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及安全管理

作者: 刘君丽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本文简要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有关内容,分析了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并对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安全管理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Food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LIU Junl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Grain and Oi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Urumqi 83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ood security is a top priority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this article briefly elaborates on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ecurity, and conduct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food securit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new era; food secu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security management

我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并就“如何保证粮食供给问题”“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保证生存,才能进一步关注社会建设与发展问题。粮食安全是我国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党组织、国务院及各地区政府部门始终紧抓粮食安全这根弦,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同等高度。根据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情况,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流通因素等。要想进一步开展安全管理,多角度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把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管理,更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科技支持与资源保障手段,多角度搭建粮食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为粮食安全建设有力防线,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夯实基础。

1 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概述

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可以分为生产安全、流通安全与消费安全3个方面。

(1)生产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说明了粮食生产环节的重要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农业资源呈现非农化的趋向,大部分优质耕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削弱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础。基于此,我国政府及党组织提出耕地保护方针,以维持现有耕地基本稳定为基础,以耕地占补平衡为手段,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及相关政策,从法律、制度层面为耕地保护奠定坚实基础。近些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区的耕地保护与耕地质量,以提高耕地的养分保有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科技与机械在农业生产环节的运用,大幅度降低了劳动生产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生产质量,兼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根据指示要求,耕地数量、耕地质量、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要素、资本要素、科技要素与现代化设备均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构成。

(2)流通安全。粮食流通环节包括运输与储藏,是联通粮食生产与粮食销售的渠道,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表示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粮食流通环节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对粮食流通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发挥市场主体在粮食运输与储存环节的能动性,促使市场主体积极进行粮食的收储;加强粮食储存与流通的管理,优化主要销售区与主要生产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粮食储备布局,降低粮食风险;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与质量,提升粮食流通可控性。

(3)消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得到控制,但是粮食浪费问题应运而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全球及中国的食物浪费量测算”报告,我国粮食在生产、收获、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其中消费环节浪费最多。因此,粮食消费安全也十分重要。杜绝粮食浪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提高粮食利用率、增强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

2 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结合上述内容,将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分为生产安全、流通安全与消费安全,这3点粮食安全内容中均存在一个共性,即粮食安全受到粮食供给能力、粮食需求、粮食流通与现代技术的影响。因此,可以确定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有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流通因素与现代技术因素。

(1)供给因素。粮食供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充足的关键,只有具备足够的供给能力,才能够让粮食在市场内稳定运转,才能继续落实粮食生产计划,组织有序稳定的粮食储存与流通,稳定粮食消费市场局面。粮食安全供给因素还可以细化为耕地面积、生产数量与质量、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粮食储备等。

(2)需求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粮食16 453.9万t,同比增长18.1%。可以看出,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包括油料、大豆、糖类、肉类和奶类制品等。这是由于我国居民及相关市场主体对粮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若持续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粮食安全水平降低[1]。因此,粮食需求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协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3)流通因素。粮食流通是保证粮食安全与消费环节通畅的关键,粮食流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通基础设施、国际贸易、市场价格等方面。粮食生产出来之后,需要经过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只有保证每一个环节的稳定,才能够真正落实粮食安全。

(4)现代技术因素。现代技术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现代科技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投入;②政府提出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支持政策;③各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④以现代技术作为粮食研发、生产种植技术研发的支持等。例如,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均是将现代技术运用到粮食生产环节的成果,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持性技术。

3 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受到生产因素、流通因素、需求因素与现代技术因素的影响。为了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影响,建议从多个角度出发,以政策引领粮食生产、流通、科技投入与市场消费(需求),以科学技术驱动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的现代化发展,以资源协调粮食供需关系,提升粮食生产效率与质量。

3.1 以政策引领,导向粮食安全管理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粮食安全管理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根据现阶段我国党组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情况,结合粮食价格政策体系内容、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内容,可以明确我国政府以粮食价格管控、对外开放控制为主要手段,为我国粮食安全及其管理提供指引。我国提倡以稳定国内生产、稳定国内粮食竞争力为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在各项政策指引下,国家政府与各地区部门及时调整粮食安全战略,推出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提升农民收入,同时实时调整价格政策要求,起到粮食价格中枢作用,既可以平稳粮食价格波动,也可以协调供需关系,巩固我国粮食安全能力[2]。

