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替代蛋白行业蓬勃发展,为践行“大食物观”赋能

作者: 张聪


在食品领域,“大食物观”一词成为近几年频频被提及的热词。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自此,我国对“大食物观”的释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大食物观”理念指引下,可替代蛋白迎来风口

什么是“大食物观”?具体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饮食方面,就是更加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如何保证食物丰富多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议上提到:“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热量,向江河湖海要蛋白,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与现有资源下,“大食物观”的提出,无疑为我国未来蛋白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大力推动可替代蛋白产业的发展,共同突破可替代蛋白的瓶颈。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CIFSQ)上,可替代蛋白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受到了众多行业知名专家的关注。据了解,本次CIFSQ会议特设“替代蛋白质监管论坛”及圆桌讨论、“可替代蛋白质”分论坛,邀请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永宁,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食品安全及质量官Markus Lipp,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ichael Fam讲席教授、新加坡未来食品安全中心(FRESH)主任陈维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CFSAN)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朱莉·莫斯,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守伟等专家,以及各相关企业代表,就可替代蛋白技术研究进展、科学的监管方法、面临的安全挑战、产业发展策略等话题展开详细讨论,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开拓专业视野的学习之旅。

细胞培养肉产业快速发展,安全监管是关键

会议现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永宁聚焦“可替代动物蛋白的新食品原料: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展望”话题进行了分享。他提到,我国科研领域非常看好细胞培养肉的发展前景并重视相关技术发展,从2019年中国第一例细胞培养肉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到2021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使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可替代蛋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吴永宁强调,在可替代蛋白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应创新管理理念和策略,尽快建设和完善相应的科学监管体系,填补管理政策中的空白。针对生物合成与细胞工厂技术研发及其在产业化与产品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伦理、政策法规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与风险评估,鉴别现有和潜在的监管监督等治理体系的适用性、适配性及完备性,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并提出具体的监管建议及应对措施。

创新技术浪潮爆发,加速企业中试成果转化与蜕变

同时,在企业研发端,细胞培养肉初创企业也已初具产品雏形。目前,深耕细胞培养肉行业10余年的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周子未来”),已建立了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细胞培养肉全产业链生产研发平台。《食品安全导刊》杂志记者在CIFSQ大会采访到周子未来CEO、联合创始人丁世杰博士,他就周子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享。

丁世杰表示,周子未来在细胞培养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种子细胞库,分离筛选得到高纯度的种子细胞,储备了猪、鸡、牛的肌肉、脂肪、平滑肌等丰富多样的种子细胞;打造无血清培养基开发平台,开发了多款不含动物血清的成分明确的低成本培养基;建立了整套无载体悬浮培养驯化方法,实现有载体悬浮到无载体悬浮0—1的突破;开展了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稳定培养研究,实现了500 L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开发了一系列符合中国人群饮食特点的细胞培养肉产品,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细胞培养脂肪,发明基于多通道精准控制的培养肉打印技术制作细胞培养肉等;建立液相色谱法监控培养肉生产过程,建立细胞培养肉品质评价方法。

在谈到细胞培养肉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时,丁世杰说道:“细胞培养肉是颠覆性的未来肉类生产新技术,其发展需要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安全性评价、监管推进、消费者普及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目前最重要的是技术突破,包括无血清培养基研发、悬浮培养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另外还涉及工艺条件的摸索、设备的适配、生产运行的稳定等。”

据悉,国内培养肉行业整体处于中试水平,各国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正快速推动细胞培养肉产业化。“中国作为世界上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细胞培养肉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肉类生产消费与资源禀赋不平衡的情况。”丁世杰分享道,“据麦肯锡预测,到2023年,细胞培养肉产量可达210万吨,约占0.56%全球肉类市场需求,市值250亿美元。细胞培养肉是符合大食物观的未来肉品生产技术,是现有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补充。”

受访嘉宾:周子未来CEO、联合创始人丁世杰博士,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师从“培养肉之父”Mark Post教授和中国细胞培养肉肉品加工学术带头人周光宏教授,是全球培养肉领域内的第一位博士。十余年来,丁世杰积极投入细胞培养肉的研究工作,是缔造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的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获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第八届“创客中国”生物制造组优胜奖,第十二届大北农科技奖创新奖,江苏省“双创博士”称号,论文获得“中国食品学报科技论文一等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