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作者: 杨晓杰摘 要:本文探讨了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及其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现行抽检工作中采样技术、检测设备精度及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采样标准操作程序、提升设备性能管理及加强人员培训等优化措施。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抽检质量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抽检数据的可靠性,为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抽检质量控制;采样标准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of Sampling Inspection Process of Basic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YANG Xiaojie
(Maom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key link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 sampling process of grassroots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sampling technology, testing equipment accuracy, and personnel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current sampling work, optim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sampling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enhancing equip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have been propose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e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for sampl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ampling data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ampling quality control; sampling standards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的焦点议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1]。而抽检作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在保障食品安全、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针对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1 基层食用农产品的类别与特点
基层食用农产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从植物源性农产品来看,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油料、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以谷物为例,小麦、稻谷、玉米等品种的淀粉含量高,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荞麦、高粱等则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2]。豆类如大豆、蚕豆等则以优质蛋白质见长,且富含异黄酮等特殊营养成分。从动物源性农产品看,畜禽肉蛋、水产品、乳品、蜂蜜等种类各异,营养价值独特。以禽蛋为例,鸡蛋中的卵磷脂有助于大脑发育,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水产品如鱼类,不仅肉质鲜美,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对心脑血管健康大有裨益。基层食用农产品种类丰富,营养价值各异,但普遍存在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隐患。加之部分农产品如蔬菜、奶制品容易变质,对采样、检测、运输和储存条件要求较高,这些特点都给抽检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是影响抽检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2 食用农产品抽检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及范畴
食用农产品抽检质量控制涵盖了从抽样到检测、再到结果分析与报告的全过程,范畴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抽样阶段来看,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科学制定抽样方案,优化样品的采集、运输与保存条件。以水产品抽检为例,样品的采集需严格遵循《水产品抽样规范》(GB/T 30891—2014)等标准,并采用低温保鲜、避光运输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劣变。检测阶段的质量控制则侧重于检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仪器设备的性能确认与维护、检测过程的操作规范性等方面。如在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3]。但与此同时,基体匹配、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也不可或缺,以验证检测过程中方法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在检测结果的分析与报告方面,重点在于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不确定度的评定以及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如在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中,除了要明确检测项目、限量标准、检出浓度等信息外,还需对定量限、回收率等方法验证参数进行说明,以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此外,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与验证,如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免疫亲和层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也是农产品抽检质量控制不可忽视的方面。
3 影响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质量控制的因素
3.1 采样技术规范性不足
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科学采样,而当前采样技术规范性的不足,直接影响抽检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①不同种类农产品的抽样方案和操作规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以食用菌抽样为例,由于菌种、生产工艺、产地环境的差异,菇类、木耳等不同品种的农残污染特点和风险等级不尽相同,而现行的抽样方案对此考虑不足,难以全面评估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风险。②抽样过程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指导与质控措施。如在畜禽产品抽样中,样品的采集部位、采样量、代表性等都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随意性较大,未严格遵循《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GB/T 22388—2008)等技术规范,导致抽样质量难以保证[4]。③样品的运输与保存环节质控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水产品为例,鱼、虾等样品极易腐败变质,但目前多数基层检测机构在样品冷链运输、低温保存等方面的条件不足,样品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障。
3.2 检测设备精度与校准问题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仪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基层检测实践中,仪器设备的性能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例,该仪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离子源污染、质量轴偏移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定性定量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多残留分析中,基质效应导致的离子化抑制或增强现象更加凸显了仪器校准的重要性。此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也面临类似挑战。多反应监测模式下,不同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漂移、离子比偏差等问题,往往源于仪器参数的不稳定性和校准不及时[5]。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对简单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重金属检测中也需要定期进行灵敏度检查和波长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由于基层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仪器管理人员和完善的校准程序,设备性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进而影响抽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3 人员专业能力与培训缺失
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检测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基层检测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往往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以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为例,多组分残留分析方法如QuEChERS[快速(Quick)、简易(Easy)、廉价(Cheap)、有效(Effective)、稳健(Rugged)和安全(Safe)]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也对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样品前处理阶段,提取溶剂的选择、基质分散剂的配比以及净化方式的确定等关键步骤,都需要操作人员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和基质特征进行合理判断。而在仪器分析阶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检测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仪器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质谱图谱解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此外,新型食品添加剂和违禁物质的不断出现,也对检测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基层检测机构培训资源有限,检测人员难以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导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4 基层食用农产品抽检过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4.1 完善采样标准操作程序
食用农产品抽样技术规范性是影响抽检质量控制的首要因素。针对不同农产品种类抽样方案和操作规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应立足产品特性和风险属性,制定科学细致的抽样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操作中可参考《抽样通则》(CAC/GL 50—2004)等国际准则,充分考虑产品的均质性、批间差异性等因素,合理设定样品数量和抽样频次。样品采集中应尽量避免破损、二次污染,尤其是对于含水量高的新鲜农产品,应使用经过洗涤、烘干、灭菌的专用工具和容器进行无菌操作。此外,样品的运输保存作为衔接采样与检测的关键环节,更需强化质量控制措施。对于鲜奶等对温度敏感的样品,应尽量压缩运输时间,使用带有温度自动调节和监测功能的冷藏箱,确保运输全程温度波动不超过2 ℃。而对于茶叶、水产品等含水量较高的样品,可通过真空包装、充氮保鲜等方式,有效延缓储存期内的品质劣变。同时,样品的标识和运送记录也应规范完善,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状态可控。
4.2 提升仪器设备性能管理
食用农产品检测的精准性与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基层检测机构应树立“管理=效益”的理念,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在仪器设备选型阶段,要充分考虑检测对象、检测项目、样品通量等因素,选择性价比最优、稳定性最佳的配置方案。仪器到货后,应第一时间核查其技术参数和附件清单,确保与订单要求相符。安装调试过程中,更应严格按照操作手册逐步施行,并做好安装调试记录。在仪器投入使用后,要切实落实期间核查制度,根据设备的技术特点,科学制订和执行校准计划。如液相色谱仪的流速准确度核查,可采用移动相替代法,定期测定柱后实际流速与设定值的偏差,偏差超过5%时及时校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的质量轴校准,可选用全氟三正丁胺等标准物质,调谐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消除漂移误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核查,可比对线性范围内高低浓度标准溶液的特征吸收,评估特征元素的检出限。此外,检测机构还应制定完善的维护保养操作规程,明确日常维护、定期保养、故障诊断的具体要求。如通过及时清洗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柱前过滤器、反吹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载气管路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仪器的背景噪声和基线漂移。对于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耗材,如色谱柱、进样针、雾化器等,应加强使用台账管理,明确更换标准和使用期限。同时,鼓励检测人员强化行业交流,通过案例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不断优化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