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朱斌琼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安全。而对临期食品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鉴于此,本文阐述临期食品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临期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该行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食品安全;临期食品;策略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Expiry Food

Abstract: Food safety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safe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safety risk management for expiry food can guarantee the life and health of consumer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xpiry foo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expiry food,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Keywords: food safety; expiry food; strategy

随着消费市场的开发与电商发展,我国快消品行业逐步迈入存量时代,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临期食品的低廉价格能满足部分消费者需求,让临期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然而,由于食品供给的不均衡、储存环境的不稳定,直接对食品的品质与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确保食品安全十分重要,它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临期食品定义和特征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达到或已经接近保质期限的食品。此类食品与市面上正在销售的同类食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①从时间角度看,临期食品已经处于保质期限的末端。②从食品本质而言,此类食品仍然可以食用。现阶段,我国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是基于食品变质的时间规律进行划分的,保质期为一年的食品,若距离保质期不足15 d,视为临期;保质期在半年至一年的食品,剩余保质期少于20 d,视为临期;保质期在3~6个月的食品,剩余保质期不超过15 d,视为临期;保质期在1~3个月的食品,保质期距离截止日在10 d内,视为临期;保质期在半个月至1个月的食品,距离有效保质期截止日在

5 d内,视为临期;保质期在半个月的食品,剩余保质期为3~4 d,视为临期。

2 临期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临期食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缺失

市场准入机制是政府为确保市场秩序对参与者设立的“门槛”,涉及参与者资格的确认、进入、经营及退出行为的监管[1]。在临期食品市场中,此机制重点关注生产经营主体。实际中,临期食品只是临近保质期的自然状态,它们的生产过程与普通食品没有区别,都是按照正常日期生产的,并不需要为临期食品设置特别的准入门槛或机制。但对于经营者而言,其同时经营普通食品与临期食品,涉及临期食品在流通环节的销售。我国目前并未针对临期食品市场经营者设立准入机制,认为食品经营者只要符合一般性食品经营许可,即可自由经营临期食品,进而导致食品市场混乱,无法确保经营者的责任意识与销售管理水平。

2.2 缺乏临期食品舆情应急响应计划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若未建立全天候监测食品安全舆情系统,临期食品一旦出现管理不善等情况,将会对社会造成不良舆情,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2.3 临期食品法制与监管机制未建立

健全的法制与良好的监管机制对市场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至关重要,在临期食品市场中也不例外,这是保障临期食品市场实现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现阶段,我国虽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并未对临期食品进行详细规定,导致临期食品监管出现诸多漏洞与不足[2]。此外,由于地方性法规在性质与效力上存在差异,对临期食品的定义、分类及管理标准也不一致,导致商家与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共识。

2.4 互联网渠道的临期食品监管困难

目前,线上是销售临期食品的主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便捷性给临期食品管理带来信息不对称、溯源困难等系列难题。部分经营者为了利益,在网上售卖不明来源、以次充好的低价“品牌食品”,甚至还有部分经营者将过期食品充当为临期食品进行售卖,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导致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出现不信任心理。这一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是互联网渠道上的临期食品的交易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机构介入存在难度,难以鉴别经营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2.5 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认知有限

目前,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了解比较有限,加上部分消费群体对临期食品的质量问题比较担忧,认为临期食品不属于安全食品范畴,不愿意购买临期食品。消费者对临期食品认知有限阻碍了临期食品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 临期食品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采取分类准入机制

①专业经营临期食品的经营者需要获得有关部门的申请许可。专门经营临期食品的食品折扣店、临期食品连锁店等,在开业前应到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许可。由此部门负责审核经营者是否具备经营临期食品的条件,以及能否保证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与节约利用。审查合格后,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经营者发放对应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允许经营者从事临期食品销售业务。而没有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不得从事此方面的销售工作。通过此制度,能有效对食品安全开展预防性管理,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经营者才能进入临期食品市场,增强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与食品浪费的防范意识。②对不是以临期食品销售为主的经营者,采取备案式管理。针对各类超市以非经营临期食品为主的经营者,应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销售的临期食品类别,每年接受相应的年度检查,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3]。