政策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变量,不同政策的发布不仅会影响粮食价格,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发展方向、粮食市场供需关系。例如,价格支持政策的落实,直接影响粮食产品价格,间接影响粮食生产、粮食产品生产经营相关主体行为,从而直接有效地导向粮食安全管理;挂钩补贴政策与各地区粮食产量、种植面积挂钩,能够起到协调单位数量粮食成本、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面积粮食成本的作用,影响农民种植决策,从而影响粮食安全,导向安全管理。因此,在今后粮食安全管理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优势,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情况、供需关系与市场消费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提供明确指导。

3.2 以科技支持,驱动粮食安全落实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在现代科技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原本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逐渐向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转变,这种模式可以扩大单个产区的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率。要想协调粮食供需关系,提升粮食生产安全与供给安全,就必须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依托科技支持农业发展,落实粮食安全战略[3]。

(1)以生物技术加强种业发展,提升粮食单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将生物技术运用到种业研发中,可对粮食种子基因进行改造与优化。例如,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现代分子营养设计等在种业研发中的应用,涌现了一批新型绿色食品;将传感技术、数据科学技术应用到种子研发与使用中,能够进一步实现精准育种,提升粮食种子的整体品质,获取更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水稻与玉米,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安全批准且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与此同时,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在种业领域,对于构建好种质资源搜集鉴定系统,形成分工合理、信息共享、合作转化的优质种质资源体系有积极作用,可进一步满足我国粮食生产增产的探索需求,落实粮食安全。

(2)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可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农业,就是数字技术与粮食生产环节有机融合的成果。数字农业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粮食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生产精准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利用数字技术对地块进行管理,使农户可以利用手机了解每个地块的规模、位置与肥力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精准施肥与用药、适时收粮,能够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精准性,强化粮食安全落实效果。利用数字技术对粮食仓储与流通环节进行管控,能够推动粮食仓储流通环节的升级转型,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对粮食收藏后的清理、烘干、储存、流通等环节进行实时化监控[4]。依托科技优势,进一步落实“数字储粮”工程,整合粮食资源、打通数据屏障,既有助于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各项粮食生产与储备政策,也可以满足部分地区粮食应急调度指挥需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稳定性与安全性,多角度辅助落实粮食安全管理。

3.3 以资源保障,协调粮食安全管理

新时代背景下,资源保障是践行粮食安全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管理目标的关键手段。在资源保障方面,应当以提升耕地质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适度提升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加快土地科学流转等为手段,多角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质量,从而协调粮食安全视域下各方主体关系,实现粮食安全管理需求。

(1)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底线。建议从全局角度出发,严守耕地红线,保证耕地数量稳定性,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底线。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禁止耕地用途的改变,同时采取耕地动态平衡管理手段。建议科学统筹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根据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田经营权流转,支持各地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尽可能消除闲置的农田,改变撂荒现象,在确保耕地面积符合“底线要求”的基础上保护更多耕地资源,同时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持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落实粮食安全管理。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质量等级》等要求,明确不同等级耕地质量标准,以提升粮食质量与产量为目标加强耕地建设,包括测土配方施肥、轮转种植保护土地肥力、采用生物技术提升土地生产力以及建设高标准农田等[5]。通过这些方法多角度提升耕地资源质量,从而确保这些耕地中的粮食生产效率,为落实粮食安全管理提供支持。建议从土地流转角度入手,发挥政府政策引领、市场协调的作用,以土地流转将更多闲置土地资源整合起来,以便于集中提升耕地质量,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为更多科学技术在粮食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支持,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如何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管理是今后始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本文分析可以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较多,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流通因素与现代因素等。要想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就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政策引导供需关系,以科技引领粮食安全现代化发展,也要以资源为粮食供需关系稳定、流通环节可靠提供保障。只有兼顾政策、资源与科技这3个维度,提升国内耕地质量与农业经营规范化水平、落实粮食有关科技自立自强、管控粮食市场环境与价格,确保粮食主动权与安全性,才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罗必良.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J/OL].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6):1-12[2023-10-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110.S.20231016.1004.004.html.

[2]朱俊峰.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以农户储粮环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3,43(9):29-40.

[3]朴英姬.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粮食安全:传导机制与系统转型[J].世界农业,2023(10):16-26.

[4]王可山.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成就与经验[J].改革,2023(9):99-109.

[5]林屾,崔静波.南南合作与粮食安全:来自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实证[J].经济学,2023,23(5):

1758-17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