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构成,确保能随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校园内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路径,向受食品安全事件波及的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援助。事件发生后,心理援助小组需立即行动,进行集体心理评估,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为心理不适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此外,构建心理危机应对体系同样至关重要。在食品卫生事件发生时,学校需迅速启动危机干预流程,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给予密切监护和持续关注。通过迅速干预和持续的辅导,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扩散,进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高校应当借助心理健康推广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助力学生掌握必要的情绪调控技巧和应对手段[5]。借助此类前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遭遇食品安全事件等紧急状况时,将具备更出色的心理调适能力,从容应对各种压力。

4.3 优化校园餐饮服务

高校餐饮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营养健康和精神面貌。基于此,高校需实施一系列策略以改善食堂服务,保障学生的餐饮不仅营养、卫生,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饮食需求。学校应当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餐饮流程的监管。例如,构建食材来源追溯体系,保障每份食材的来源明确、流向可追踪。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使学生可以随时掌握食堂的食品采购和加工情况,从而增强他们对校园餐饮服务的信赖度。

通过引入社会化的餐饮管理模式,学校能丰富食堂的餐饮种类,同时实施精细化管理。将餐饮服务外包,不仅要实现食品种类的多样化,更要恪守食品安全的相关规范,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查,以保证其达到高校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堂食品的配置上,高校应当重视食物的营养均衡与科学搭配。针对学生的口味偏好和营养需求,推出多元化的餐饮选项,在满足各种口味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倡导健康饮食理念。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健康餐区”,专门供应低脂、低糖、营养均衡的餐品,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4.4 构建食品安全事件应对预案

高校应当构建一个高效且透明的食品安全报告机制,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及时识别并上报。同时应搭建一个便于学生和教职工上报可能的食品安全隐患的举报平台,确保校方能够及时作出响应。此外,高校应当成立一个由食品安全专家、校医、后勤人员以及心理辅导团队组成的食品安全紧急应对小组。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该小组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流程,对问题食品进行隔离和追踪,并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作,迅速处理问题并降低风险。高校有责任在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交流上保持极高的透明度,实时更新事件处理动态,以减缓公众的不必要忧虑。此外,应定期举行食品安全紧急情况模拟训练,以增强学校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学生及教职工在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能做到快速且高效地处理。

5 结语

高校学生面对食品安全事件呈现出更为慎重挑选食物的趋势,并伴随出现了忧虑、恐慌等心理反应。对此,高校需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增强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并搭建起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改善学校食堂的餐饮质量,制订紧急应对方案。这样的全方位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频率,也有利于更全面地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推动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璇,马子媛,曾言,等.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3,39(10):1392-1396.

[2]宫国君.预包装食品标签与引导健康饮食[J].食品工业,2022,43(9):213-217.

[3]李明媚,管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食品界,2022(7):123-125.

[4]王宝凤.大学生饮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策略探索:评《饮食消费心理》[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24):316.

[5]万雅静,张佳琪,武咏梅.健康传播视域下高校学生的饮食行为倾向[J].现代食品,2022,28(23):221-223.

作者简介:薄璐(199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