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探究
作者: 杨宁
摘 要:食品安全是关乎公众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食品加工技术的迅猛发展,食品供应链变得日益复杂,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剧。食品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质量控制与细节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对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细节问题
Explor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and Detail Issues in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public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food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food safety have also intensified.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as a key link to ensure food safety, its quality control and detail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details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improving food safety level.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detail issues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剂滥用、微生物污染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对食品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维护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深入剖析质量控制中的细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期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有效支撑。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样品采集与处理是食品检验检测的源头,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为确保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样方案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随机性原则,综合考虑食品的生产批次、数量规模、分布位置等因素,科学确定样品的抽取数量和频次。同时,采样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选用洁净、惰性的容器,避免造成样品的交叉污染或组分损失。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也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质或降解。样品进入实验室后,样品处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影响极大[1]。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均质、粉碎、消解等,优化处理条件和参数,确保样品充分均一、组分稳定。以农药残留检测为例,样品在粉碎均质后,要采用合适的提取溶剂,优化提取条件,确保农药残留充分萃取;提取液在净化浓缩后,应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品,优化仪器检测参数,以降低基质效应的干扰,最终准确定量农药残留量。
1.2 检测方法与流程
检测方法与流程是食品检验检测的核心环节。其中,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流程完善与否则关系到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在方法选择上,检测人员应充分考虑食品基质的复杂性和检测对象的多样性,优先采用国际权威组织方法或国家标准方法,如ISO、AOAC、GB等。对于尚无标准方法的项目,应通过方法验证或确认,评估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等性能指标,确保方法符合预期用途。在检测流程优化方面,应全面梳理从样品制备到数据处理的各个步骤,识别关键控制点,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控措施。同时,应定期开展流程的再评估和再优化,持续提升检测效率和质量。以蔬菜中重金属镉的检测为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实际检测中,实验室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同时,相关人员应对检测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包括样品的消解条件、标准溶液的配制、仪器的调谐与校正等,并通过添加基质加标回收、空白加标回收等质控样品,评估检测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检测蔬菜中镉元素的典型流程和质控措施如表1所示。
1.3 检测设备与环境
检测设备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品检验检测的技术水平和公信力。为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合理选购、使用登记、定期维护及性能验证等环节。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和用途,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和保养计划,如仪器的日常点检、定期校准、期间核查等,及时发现并纠正设备性能的异常偏移。环境条件的波动会显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因此应加强检测环境的控制和监测。实验室要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洁净度、照明等参数,定期监测和记录环境指标,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针对环境敏感的特殊仪器设备和检测项目,还要配备必要的环境调控设施,如恒温恒湿系统、除尘装置、防振台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因素的干扰[2]。只有在软硬件设施齐备、操作规程严谨的基础上,食品检验检测工作才能不断得到优化,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水平才能持续提升,从而为守护食品安全构筑坚实的技术防线。
2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的细节问题剖析
2.1 痕量污染物检测中的质控难点
在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中,一些痕量污染物含量极低,通常隐藏在复杂的食品基质中,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偏差。痕量污染物检测面临的主要质控难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基质干扰和目标物损失的矛盾。为减少复杂基质的干扰,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如萃取、净化等,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标物的损失。②检出限与定量限的权衡。提高检测灵敏度可以获得更低的检出限,但过低的检出限可能导致定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增大,影响定量限的准确性。因此,必须根据检测目的和污染物特性,审慎选择检出限和定量限,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 微生物检测中的质控盲区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中存在一些盲区,其中样品均质化作为微生物检测的首要步骤,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受食品基质不均一性的影响,要想实现样品特别是固体食品样品的完全均质极为困难。此外,微生物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质控盲区,由于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如样品的采集、运输、制备等环节,这些都会导致检测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3]。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被忽视或低估,从而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3 感官检验中的质控瓶颈
食品感官检验虽然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但其质量控制仍面临着诸多瓶颈。其中,感官评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一些感官指标缺乏统一、量化的衡量标准,导致评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官员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而不同感官人员之间的评定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同一感官员在不同时间、环境下的评定结果也可能不一致,这种主观性和差异性使得感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重现性明显下降,严重制约了感官检验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3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创新策略
3.1 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和日趋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树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构建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应覆盖从样品采集到报告发布的全部流程,包括人员、设备、方法等所有质量要素。具体而言,在样品采集阶段,相关人员应根据食品特性和检测需求,科学设计采样方案,优化采样工具和容器,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在样品制备阶段,要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加强关键步骤的过程控制,有效降低交叉污染和目标物损失的风险。在检测分析阶段,要选用经过验证的标准方法,建立完善的检测控制流程规范,实时监控检测过程的偏移和异常。在报告审核阶段,有关人员应对原始数据和最终结果进行多级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溯源性。同时,还应强化人员培训与考核,定期开展能力验证与比对试验;加大设备更新与维护力度,建立设备档案和期间核查制度。对食品检验检测过程进行全流程和全要素的控制,是实现其质量控制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有效方法[4]。
3.2 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撑。引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是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的关键措施。例如,采用自动进样、在线浓缩等自动化样品制备技术,可以显著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和污染;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可以实现检测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同时,开发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也是创新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往往存在灵敏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效率低下等局限,急需引入新的检测原理和技术手段。例如,采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实现食品中致病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对目标物进行专一性识别和富集;发展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检测通量和准确度。
3.3 强化内部质控与外部质评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既依赖于健全的内部质控机制,也需要外部质评的严格监督。就内部质控而言,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建立一套严密、可行的质控制度,涵盖人员管理、设备维护、方法验证及数据审核等各个方面。例如,编制关键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期间核查计划,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制订检测方法的验证方案和接受标准,保证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原始数据和检测报告进行多级审核,防范人为错误和数据质量问题。同时,还要建立内部质控的评价机制,通过质控样品的测定、平行样的比对、质控图的绘制等手段,客观评估质控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5]。外部质评也是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其通过定期评估和监督,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检测机构应主动参与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等外部质评活动,借助第三方平台来检验自身的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横向比对,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能力验证结果的反馈和改进,可以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6-8]。
4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基石。通过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强化内部质控与外部质评,可以显著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振东,郭彩霞,慈芳芳,等.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4(3):87-89.
[2]王鑫钰.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质量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4(5):155-156.
[3]杜良慧,张华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与结果评价探讨[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6):208-210.
[4]陈静毅.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4(3):178-180.
[5]倪育军.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食品,2024,30(12):68-70.
[6]兰宗周,丁玉菊.对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与细节问题的研究[J].中国质量监管,2023(5):72-73.
[7]王哲明,郭彦希.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0(14):36-37.
[8]周忠云,王灵玺,武吉伟.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方法探讨[J].中国食品,2022(1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