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刘缮玮摘 要:自来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其安全供应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构建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还能维护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本文通过探讨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介绍体系构建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提升自来水水质、确保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饮用水;生产安全;保障体系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Operation Guarantee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in Waterworks
LIU Shanwei
(Tangshan Caofeidian Water Supply Co., Ltd., Tangshan 063200, China)
Abstract: Tap water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its safe supply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ilding a safety operation guarantee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in waterworks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safety of residents’ domestic water use, but also maintain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a safety operation guarantee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in waterworks,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ap water quality and ensuring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safety; guarantee system
自来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生产和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是自来水厂不可推卸的责任[1]。目前,在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源头控制、水处理工艺、运输配送环节以及水质监测检测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构建完善的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 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自来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如果自来水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水质不达标,进而引发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等严重后果。因此,构建完善的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能够确保从水源到用户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有效防止水质污染,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1.2 维护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
饮用水安全不仅关乎个人健康,还涉及公共卫生及环境卫生的维护。合格的自来水质量能有效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降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从而维护社会整体健康。此外,自来水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泥等副产物也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2]。因此,构建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1.3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是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水处理工艺、提高供水效率等措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 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2.1 源头控制
源头的水质是保障自来水质量安全的基础。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水源地进行严格把控,通过设置防护区、实施水质监测等措施,确保取水源的水质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3]。然而,部分地区的水源地仍面临污染风险,水污染事故频发。从吉林松花江双苯污染到太湖蓝藻暴发,再到柳州重金属镉污染,这些事件无一不凸显了水源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这些污染事件大多由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人为因素导致,使得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此外,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并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高达110个[4]。在缺水地区,自来水厂为了保障供水,不得不从更远的水源地取水。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导致水源污染风险增加。
2.2 水处理工艺
目前,自来水厂常用的水处理工艺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然而,这些传统工艺在处理某些有害物质、微生物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传统的混凝沉淀工艺对于微小颗粒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佳;消毒工艺虽然能杀灭大部分微生物,但也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此外,不同地区的处理工艺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许多自来水厂在这方面存在滞后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使得自来水厂难以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同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处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3 水质监测检测
水质采样是水质监测的基础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水质采样存在点位不准确、频次不足、方法不规范等问题。采样点位的不准确会导致采集的水样不具代表性,无法真实反映水质状况;采样频次不足可能导致无法全面反映水质的变化情况;采样方法的不规范则可能造成水样污染,从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5]。此外,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灵敏度和操作便捷性也是影响水质监测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自来水厂仍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准确性差、周期长,且容易发生漏检现象。而现代的高新技术监测手段,如光谱分析、生物传感器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水质监测手段滞后于时代发展。
3 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水源保护:构建生态安全保障
源头控制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首要任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水源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管理,确保取水源的水质符合相关要求。具体措施如下。①禁止污染活动。在水源地周边区域,应禁止设置和发展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同时限制过度开发和破坏水源的行为。②建立保护区。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设置相应的防护区进行保护与监控,以防止外部污染源的侵入。③加强巡查与监测。对水源地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污染源,确保水质清洁。
3.2 水质处理:引进先进技术,确保水质达标
3.2.1 先进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是提高水质的关键。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已不能满足当前对水质的高标准需求。因此,需引入多种先进技术,以确保饮用水的质量达到要求。①膜技术的应用。膜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净化效果。通过引入反渗透、超滤等膜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提升水质,从而满足更高标准的饮用水需求。②混凝、沉淀、过滤和活性炭吸附等传统水处理的优化。相关部门可采用高效混凝剂,优化沉淀池设计,并使用高精度过滤设备,进一步提高去除悬浮固体、臭味、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效果,以确保水质达标。
3.2.2 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的生产和管理中。具体的技术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水厂生产自控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各供水机组的实时生产数据,实现工艺流程的透明化、生产数据的公开化和重要节点的可视化。水厂调度室值班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远程操控水厂设备开机和停机,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②供水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全市范围内供水管网的测压点数据,并通过科学分析,为生产调度提供精确信息。调度人员结合管理系统,可快速下达调度指令,确保管网处于最高效、最合理的运行状态。这样既保障了供水安全,又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漏损的效果。③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托于各水厂和加压站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能够24 h不间断地监测水质变化,确保出厂水的优质和稳定。同时,通过对水质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及时调整运行工艺,从而保障水质安全。
3.3 水质监测:构建全面监测体系,确保水质安全
3.3.1 合理布局监测点位
水质监测是确保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需选择适当的监测点位,确保监测点位的布置覆盖整个供水区域,包括水源地、生产厂区、供水网络及用户终端,实现无死角监测。在布局过程中,需遵循水文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原理,并结合区域地形、水文条件及污染源分布情况,科学确定监测点位。此外,针对水源地、污染风险区等关键区域,还应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3.3.2 建立水质公开制度
水质公开制度的核心在于将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水质数据、检测结果及相关信息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还能提高公众对水质监督的参与度,并增强政府监管的透明度。①水质公开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以及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这些法规明确了水质检测、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水质公开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②水质公开制度应明确公开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供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及管网末梢水的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结果。这些指标应涵盖微生物、毒理学、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等多个方面,并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③为了确保水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应建立一个定期公开的机制。例如,可以规定在每个月的固定日期前公布上个月的水质检测结果。此外,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水质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启动应急公开机制,通过电视、短信等多种方式迅速向公众通报水质情况。
3.4 应急响应:制订预案,提升应对能力
为了确保公众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相关部门应制订应急响应预案,以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在制订预案前,需对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出可能导致供水安全问题的风险因素,如水源污染、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在制订预案时,应明确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并保障供水安全。编制预案的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还需制订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和应对措施。例如,针对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明确污染源的排查、污染范围的划定、受污染水源的隔离以及应急水源的启用等应急步骤;针对供水管道破裂,应制定快速抢修、临时供水等应急措施。
4 结语
构建自来水厂饮用水生产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强化监管与政策支持,确保水质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水质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加强水源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为水质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公众应提高安全意识与参与度。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维护饮用水安全,实现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兴春.自来水厂建设中难点的解决方案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8(11):38.
[2]崔爱霞.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94-96.
[3]王昊元.朝阳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3):218-220.
[4]王圣,赵欣,姜蕾,等.对标国际,标准引领:从源头到龙头的高品质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与管理[J].净水技术,2023,42(1):187-190.
[5]王珺菽.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工艺灭活水中细菌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