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策略
作者: 孙海林摘 要: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品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食品检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论技术,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定,以确保其合格的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重要工作。但现今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准确性有待提升。本文对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意义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控制策略,以促进我国食品检测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食品检测准确性;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od Testing Accuracy and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SUN Hailin
(Xilin Golmeng Food Science and Testing Experimental Center (Xilin Golmeng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Xilinhot 026000, China)
Abstract: Food is a necessity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physical health of consumers. Food testing is 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etical technologies such as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to inspect and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food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regulations, and relevant standards, in order to ensure its qualifi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ensure food quality and maintain consumer health and safety. However, the current food safety testing work in China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the accurac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od testing accuracy, and proposes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food testing in China.
Keywords: accuracy of food tes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control strategy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市场上食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发生概率,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食品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部分食品企业诚信道德的缺失同样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升高。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承担着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的责任,对于准确性的要求较高,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升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1 保证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意义
1.1 提升食品质量
我国食品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食品生产类型多,生产厂家复杂。部分生产厂家受到利益的驱使,在食品中违规加入过量添加剂,或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添加剂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给食品市场埋下了较大的质量隐患。食品检测能有效检测出质量低劣的产品,避免其流入市场。食品检测的准确度能切实提升食品检测效果,保障食品生产的安全性,全面提升食品质量。
1.2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监管是我国市场监管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监管频次和力度均不断提升。但现今仍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弱、难以落实等问题,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筛选出市场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更能进一步明确其含量、类型,形成系统完善的评估,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3 促进食品生产技术升级
食品检测工作能明确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遏制食品生产厂家借助违法、违规手段提升产品口感和延长产品保质期的行为,进一步推动其主动升级食品生产技术,创新完善食品生产工艺,助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2 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因素
2.1 人员素质
食品检测工作涉及大量工作人员,其专业素养、工作能力等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与其他检测工作相比,食品检测涉及环节较多,工序复杂烦琐,部分检测人员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操作不当、判断失误,降低食品检测的准确性。此外,检测人员自身知识的不足也会对检测准确性造成影响。例如,检测绿色食品、食用盐中亚铁氰化钠的含量时,检测人员未使用《绿色食品 食用盐》(NY/T 1040—2021)中的方法,而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盐指标的测定》(GB 5009.42—2016)中的方法进行检测,会因选择检测方法不当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1]。
2.2 检测设备、试剂
现代食品检测需借助大量专业设备完成工作,检测设备也会对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较大的影响。玻璃检测仪器的刻度精度对于测量数据有着直接的影响,检测试剂的纯度和精度也会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很多检测试剂对于使用方式、储存环境、使用期限等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淀粉溶液和碘化钾溶液需现配现用;金属元素标准溶液需在1年内使用完毕;萘胺盐酸溶液需在低温环境中保存,若不遵守相关要求,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若检测人员忽略了设备和试剂的相关要求,则易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2.3 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对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食品检测工作有着较高的严谨性,气温、湿度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导致食品内部结构的变化,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使用容量法进行检测时,全过程均需要在20 ℃环境下进行;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时需保证温度在10~30 ℃。
