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下禽肉食品溯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邹阳摘 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溯源管理系统为解决禽肉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针对现阶段禽肉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中存在溯源系统推广进程慢、标准体系不健全、人员专业素质低,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以及行为主体参与意愿低等问题,提出了加速推广具有公信力的全流程溯源体系、统一溯源标准、加强溯源配套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溯源市场信用机制以及提高溯源主体参与自主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禽肉食品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oultry Food Traceability Under Blockchain Technology
ZOU Yang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ockchain-based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s provides a vital solution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poultry products. Current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ultry traceability systems include slow promotion of traceability systems, incomplete standard systems, low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ersonnel, an imperfect market credit system, and low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mong stakeholder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strategies: 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full-process traceability systems with public credibility, unifying traceability standards,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teams for traceability, improving the credit mechanism of traceability market, and enhance the autonomy of traceability entities.
Keywords: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poultry meat products
近年来禽类养殖中频频曝出违规使用禁药、储藏和运输过程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等问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区块链作为新一代的信息科技技术,其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点实现了禽肉食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追踪与溯源,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1 禽肉食品溯源现状
禽肉,来源于鸡、鸭、鹅、鹌鹑和鸽子等动物的肉类及其制品,与猪、牛、羊等畜肉相比,禽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肌肉纤维细、易消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肉类食品营养需求。禽肉食品溯源是利用溯源系统实现对禽肉生产、屠宰、加工、冷藏、流通等各关键环节的信息记录和全程追溯,这对有效控制禽肉质量安全、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加强禽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禽肉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有着重要意义[1]。
1.1 法律法规
我国最早禽肉溯源相关的法律源于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规定了包装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标识相关信息;2021年,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国家层面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对建立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同时,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指南和法规,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基础,各部委与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规章为补充的多层次畜禽肉溯源法律体系[2]。
1.2 溯源标准
现行有效的涉及畜禽食品追溯的标准由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3部分组成,其中推荐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占比最大。国家标准包括《畜禽肉追溯要求》(GB/T 40465—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与质量控制规范》等;行业标准如《供港畜禽产地全程RFID溯源规程第2部分:活禽》《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畜禽产品包装与标识》等。截至2021年5月,我国共颁布农产品追溯相关的推荐性国家标准141项,行业标准340项,涉及畜禽追溯标准数量为111项[3]。
2 禽肉食品溯源体系建设现存问题
2.1 溯源体系推广进程慢
随着公众对禽肉食品溯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鱼龙混杂、公信力低、信息残缺的溯源系统,严重阻碍了溯源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禽肉食品溯源涉及从养殖到餐桌各环节,无论是养殖过程中数据录入、设备维护需投入的人工成本,还是数据存储、设备使用中的硬件费用,都是一般农户、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的。此外,现有禽肉食品溯源系统大多将重点放在养殖和销售环节,缺乏对运输、仓储等其他关键环节的追溯和数据采集,并非真正实现全链条溯源。
2.2 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溯源标准
现阶段的禽肉食品溯源标准大多是一些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推荐性的国家、地方标准,此类标准中,还存在养殖和加工环节追溯标准欠缺、各环节追溯标准数量分布不均衡、标准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等问题[4]。另外,国家、地方政府和三方企业都有各自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各系统相互独立、不兼容,没有统一的编码和标识,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5],“信息孤岛”和技术标准兼容性差等问题普遍。
2.3 技术匮乏,人员专业素质低
禽肉食品溯源引入大数据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分布式数据共识机制,涉及环节繁杂,覆盖面广,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我国禽养殖户绝大部分为个体散养户,知识水平有限,对溯源系统无法把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不足,加之地处农村,缺乏计算机、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领域人才协助农户完成溯源工作,难以完成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禽养殖场所大多位于山坡林地,饲养规模较小,设施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低,且受网络传输能力和端口接受能力限制,难以高效传输溯源产生的高通量数据,严重影响了溯源数据传输的时效性[6]。
