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的问题现状与优化措施

作者: 朱桂生 钟波

摘 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当前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低下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包括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进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等,旨在提高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食品安全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ZHU Guisheng1, ZHONG Bo2

(1.Yulin City Food Testing and Inspection Center, Yulin 719000, China;

2.Dingbian County Quality and Food Testing and Inspection Center, Yulin 718600,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currently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including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s, low utilization of equipment, and lagg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s, improving equipment utilization, promo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est results, and thus better ensure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test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food safety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伴随日益复杂的食品供应链和层出不穷的新型食品安全风险,人们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当前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中的问题现状,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提升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进而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1 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食品检测实验室作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①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食品检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室的环境、设备状态、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样品的处理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偏差。②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检测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够优化实验流程、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检测工作的整体效率与准确性。科学合理的管理有助于缩短检测周期,改善实验室的设备维护、人员配置和质量控制,实现检测操作的标准化,确保实验数据的高质量输出。

2 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研究表明,部分实验室未能根据食品检测的特殊要求制定全面、系统的管理规范,导致样品处理、设备使用和数据记录等关键操作环节缺乏标准化流程,增加了检测过程中误差和不一致的可能性[1-2]。同时,实验室的执行和监督机制相对薄弱。许多实验室未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或技术人员进行内部制度的日常监督和质量考核,导致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在样品管理和设备维护方面,常缺乏定期检查和维护的计划,使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设备利用率低下

食品检测实验室中,设备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设备闲置时间长、实际运行负荷低、日常维护和校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检测效率的下降。数据显示,不少实验室的关键检测设备闲置时间超过全年总时长的50%,其中部分高端设备甚至长时间处于非使用状态,全年利用率仅为40%~50%[1]。同时,部分实验室缺乏科学的设备调度和使用计划,使设备不能在高需求时得到充分使用,导致检测流程中出现等待设备或调换设备的情况,影响检测的效率和连续性。

2.3 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部分实验室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完善,体现在样品管理、数据记录、报告生成等多个环节缺乏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使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过程依靠手动操作,导致数据误差率和管理成本增高。研究表明,在缺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验室中,手工数据录入的错误率在10%以上,而信息化管理成熟的实验室能够将数据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3]。此外,一些实验室因缺乏设备管理系统,无法实时掌握设备的状态和校准情况,导致设备故障未能及时处理,影响检测工作进度。

3 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优化措施

3.1 健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应明确岗位职责,设立管理层、技术支持团队、检测操作团队和质量控制部门四大核心部门。管理层负责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和资源调配,确保各部门协调运作;技术支持团队专注于设备维护、数据管理和技术支持;检测操作团队专门负责检测任务的实施,而质量控制部门则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各部门分工明确,防止职责模糊,并通过优化信息流动和反馈机制提高整体效率。

为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实验室应严格按照ISO/IEC 17025国际标准规范操作流程。通过实施“双人复核”和“三级审批”制度,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操作员、质量控制人员和最终审批人分别对检测数据进行核对和确认。据统计,引入该制度后,数据准确性提高了12%,复检率降至2.5%[3]。

此外,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实验室至关重要。核心要素包括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和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实验室应制定至少100个涵盖所有检测流程的SOP,并定期进行审查与更新。在QC方面,每批次检测样品中应包括至少10%的质控样品,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QA体系则需定期审核,每季度进行内部审核,每年进行一次外部审核,确保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3.2 提高设备利用率

管理人员应基于检测任务量、设备性能和过去12个月的样本检测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计算各类检测项目的月均样本量及波动系数。以微生物检测为例,若微生物检测的月均样本量为500个,波动系数为0.2,则可预估未来6个月的月均需求在400~600个。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实验室应制定年度检测任务预测表,并为高峰期检测项目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长,适当延长每日设备运行时间至12 h,必要时实行双班制。同时,制定精确的设备使用时间表,以15 min为单位精确安排使用时间。设备使用预约系统则应支持提前30 d预约,并按需求紧急程度分为A级(紧急,2 h内安排)、B级(重要,24 h内安排)和C级(常规,72 h内安排),以平衡各类需求,优化资源利用。

为客观评估设备使用效果,还应建立一套全面的设备使用效率评价体系[4],包含10个关键指标:设备利用率(目标:≥80%)、任务完成及时率(目标:≥95%)、设备故障率(目标:≤5%)、平均周转时间(目标:≤3 d)、非计划停机时间(目标:≤12 h/月)、设备产能利用率(目标:≥85%)、样品检测准确率(目标:≥99%)、设备维护计划执行率(目标:100%)、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完成率(目标:100%)和设备更新与升级率(目标:每年≥10%)。

此外,实验室应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设备选型、采购、使用到维护和报废的全过程都需纳入管理。科学的维护计划应涵盖日常保养、定期维护和预防性维修3个层次,日常保养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定期维护每周进行2~4 h,预防性维修则每月安排4~8 h。并使用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设备关键参数,提前48~72 h预警潜在故障,这种主动预防措施可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30%~40%。

3.3 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验室应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包含样品管理、检测流程控制、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管理、报告生成等至少10个功能模块,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系统应支持同时处理不少于1 000个活跃样品,且能够存储至少5年的历史数据,总容量不低于10 TB。同时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多地点、多用户的实时数据共享和同步,支持至少100个

并发用户,数据同步延迟不超过30 s,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软件工程的标准化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维护等阶段。同时,应重视用户体验,采用人机工程学原理优化用户界面,将操作人员的平均任务完成时间缩短20%~30%。同时,引入工作流引擎技术,实现检测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管理,将人为错误率降低到1%以下,提高检测效率。

此外,实验室可以建立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生态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设备实时监控实验环境参数、仪器状态和实验进程。部署不少于50个物联网节点,覆盖实验室90%以上的关键区域和设备。这不仅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还能实现预测性维护,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0%~45%,维护成本降低20%~25%。

3.4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实施风险评估与控制,运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方法,对关键检测流程进行系统性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FMEA的实施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每个检测流程的关键步骤;②评估每一步骤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可能的后果;③依据失效发生的频率、严重性和可检测性评估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针对高RPN的风险点采取预防性措施。同时,建立多层次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和外部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5]。IQC应覆盖所有检测项目,每20个样品插入1个质控样品,控制图的警戒线应设置为±2个标准差(SD),当检测结果超出警戒线时,需立即调查原因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而行动线则设定为±3SD,当检测结果超出该范围时,必须停止检测流程,重新校准设备或调整检测条件。EQA参与频率应不低于每季度1次,且能力验证结果的Z值应控制在±2以内。如果Z值超出此范围,实验室应进行详细的偏差分析,识别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4 结语

当前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制度建设、设备利用、信息化应用等诸多领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包括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旨在从根本上提升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变革。

参考文献

[1]卿云光,罗在粉.浅析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食品,2023,29(20):43-45.

[2]周佳佳.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建设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J].实验室检测,2024,2(1):88-93.

[3]冯菲.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研究[J].中国食品,2023(10):68-70.

[4]王锋杰.新形势下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创新[J].现代食品,2022,28(22):68-70.

[5]张爽,许静,任明月.食品理化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问题与措施[J].中国食品工业,2022(17):68-71.

作者简介:朱桂生(1988—),男,陕西榆林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验检测、农产品加工及工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