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樊柯 杨小红

摘 要:食品安全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夯实了食品安全的法治基础,但由于食品类型的多样性、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以及食品流通的分散性,仍然存在较多影响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就成为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保障。文章在概括介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体客观、系统把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持续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行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与对策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FAN Ke, YANG Xiaohong*

(Changde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crucial for people’s health and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lthough a series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industry standard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to solidify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food safety, there are still many risk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food safety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food types, complex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decentralized food distribution. In this context,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become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against food safety issu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providing relevant references for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monitoring practices.

Keywords: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在食品链的各个环节被不断深化与贯彻落实,促使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效果不断提升。然而,仍然有一些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被媒体曝光,成为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顾虑的重要原因。这表明,目前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尤其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准确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风险监测的有效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概述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科学的方法手段对食品中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的行为[1]。食品安全监测的目的是通过评估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并据此确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的属性,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容划分为生物性风险监测、化学性风险监测和物理性风险监测[2]。其中,生物性风险监测是对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的包括有害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在内的微生物因素进行的监测;化学性风险监测是对食品中可能引发人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或伤害的化学物质进行的监测;物理性风险监测是对可能对人体造成物理伤害的食品中的安全因素进行的监测。

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性

2.1 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对各种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的动态、持续、全面监测。通过监测,可以获取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因素的信息内容,而这些信息可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进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3]。例如,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可以获取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有毒化学物质等数据信息,而对这些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食品的风险程度,为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2.2 提升食品质量管理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食品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性。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现行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标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标准进行修订,科学地指导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食品生产销售行为,提升食品的整体质量;还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杜绝其在市场上的流通,切实保证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水平[4]。

2.3 稳定社会和谐发展

食品安全是确保人们身体健康的基础,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相关单位和部门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保障公众健康,稳定社会的发展。同时,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可以对食品进行全面监测和抽检,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信息,进而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5]。

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1 风险监测人员经验不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流程化特点比较明显,参与监测的人员只要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突发的状况时,需要这些人员凭借经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行动。故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人员的经验要求比较高。而在实际的风险监测中,部分监测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总结意识,加之监测单位缺乏常态化的培训、交流,导致监测人员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思路和方式等方面过于局限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遇到一些突发性或者超常规的情况,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准确性。例如,在部分食品的检测中,监测人员可能会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该类食品的检测,而无法准确识别食品中潜在风险物质或者污染源,也不知道如何向其他部门或者人员求助,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未能被及时察觉和管控。

3.2 风险监测标准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层面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则与要求相对健全,但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的标准和制度则较为欠缺。①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往往只涵盖了部分食品品种或特定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可能被忽视或未被及时监测到。②不同地区、不同监管部门以及不同行业可能存在各自的食品安全监测标准,这使得食品安全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受到一定影响,难以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再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开展相对滞后,无法及时适应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新的监测技术,导致监测标准无法及时覆盖新兴的食品安全风险,限制了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偏低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依赖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撑。虽然目前多数食品安全监测单位均配备有相应的检测设备,或与一些实验室有食品检测方面的合作。但从整体情况看,技术水平仍然偏低。①部分监测单位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检测仪器设备配备数量不足,或者存在因为未能定期、严格维护而出现性能偏低的情况,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风险判断。②监测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数量少、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一些监测单位甚至没有专门的数据分析人员,导致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难以得到正确的利用。同时,一些监测单位存在对新监测方法和技术关注不及时,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迟缓的情况,导致监测的技术条件长时间处于滞后状态。

4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丰富监测人员工作经验

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是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效果的典型因素。在平时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在监测方法、样品采集、保存、运送、检测与分析技术、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建立监测人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机制,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例如,可以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培训班或工作坊,让经验丰富的监测人员分享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帮助新人快速积累

经验[6]。

4.2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需要有明确、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持。针对当前标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重点采取3方面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①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标准制度。在新形势下,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部门,在综合各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实践基础上,协调相关领域的专家、科研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修订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标准制度。②全方位打造“最严谨”和广覆盖风险监测标准体系,推动各地区、各监管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标准协调和统一,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体系,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③定期更新和完善标准制度。监测标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紧随科技进步和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完善。相关监测单位要建立标准修订的机制,定期评估和审查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及时修订和完善,以保持标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3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水平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赖于技术条件的支持[7]。针对当前风险监测中存在的技术条件薄弱的情况,相关单位和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善风险监测的技术条件,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技术能力。①要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力度。这包括定期进行设备的维修、校准和更新,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持其性能和准确性。同时,应制定明确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记录和追溯体系,实现设备检测的常态化、系统化。②要提高检测数据分析能力。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软件”应具备专业的功能和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并生成可靠的风险评估报告。同时,可以与其他相关机构、实验室或专业团队进行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③要持续关注和适时引进新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建立起监测技术与方法的及时更新机制,便于及时掌握和引入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例如,可以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和培训活动,与同行机构和专家进行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最新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进展。此外,也可以建立与科研机构、大学和专业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与设备。同时,还要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技术引进和更新计划,将技术条件的改进和更新纳入管理体系,并提供足够的经费和资源

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食品质量管理效果、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存在的风险监测人员经验不足、风险监测标准制度不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水平偏低薄弱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丰富监测人员工作经验的同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标准制度,改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条件,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利刚,杨小珊.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现状[J].食品工程,2022(3):18-21.

[2]王海明,郑培,潘海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6):529-533.

[3]潘立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2):62-64.

[4]张蓓,马如秋.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J].东岳论丛,2023,44(2):128-136.

[5]钟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2(17):86-87.

[6]张新荣,李瑾.浅谈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及建议[J].农产品加工,2022(6):83-85.

[7]项婧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3,29(3):134-1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