2.4 检测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检测的方式、途径更加多样。检测人员应根据待检食品的特性合理选择检测方式,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部分检测人员受自身主观经验的影响,往往选择最常规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或选择耗费时间最少、流程简单的检测方式,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例如,在进行食品中丙酸钠和丙酸钙的测定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的测定》(GB 5009.120—2016)给出了蒸馏法和直接浸出两种试样处理方法,在豆类产品检测中应使用蒸馏法,但检测人员若选择常用的直接浸取法,会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此外,选择代表性较低的检测样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检测方式等也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3 提高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有效策略
3.1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食品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是检测准确性最为直接的保障。相关检测机构应从工作人员着手,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打造技术水平高的人才队伍,切实保障食品检测的准确性。
相关检测机构应积极开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立足于食品检测工作的特点与要求、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水平等,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等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或使工作人员利用在线课堂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学习,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也需要将食品检测工作中的注意点等编制成手册,组织工作人员集体学习,锻炼其操作能力。同时,相关检测机构应意识到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完善检测工作标准和奖惩机制,并设置监督人员确保标准的落实。例如,检测机构可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进行评定,将评定结果反映在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以一定的奖励,有效激发其工作热情,对于出现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也应进行适当惩罚,使工作人员均能意识到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检测机构也可以依据评定结果选取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委派其兼任监督管理职务,实现覆盖检测工作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促进食品检测工作质量的提升。
3.2 注重检测试剂和设备的更新维护
检测试剂和设备也是食品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检测机构必须重视对其更新维护,为检测准确性提供保障。相关检测机构应划拨用于检测设备的专项资金,不断更新已有检测设备,同时进行新型检测设备操作的教育培训,将设备更新的优势切实体现于检测工作效率效果提升上。针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应制定明确的维护、修理制度,并委派监督人员对设备进行随时检验校正,当设备难以正常工作时应立即予以上报,暂停设备使用,及时维修。针对检测过程中使用的试剂,也应从保管场所、保管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严格管理,并督促检测人员在工作开始前检查试剂的使用期限,对超期的试剂立即加以处理,避免因试剂不纯、变质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失误。
3.3 落实检测环境管理
食品检测涉及的样品、试剂和仪器都对检测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关检测机构应注重检测环境的管理,在检测开始前,应依据具体检测内容和需求提前准备检测样本、放置检测仪器,并完成仪器校准、试剂检查工作。同时,检测机构也应注意控制检测环境的温度、湿度,强化无菌处理,督促工作人员在检测开始前杀菌消毒,适量取用样本、试剂,并在检测工作结束后将其科学分类储存,避免发生菌落污染、混合污染等不良情况,影响样本、试剂的性质[4]。
3.4 提升检测方式科学性
不科学、不合理的检测方式会给食品安全检测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导致最终检测结果不准确。相关检测机构应意识到检测方式的重要作用,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检测方式的科学性。相关检测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检测方式,在实际检测开始前精细分析样本的基础结构特性、营养成分含量等,出具详细报告,并结合国家标准等文件要求确定合理的检测方式。同时,相关检测机构也可选拔经验、能力出色的员工,组织检测方式预审团队,使选择的检测方式经过审核后再着手于仪器、试剂的调配[5]。此外,相关检测机构也应重视检测方式的更新,不断学习新方法,充分运用最新的检测仪器和检测理念,实现检测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3.5 规范样本检测
检测人员应始终坚持抽样随机性的原则,确保待测样本具有代表性,避免盲目、主观抽样。同时,也应从样本的数量控制等方面入手,科学计划,严格控制被检测样本的数量,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6]。此外,检测人员也应注意样本采集、处理工具的维护,做到时刻清洁,规范整理,避免样本受到污染,保证样本检测的准确性。
3.6 制定详细的食品检测标准
现今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涉及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大多仅针对最终成品进行了安全检测,并未覆盖食品的开发、生产流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等需要意识到现有食品检测标准的不足,在准确性方面进一步细化,同时拓展食品检测的涉及范围,将食品原料、开发、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全环节纳入食品检测工作中,营造整体化检测模式。此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互联网技术,构建食品检测平台,及时储存、分析现今的食品检测模式、食品质量安全情况,提取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一步围绕不同食品的性质、类型等,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检测标准[7]。相关部门应及时在平台上公开相关信息,为人们提供关注食品安全、食品检测的窗口,助力全民监督,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食品检测的质量和食品的安全性,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和谐发展等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相关检测机构应从工作人员培训、检测流程优化、检测技术创新以及设备维护更新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食品检测的准确性,为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伟,刘平,郭文丽,等.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3(6):55-57.
[2]张达.影响食品快速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C]//2022社会发展论坛(贵阳论坛)论文集(一).贵阳: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263-264.
[3]刘美.电子鼻和高光谱在大米品质监测和产地辨识中的应用[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22.
[4]田艺浓,崔京南,刘涛,等.过氧化氢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2021,38(8):1660-1666.
[5]刘召.基于机器学习的食品安全情报研判技术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21.
[6]丁琪萍.蒸炸面制食品中铝元素的LIBS绿色检测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2.
[7]林兆盛.论如何加强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J].中国食品,2022(1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