2.4 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
禽肉食品质量跟产地、日龄、品种、养殖条件等因素挂钩。但产地、日龄、品种等往往无法通过肉眼辨别。因此,部分经销商以次充好获取利润、借助食品溯源噱头恶意提高产品价格、经销商之间相互压价的现象屡禁不止[7],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禽类产品市场价格混乱。另外,现有溯源系统中的部分信息仍需要管理人员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溯源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
2.5 溯源涉及行为主体参与意愿不强
个体散户养殖受学历、认知影响,对溯源了解甚少,且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及溯源体系,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绝大多数企业、农户参与意愿不高。对消费者而言,溯源市场乱象频发,溯源数据真实性无法保证,加上购买商品时需要对商品分别溯源,耗费时间精力。养殖企业和农户以及消费者对溯源使用意愿不强,也会影响质量认证机构、销售商、原材料供应商等其他参与主体对溯源系统的接受度。
3 区块链技术下禽肉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建议
3.1 加速推广具有公信力的溯源系统
①完善溯源系统建设是实现禽肉食品全链条溯源工作的基础。②选择一个公正、权威、具有政府公信力的溯源系统,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内部溯源数据信息泄露,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协助监管部门统筹管理,做出正确决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重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③各地区应将溯源工作作为目标任务分解到农业、畜牧等责任产业发展单位,引导、鼓励地方龙头企业率先试行开展溯源系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3.2 健全法律法规,统一溯源标准
完善禽肉食品溯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将溯源主体责任、市场准入、处罚措施等要素纳入法律范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作为支撑,地方政府通过立法进一步明晰畜禽肉类食品安全溯源过程细节问题的执行要求和责任[8]。肉类食品通常是大范围、跨区域销售的产品,各城市又有自己的追溯编码和溯源标准。因此,探索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建设覆盖全国、共通共享的国家追溯平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禽肉食品全国全链条追溯体系的建设。
3.3 加强溯源相关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质量,扩大网络覆盖面积。由政府成立专项资助基金,出资帮助企业及农户购买溯源系统及相关硬件设施设备,支持有条件企业对养殖场、屠宰场实施标准化、机械化改造,自建冷库和购置冷藏运输车完善禽肉运输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构建产销高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9]。人才队伍建设方面:①持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政府牵头与高校及科研所对接,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团)开展系统使用、技术规范等培训,协助解决溯源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②以需求为导向,引进急需紧缺的大数据、信息技术、溯源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特别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③整合地方各级培训资源,围绕溯源相关领域制定培训计划,挖掘地方青年高层次人才,提升企业职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4 强化多方监督,完善溯源市场信用机制
构建以政府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管网络是完善禽肉食品溯源市场信用机制的先决条件。①从立法层面明确溯源各环节监管部门职责及权限,避免重复监管造成的资源浪费;各政府监管部门抽调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监督抽检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禽肉食品质量安全进行风险评估。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对溯源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制度,为禽肉食品溯源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③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管,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准入、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监督作用;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组织或机构参与溯源管理;拓宽监督线索来源,畅通投诉监督渠道,加大举报奖励力度。④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舆论监督。
3.5 提高溯源主体参与自主性
①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保险等为企业、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保障。政府设立溯源专项资金作为该地区建设禽肉食品溯源体系的基础资金,同时为企业、农户提供贴息贷款;银行创新开发支持禽肉食品溯源产业发展的贷款产品,如采取活禽抵押、政府担保等方式,着力解决禽养殖户因缺乏不动产抵押造成的融资难的问题;探索推进溯源保险保障制度,打造“溯源+保险”服务模式,有效帮助养殖户对冲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风险及因天气、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②加强溯源宣传和培训,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合作,及时报道溯源最新研究成果;以政府为主体,推动溯源扫码软件下载量,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可在显眼位置摆放溯源系统操作提示牌或统一印制的宣传册,帮助消费者迅速掌握溯源软件使用方法;对禽肉食品的养殖户、供应商、销售商等责任主体重点开展溯源相关体系介绍、品牌建设、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方面培训,以提升认知度,推动溯源主体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谭利伟,王应宽.发达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J].肉类研究,2016,30(12):54-63.
[2]张越,蒋萍萍,韩璐桃,等.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20):6495-6502.
[3]陈娉婷,张月婷,沈祥成,等.中国食用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190-194.
[4]李江华,孙晓宇,张鹏,等.我国肉类食品追溯标准现状分析[J].肉类研究,2017,31(10):58-62.
[5]杨京,刘伊明,张巧英,等.中国农产品溯源现状与对策[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1):222-225.
[6]欧杨虹,徐秀银.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4):225-227.
[7]伍永寿.连城白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22(12):6-8.
[8]陈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6):49-52.
[9]聂淼,余超,董照锋.“宰销一体”模式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J].天津农业科学,2022,28(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