3.2 建立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质量管控

①搭建舆情监测平台,设置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针对临期食品安全的舆情监测平台,实时监测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渠道中关于临期食品的关键词与话题[4]。结合监测到的数据,设定舆情预警告警,包括关键词告警、隐私曝光告警、舆情激增告警和热点话题告警等,一旦出现此类告警,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应对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消费者投诉等,有效处理舆情,避免对人员与社会造成重大威胁。②加强内部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管理制度,明确临期食品的标识、储备、销售等环节的规范性,保证其可控,并加大对临期食品的检测力度,使其符合国家标准与消费者期望。同时要对已有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临期食品所带来的风险。③积极应对舆情事件,加强社会监督与合作。在舆情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响应,避免舆情扩散。例如,以官方渠道形式,及时发布消息,回应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与诉求,确保信息透明度与公信力,以及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解决消费者反馈的问题,减少负面舆情影响。此外,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消费者、媒体、社会组织等参与其中,对临期食品进行监督,形成多方共治良好格局,从而更好地保障临期食品的安全。

3.3 依托立法保障与管理临期食品

针对目前临期食品法制与监管机制未健全的现状,应制定适用于全国且详细的法律文件,保护消费者的购买权益。具体而言,可从专项法律,或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设立对应章节实现。而在明确的法律条文中,则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①清晰界定“临期食品”的概念。针对目前地方性规范文件中多采用“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表述,而非“临期食品”的现状,应在立法层面上对此术语进行界定。②对临期食品的期限进行统一规定[5]。依据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设定不同的临近保质期标准。③建立食品经营销售管理制度。要求经营者应在明显的位置张贴临期食品标签,告知消费者此消息,避免出现临期与过期、变质食品混放的现象,并严厉禁止以隐蔽方式销售临期食品,以及可鼓励大型、中型超市设置临期食品销售专区等。④完善临期食品经营管理与保障制度。建立专门监管制度,加强对临期食品的管理,并提升监管人员在运输、储存、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临期食品的监管不仅要严格控制食品销售的期限,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销售,还要通过定期抽样检验,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建立消费者监督制度,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管并给予奖励。⑤针对销售存在质量问题的临期食品的商家,采取严厉处罚。对尚未触犯刑法的行为,可以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涉事商家继续从事其经营活动;而对于已经触犯刑法的行为,则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系列举措,从法律层面与监管层面进一步管理临期食品,从而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食品安全。

3.4 强化互联网监管力度重塑信任机制

基于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在临期食品监管工作中,有关部门应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大数据技术全方位监管临期食品经营者的销售行为,以此提高监管的效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借助大数据的追溯技术,解决临期食品安全问题[6]。具体而言,监管部门要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管理模式,针对互联网临期食品经营者开展管理工作,详细登记临期食品的运输、储存、保管等方面的信息,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以此形式,让消费者从多维度了解临期食品的真实信息,保证食品的安全。监管机构要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使食品管理者能合理有效地监管临期食品,提高临期食品的安全性,为临期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提升消费者认知

为了能改变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存在的认知偏差,提高临期食品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有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临期食品。①政府、地方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以新闻报纸、电视、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大力宣传临期食品的相关知识,为广大消费者普及临期食品的定义、保质期标准、安全食用方法等,打破消费者的认知偏差。②开展线下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的认知。例如,通过开展社区活动、讲座等形式,将临期食品的有关知识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在开展相关活动中,应邀请专家在现场为消费者解答疑惑,并利用互动环节,加深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认识与了解。通过以上系列举措的实施,能够让消费者于活动中建立科学、环保的消费观念,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通过此种形式,消费者能够真正认识到临期食品的价值与安全,有效推动临期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临期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能有效解决临期食品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蓓,赖恒坚.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国外经验与实践对策[J].世界农业,2020(7):70-75.

[2]张明珠.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食品,2022(24):73-75.

[3]张冷竹,苗蕴慧,付婷婷.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认知与选择行为分析[J].当代经济,2021(11):73-77.

[4]王阳,张守坤.临期食品悄然走红管理上仍有空白[J].中国食品工业,2021(11):46-49.

[5]薛璟.论临期食品物流对食品供应链低碳运营的影响[J].中国市场,2023(23):178-182.

[6]孙志云,张挺.安徽:出台新规加强临期食品监管[J].中国食品,2022(22):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